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到此,气个半死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5-04-10 08:37:26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智谋过人 后梁泰宁军节度使 刘鄩)‍

朱温喜欢过很多将领,杨师厚,葛从周,寇彦卿,但是在他心里最为特殊的,却是一个降将。

谁呢?刘鄩嘛。

这也难怪,因为刘鄩是那个时代里很少见的具有人文精神的武将,他有节,守礼,仁善,有儒将之风,在素来悍勇野蛮的朱梁军事集团中,需要刘鄩这样的武将来中和一下。

到后梁末帝朱友贞的时代里,刘鄩这样的将领则更为重要,因为他不仅个性鲜明,他还很有能力。

刘鄩拿下过潼关,活捉过敌方将领,领兵收复过长安。

刘鄩打下过徐州城,兖州城,还消灭过杨行密的很多兵力。

刘鄩曾经和杨师厚联手,在前线重挫过李存勖的军队,而且不止一次,每次他和河东军打仗,基本上他都占优势,李存勖或许对刘鄩都有一点点的心理阴影,时常说,梁国的刘鄩啊,这个人不一般,人很聪明,跟他打仗的时候,你看到他走一步路,迈开腿走了一下,他就已经想了一百个计策。

敌方能给出如此评价,可以说刘鄩这个武将他没白干。

所以当朱友谦献出同州投奔李存勖的时候,皇帝朱友贞立刻就把刘鄩派了出去来攻打这个悖逆君王的义弟。

当然,除了刘鄩,这支大军的指挥官还有段凝,温韬,以及尹皓。

只是大家都清楚,段凝是个绣花枕头,温韬是盗墓贼,尹皓更是稀松平常,真要打朱友谦,还得是刘鄩出马。

(雄杰虣武 河东幽州节度使 李嗣昭)

只是,这对谁来说都是无比艰难的任务,因为后梁要面对的不止朱友谦,还有河东军。

朱友谦既然去意已决,已经投向了李存勖的怀抱,那后梁打朱友谦,河东军必然支援,所以刘鄩这是一打二,他压力很大。

而且,来支援朱友谦的将领,还是河东名将李嗣昭。

李嗣昭,汾州太谷县人,出身于当地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

当年李克用,也就是李存勖的爸爸,他占据河东的时候,曾经到太谷县去打猎,途中正好就经过这一家农户,农户的院子后边,有一片树林,长得是郁郁葱葱,非常的繁荣茂盛,李克用就觉得这林子不一般,更认为林子旁边的这家农户,更不一般,一打听,发现就在脚前脚后,这户农家生了一个男孩。

李克用一寻思,他认为这不是偶然,这种现象,这种情况,很能说明问题。

李克用是枭雄不假,他反过唐朝,打过黄巢,拿下了河东,收拾过朱温,但他毕竟也只是一个古代人,既然是古代人,那么就难免生活在封建迷信的范畴中。

古人很相信祥瑞这个事情,认为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奇特景象,往往都有揭示奥秘,评价当下,预言未来的意义,比如,枯木逢春了,铁树开花了,又或者是传言中的神鸟凤凰,麒麟乍现,这都代表了吉祥,顺利,幸运,都是好的意味。

龟甲隐裂而兆卜辞,鹤影栖松而延寿考,甘露垂于竹叶则喻政通人和,霓虹贯日乃证阴阳调和,那么眼前如此枝繁叶茂的大森林孕育出的男孩,必然不是一般人。

(飞虎李鸦 后唐奠基人 李克用)

既然遇到了,就没有错过的道理,李克用还挺讲究,没有说直接把孩子就给抢走了,而是给了这户农家很多的金帛,把这个孩子给买了过来,收为了自己的义子。

这个孩子,正是李嗣昭。

事实证明,李克用看人还是挺准的,李嗣昭长大之后成为了河东军中一名擐甲挥戈,骁勇善战的武将,屡立战功,这人不仅打起后梁军得心应手,他更擅长和契丹人作战,有一回李存勖被契丹人包围,危在旦夕,李嗣昭亲率三百骑兵冲入敌阵,不仅把李存勖给救下来了,还把契丹人给打了个落花流水,契丹人在前边跑,李嗣昭就在后头追,从前线追到幽州,从幽州又追到漠北,可算把契丹人给撵够呛。

在那个年代,唐末五代的兵卒追着契丹铁骑撵,也可谓是奇观了。

李存勖评价刘鄩的时候,说过两句话,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说刘鄩很有智谋,也就是“吾闻刘鄩用兵,一步百计”,那另外一句话,则是“刘鄩长于袭人,短于决战”,意思是说,刘鄩搞谋略,玩阴的,他擅长,但是如果正面开打,真刀真枪的对垒起来,他就不行了。

