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之前的回光返照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5-04-16 21:12:52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惊惧而死 成德留后 张文礼 )

成德军阀张文礼,他这个人很不老实。

表面上他归顺李存勖,看似忠心河东,但实际上张文礼左手他勾结后梁,右手他暗通契丹人,明摆着是想要一鱼三吃。

只不过这位老兄做事不太周密,派出去邀结后梁和契丹的使者,竟然有不少都被李存勖给捉住了。

使者是无辜的,他们只是听命于人,为主君做事,李存勖也没有要为难他们的意思,所以李存勖前脚捉住,后脚就给他们放回去了。

这种心理压力,比把这些使者杀掉,还让张文礼难受。

张文礼不是不知道李存勖的手段,更知道曾经背叛李氏父子的人都会落得什么样的下场,幽州的刘仁恭刘守光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看到这些使者回来了,张文礼汗都下来了。

这就叫做下马威,心理威慑,我客客气气的把你的使者给你送回来,你就自己好好琢磨去吧。

还咋琢磨啊,没有退路了,后梁因为赵岩的干涉,已经拒绝接纳自己,契丹人倒是有实力,可是离得太远,等契丹人来了,自己早已是枯鱼之肆了。

眼下,没有退路了。

这么一整,张文礼真的很害怕,李存勖的目的就达到了,而就在张文礼的内心恐惧到了极点的时候,李存勖趁热打铁,立刻发兵,宣布要攻打叛逆不臣,背信弃义的张文礼。

五代时期,那河北三镇,就没有善茬,张文礼能窃据成德镇,说明他也是刀枪剑戟里滚出来的,他也是冷酷无情的武夫,杀人不眨眼的军阀,但是当他听说李存勖要发兵攻打自己之后,他是五内俱焚,魄荡魂摇,没过几天时间,竟然就被活活吓死了。

这种现象的确很罕见,因为我们能预料到张文礼这么一个大坏蛋,他必然不会善终,只会死于非命,却想不到,他这么一个让成德百姓大白天都不敢出门的恶魔,竟然会被吓死。

不过,恐惧生于失信,权术溃于无道,张文礼也算是作茧自缚了。

没能抓住张文礼这个机会,后梁很失算,但是眼下李存勖的主力在成德,这就又给后梁提供了一个小小的间隙。

(用兵奇诡 北面招讨使 戴思远)

这个时候,后梁涌现出了一个叫做戴思远的将领。

这个人,非常的关键。

戴思远是后梁老将,尽管不太知名,但是他是那种很特殊的武将,不是蛮干型的,也不过度依赖于权谋,他本人带兵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喜欢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爱钻空子,老话说就是用小聪明来扳倒大智慧。

李存勖的主力打成德,戴思远一看,这是好时机啊,立刻兵出黄河前线,很快收复了河北邯郸的成安县。

李存勖在成德正打的起飞呢,听说成安失守,赶紧往回撤,这才遏制住戴思远的偷袭,要不然河南濮阳,连着黄河北岸,搞不好都得让后梁给占据了。

只是,李存勖是回师了,但是戴思远是不会在原地等你的,戴思远也撤了,可不是撤走,而是绕了一圈,又把河南浚县,河南辉县,新乡三县给打了下来。

要知道,在此之前,后梁几乎一直在打败仗,不说被河东军碾压吧,但是被压着打是肯定的,那总是被压着打,后梁这边的士气就很低迷。

士气这东西,很玄学,有士气你不一定就能打胜仗,但是没有士气,战斗力就会直线下降,协同性,积极性,各方面都受影响,于是越打败仗,越没士气,越没士气,越打败仗,这么一循环,离输就不远了。

而戴思远,真是风中不灭的烛火,雨中明亮的孤灯,接连取得几场胜利之后,一下子就把阴郁沉闷的军队气氛给驱散了,后梁军一看戴思远已经在前线建功,大家又都恢复了信心,重新积聚信念,凝结力量,开始反扑河东军,别人都不说了,就是那个一直混着打酱油的草包段凝,他都受到了戴思远的鼓舞,把卫州给打了下来。

紧接着,后梁军乘胜追击,把相州以南,澶州以西所有之前被河东军夺走的城池,全都收复了,甚至,在大举反抗的同时,后梁军还捣毁了河东军不少粮草和军械的储备基地,根据战后统计,这期间河东军至少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后勤力量。

那读到这里,感觉原本已经是半死不活,朽索驭马,燕巢危幕,离灭亡就差临门一脚的后梁,怎么感觉好像还支棱起来了呢?

其实,这个时候的后梁,像赵岩那样的人,忙着在朝廷里贪污腐败狂搂钱,李振呢,已经心灰意冷,没感觉了,敬翔一心报国,可是他爱这个国家,但是这个国家没有人爱他,而朱友贞,面对这样转折般的胜利,自然会觉得是自己有德,外加祖宗保佑。

只有那些真正在前线拼杀,正在经历战争的将士们才明白,哪儿有什么胜利?挺住就代表了一切。

(优柔寡断 后梁末帝 朱友贞)

一个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鹿走苏台,钟簴移辰,在这样的世界里,他要怎么去理解这个世界呢?

