面包第一股桃李面包,2024年录得营收、净利双降的成绩单,其中收入是上市以来首降,利润则是连续四年下滑。
分析来看,导致公司收入放缓直至下滑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传统商超倒闭潮袭来、新式茶饮的冲击等等,即使如此,其并没有停止扩张步伐,5年内在全国建成多个生产基地并投产,但随之而来的产能消化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收入首降,净利四连降
2024年,桃李面包营收、净利双降,其中营业收入60.87亿元,同比下滑9.93%;归母净利润5.22亿元,同比下滑9.05%;扣非净利润4.97亿元,同比下滑9.84%。
收入方面,2012年至2019年,公司收入呈现欣欣向荣态势,收入增速均为“双位数”;而2020年至2023年,收入增长不大,面临着增长瓶颈,分别为5.66%、6.24%、5.54%、1.08%,2024年是其2012年以来首次出现收入下滑的年度,且降幅不低,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

2024年各季度,公司收入分别为14亿元、16.21亿元、16.27亿元、14.4亿元,同比分别下滑5.15%、6.33%、12.53%、14.93%,收入连续下降,且有所加剧。

利润方面,2024年并非桃李面包首次出现利润下滑的年度,此前三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63亿元、6.4亿元、5.74亿元,同比分别下滑13.54%、16.16%、10.29%,即利润已经连续四年下降了,去年的利润规模与2017年基本持平,当年实现归母净利润5.13亿元。

2024年各季度,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分别1.15亿元、1.75亿元、1.45亿元、0.87亿元,其中Q3、Q4同比分别下滑13.43%、24.15%。另外,公司上一次单季度利润低于1亿元发生在2017年Q1,彼时为0.71亿元。
为何净利润连续多年下滑呢?
最近五年,桃李面包的毛利率总体呈现下滑态势,从初期29.97%下滑至末期23.39%,累计降幅6.58个百分点,其中2024年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但因为收入大幅下滑的关系,导致利润维持下滑。
与此同时,公司的销售净利率下滑明显,从初期14.81%下滑至末期8.58%,累计下滑6.23个百分点,其中2024年同比上升0.09个百分点,但Q4仅为6.05%,环比下滑2.87个百分点。
最近五年,桃李面包的销售费用从初期5.24亿元下降至末期4.82亿元,费用率从8.79%下滑至7.92%;管理费用从1亿元上升至1.36亿元,费用率从1.68%上升至2.24%;研发费用从1129.57万元上升至2296.84万元,费用率从0.19%上升至0.38%。
换而言之,除了销售费用总体下滑,其余两大费用则呈现上升态势。但在2024年,三大费用同比均为下滑,降幅分别为12.25%、1.52%、31.84%,可见公司去年是进一步缩减了支出。
从员工情况来看,近五年的员工数量减少明显,从2020年的11,877人减少至2024年的8,390人,累计减少3,487人,主要是生产人员、销售人员的减少。其中2024年同比减少1672人,这是上述三大费用支出减少的关键。

销量大降下,如何自救
1997年,桃李面包在沈阳成立,公司主营面包、糕点等,同时会生产月饼、粽子等季节性食品,采用的是“中央工厂+批发”的商业模式,即会在主要城市建立生产基地,然后及时配送至周边城市,这与公司经营短保面包产品(保质期小于或等于15天)有关。
2024年,公司面包及糕点的销售量为33.15万吨,较上年同期37.47万元减少约4.32万吨,降幅12.17%;库存量856吨,同比增加139吨,增幅19.42%。
销售量下滑直接影响了该类产品收入,同比下滑9.58%至59.06亿元,占比约97%。
月饼销售量为5278.49吨,同比减少14.91%,致使该类收入同比减少14.95%至1.26亿元。另外,公司没有如往年般披露粽子的销售量情况,不知道去年是否有生产销售粽子类产品。

所有区域收入均下滑。桃李面包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去年实现收入分别为24.11亿元、19.22亿元、13.68亿元,同比分别下滑14.77%、8.22%、10.1%,大本营收入降幅较大。
除此之外,华中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南地区实现收入分别为2.05亿元、7.21亿元、4.25亿元、3.39亿元,同比分别下降0.63%、5.46%、4.02%、25.79%,其中华南地区降幅是最大的。

2024年,公司经销商数量959个,同比减少26个,其中华东地区变动最大,净减少44个,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
直营收入降幅大于经销。桃李面包去年来自直营模式的收入为36.29亿元,同比下滑12.64%;经销模式收入为24.58亿元,同比减少5.62%。