不用刻意理解,因为终将理解。

河东军遭到重创,后梁朝廷却是喜气洋洋,而且这好事儿是一个接着一个,前线又传来消息,河东昭义节度使李继韬起兵叛乱,要归顺后梁。

李继韬,河东名将李嗣昭的儿子。

李嗣昭算是被李克用养大的,所以李嗣昭视君若父,可以说把这辈子都奉献给了李氏父子,两次太原保卫战,他参与过,之前的潞州之战,河东军失利的时候,他更是硬守孤城一年多,李嗣昭还在战场上救过李存勖的命,他还打过契丹人,说一句精悍勤劳,得以为忠,那是毫不为过。

那说李嗣昭怎么死的呢?很壮烈。

他在镇州打仗,几乎把敌方全部消灭,剩下几个漏网之鱼还没处理,李嗣昭纵马上前,要把他们亲手了结,结果反被敌方偷袭,一箭就被射中了脑袋。

三国时的吴主孙策,也是被人偷袭,射中了面颊而死。

东魏有个将领叫做韩贤,打扫战场的时候,也是被偷袭,砍伤小腿而死。

您想想这种伤,那太严重了,一般人可能当时就死了,但是李嗣昭是真的强悍,他竟然徒手把箭矢从脑袋上拽了出来,然后就用这支箭,搭弓射出,反而把刚才射他的人,给射死了。

反杀敌方之后,李嗣昭还撑着重伤返回了军营,这才流血而死。

在我们的宋元之际,有个史学家,名字叫做胡三省,他对李嗣昭的评价是:

皆以主将之重而逞一夫之技以丧身,善将者不如是也。

他说李嗣昭啊,身为主将,感觉自己挺行,非要逞强,结果因此而丧命,真正懂得统兵作战的人是不会这么干的。

其实,未必是李嗣昭逞勇,而是因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将领他必须勇敢,而且战场上意外事件也太多了,你不能用宋代的文治思想去批评五代时期武人的战场表现,这就好像用围棋的规则去看待一场橄榄球比赛,要知道,在藩镇体制下,“将帅亲临矢石”那本身就是最为有效的指挥体系,你不这么做,唯恐你不能服众。

(战如熊虎 昭义节度使 李嗣昭)

无论如何,勇武一生的李嗣昭死了。

作为李氏父子的爱将,李存勖对李嗣昭的死分外伤感,他当即下令,让李嗣昭的儿子们带着父亲的灵柩,返回太原治丧,朝廷必然要给这位躯身为国的将领办的是风风光光的。

朝廷是好心,但是李嗣昭的儿子们很显然不想去太原,他们拒绝了朝廷的诏令,各有各自的打算。

李嗣昭的长子,叫做李继俦,他继承了父亲的职务,但是这个老大啊,性格比较温顺,比较柔弱,不太懂得治军,那么李嗣昭的二子李继韬就抓住了机会,搞了个兵变,下了李继俦的大权,取代了李继俦的位置,还把李继俦给关了起来。

李继韬其人,和我们之前说的张文礼还不一样,张文礼是韫祸待时,蓄逆有年,他最开始就没安好心,李继韬本来没有谋逆反叛的想法,但是他经不住别人劝,他有两个部下,一个叫做申蒙,一个叫做魏琢,俩人认为现在后梁军已经站起来了,河东军刚取得的好形势已经没有了,处于溃败状态,他们对河东军就不乐观,干脆劝李继韬另寻明主,投奔后梁。

李嗣昭最小的儿子,也就是李继韬的七弟,也有意无意的游说李继韬,说我们现在有粮食,有军资,还有地盘,我们要早做打算,而不能受制于人。

像这种军阀,实在是不可控,人品也好,道德也好,能力也好,他站在他自己的视角上,他选择背叛谁,他选择依附谁,没有人能干预他,因为这不是制度出了问题,不是控制军阀,控制武将的方式出了问题,因为就算是再完美的制度,也抵挡不住人性的变数。

李继韬决定,不和李存勖混了,于是他立刻派兵,暗通后梁,还接受了后梁的册封。

只是,就像君王无法控制武将一样,武将也无法控制他自己的部下,李继韬想的挺好,把自己控制的潞州和泽州全都献给后梁,以表诚心,来日也能在后梁朝廷里谋个大好前程,偏偏事情有变,驻守泽州的,是李继韬的部下裴约,他坚决反对李继韬投降后梁,并且立刻戒严,拒守泽州,直接把李继韬的计划就给打乱了。

我们说,任何道德教化或制度修补,实际上都难以阻挡人性在权力真空中的野蛮生长。

但是李继韬忘记了,权力的锁链从来不是铁铸的,而是用野心和恐惧编织的蛛丝。

扪心自问,这世间哪有什么真正的献城?不过是把浸透鲜血的土地从左手递到右手,你愿意脏水洗身,浊杯赴宴,可有人就要清清白白,一身傲骨...

那些在你们眼里都是极好极好的,可我偏偏不喜欢。

参考资料:

《旧五代史·卷五十二》、《五代会要·卷一》、《资治通鉴·后梁纪四》

五代十国政权交际述论. 张荣波.山东大学,2014

刘鹏.11-12世纪雁北地区的政权互动研究.山西大学,2024

浅析唐末五代晋、汴对潞州的争夺. 王白洁;张焕君.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 阅读:1670

评论列表

玉环飞燕皆尘土

玉环飞燕皆尘土

2
2025-04-22 13:01

写了一半?

天才小熊猫

天才小熊猫

1
2025-04-20 01:08

好文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趣说历史,带你看点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