据短平快解读了解,针对大型连锁商超(KA客户)和中心城市的中小超市、社会店渠道为直营模式,而外埠市场的便利店、县乡商店、小卖部等为分销模式。
为何收入转入负增长呢?
在短保面包领域,桃李面包是当之无愧的巨头,欧睿国际数据显示,其2023年市场份额达到35%,而CR5仅48%,不过,短保面包论新鲜度是不如现制面包,论保质期不如中长期面包,处在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
对比来看,桃李面包的面包产品价格并不菲,比社区个体户面包店是要偏贵的,新鲜程度不及社区店,价格还要偏贵,促使消费者选择购买社区店的面包产品。
近年来新式茶饮快速崛起,部分品牌还提供烘焙产品,如奈雪的茶推出了烘焙面包,一定程度上抢占了桃李面包的客户,叠加KFC、M记等在早餐上持续推陈推行,进一步抢占了公司客户。
更重要的是,桃李面包收入过度依赖传统商超,而近年来传统商超却遭遇了大规模倒闭潮,例如家乐福、大润超、沃尔玛、永辉超市、人人乐等,这无疑对公司直营渠道收入产生了不利影响,去年该渠道收入降幅远超经销渠道也佐证了这一点。
对于桃李面包而言,需要进一步优化渠道布局,结合年报来看,公司的线上渠道包括抖音、快手等兴趣电商和天猫、京东等传统电商,社区团购平台如美团、饿了么、头部流量IP销售等,不过公司并没有披露各平台收入详情。
众多平台中,抖音、快手电商,以及社区团购等均为不错的选择,但如何利用这些平台却是十分考验管理层的能力,或许可以参考借鉴三只松鼠的成功之路。
除此之外,或许桃李面包该适当作出一些改变,在做好充分调研的背景下,勇敢踏出新步伐,切入新赛道,以谋求第二增长曲线。
频繁扩产、大手笔分红
虽然收入放缓,但桃李面包扩产步伐根本停不下来。
2020年,山东桃李面包有限公司烘焙食品生产项目投产;
2021年,江苏桃李面包有限公司一期投资项目、四川桃李面包有限公司烘焙食品生产项目投产;
2022年,浙江桃李面包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新疆桃李面包有限公司项目投产;
2023年,沈阳桃李面包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青岛桃李食品有限公司烘焙食品生产项目及泉州桃李面包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投产;
2024年,广西桃李面包生产基地项目、长春桃李面包有限公司生产基地项目、河南桃李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基地项目投产。
短短五年间,桃李面包完成了全国各地11个生产基地的建设投产工作,这与公司“中央+批发”的商业模式是分不开的。
据短平快解读了解,伴随着生产基地的投产,公司的固定资产猛增,从17.94亿元飙升至46.36亿元,累计增长28.42亿元,增幅1.58倍。
截至期末,公司仍有两个生产基地正在建设中,包括上海桃李食品有限公司基地项目、佛山桃李面包有限公司基地项目,对应的设计产能分别为3万吨、6.9万吨。
桃李面包表示,行业在未来的较长时间将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公司需要在这一阶段把握契机,通过项目建设的实施扩大生产规模,一方面与市场增长的需求相匹配,保持并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通过扩大生产形成规模效应,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公司的利润水平,促进公司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巩固公司的行业地位。
伴随着产能激增,公司的产能利用率下滑明显,近四年分别为85.56%、81.39%、74.32%、67.35%,其中2024年产能、产量分别为493,462.74吨、332,358.62吨。
2024年,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南地区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80.1%、67.3%、59.57%、52.7%、68.99%、79.28%、64.75%。

持续扩产下,产能消化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与生产基地迅速增加成反比的是,桃李面包的现金流(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锐减严重,从16.86亿元下滑至2.43亿元,减少14.43亿元,降幅约86%,该现金流能否支撑后续项目的建设呢?
需要指出的是,桃李面包在现金分红上颇为大方,去年中报分红1.92亿元,年报拟分红2.08亿元,合计4亿元,股利支付率约77%,分红固然是好事,不过也要考虑到公司自身的经营情况,以及未来的资金需求。
年报显示,实际控制人吴学群、吴学亮、吴志刚、盛雅莉的持股比例分别为24.34%、14.36%、9.47%、8.19%,持股比例过半,达到56.36%,这也意味着分红金额大部分进入该家族口袋中。
截至2月26日,吴学群、盛雅莉分别质押1.07亿股、8610万股,占其持股比例分别为27.48%、65.72%,为何在公司大手笔分红下,实控人仍然存在大额质押股权的情况呢?

(短平快解读-原创作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PS若稿件侵权或数据有误,请及时联系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