事实上多年以来,刘鄩也多半是靠智取才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的,就比如他当年在王师范手下和葛存周交战的时候,他能从葛存周这种第一梯队的名将手里成功偷家,把兖州拿下来,靠的也是智取。

兖州城高,城坚,葛存周又是当世名将,布防完全找不出破绽,你要硬来,最好的结果是被斩于城下,最坏的结果是死无全尸,挫骨扬灰,所以刘鄩的办法是,派出几个卧底,化妆侦查,让他们打扮成百姓的模样,混到兖州城里,去刺探情报。

这几个卧底,那真不是吃干饭的,很快发现兖州城内有一条直通城外的十分隐秘的用来排水的地道,掌握到这个信息之后,刘鄩当晚就带着五百士卒顺着地道潜入兖州,神不知鬼不觉的就把兖州给拿下了。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夜袭兖州 一战成名)

刘鄩的智将风范,在这一块就很好的体现出来了。

那他为什么这么聪明,智力这么高呢?当然不是天生的,而是因为刘鄩爱读书,有文化,他日日精进,学习进步,年轻的时候刘鄩就喜欢研究经史子集,对兵书更有钻研。

所以说,有文化的武将不一定能成为名将,但一点文化都没有的武将,一定不能成为名将。

只是,刘鄩智力值点的太满,武力值就没有天赋点给他加了,临危受命到了前线,面对悍然反叛的朱友谦,刘鄩首先想到的,也是智取。

怎么个智取法呢?那就是派出使者给他送去书信,申明利害,讲清形势,要劝降朱友谦。

梁室根基未摇,纵使晋人暂得同华,他日汴洛大兵北指,公将何以自处?

时移世易啊朱兄弟,一旦刀兵既起,那就要玉石俱焚,你朱友谦也是后梁王室出身,也曾护佑一方百姓,你又怎么忍心阖城百姓为焦土乎呢?

这里值得提一点,刘鄩和朱友谦还是姻亲,俩人认识,还挺熟悉,所以刘鄩有把握说服朱友谦。

可以说,刘鄩这回,算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因为他只考虑到了朱友谦是太祖的儿子,后梁的冀王,但是他没往深了研究,你往深了研究一下,你就知道,在后梁王族出身的这个前提下,朱友谦最古早的出身,是匪盗,是打家劫舍的贼人。

他本来就是一个无组织无纪律的兵痞。

他和你刘鄩这种读诗书,明大义的人是不一样的,你诚心实意的劝降他,那不叫智取,而是向盲画色,对豕诵经,根本就没有用。

(悖逆狂妄 后梁冀王 朱友谦)

也正因为如此,朱友谦干净利索的拒绝了劝降。

朱温鸩杀昭宗,公等解玉带相贺,友珪弑父篡位,百官北面称臣,梁朝叛逆,天而诛之,你刘鄩还想要做这个乱世糊裱匠么?投降是肯定不可能投降的,要打就打,你就别废话了。

劝降失败,这就耽误时间了,刘鄩耽误后梁军的时间,就等于是给了河东军来援助朱友谦的时间,结果等到李嗣昭一来,因为他勇猛过人,等于是一力降十会了,根本没有给刘鄩发挥智谋的时间,后梁军仓促迎战,很快战败。

严格意义上来讲,后梁军的失败,不能完全怪到刘鄩的身上,因为胜败乃兵家常事,谁也不能打保票,说我一定就能赢,你可以说刘鄩判断出了问题,但是你不能说人家没努力,人家不仅很努力,而且还是只有他自己在努力。

这攻打朱友谦的大军,主帅有四个呢,你是四核的CPU,结果段凝,温韬,尹皓根本就不顶用,跟着瞎混打酱油,三个核盯着刘鄩一个核干活,这合适么?

这当然不合适,但是更加不合适的事情,还在后头。

段温尹这仨人啊,他们平时心里就不太服气刘鄩,因为刘鄩是降将出身,但却得到了从太祖朱温以来的特别优容和礼遇,这仨人嫉妒刘鄩,这回刘鄩战败,可算让他们找到机会了,他们立刻就开始罗织罪名,向朝廷汇报,说刘鄩啊,和朱友谦是亲戚,私底下不知道怎么好呢,他到了战场上不立刻开战,而是痴心妄想的要劝降朱友谦,名为劝降,实际上就是在拖延时间,是养寇自重,就是故意让李嗣昭有时间来支援,所以刘鄩其心可诛,大大的坏!

(枉杀臣下 后梁末帝 朱友贞)

实际上刘鄩没有成功劝降朱友谦,是客观困难,是因为刘鄩高估了朱友谦的德行和人品,但是段凝他们一顿扯淡,直接就把劝降失败变成了刘鄩的主观故意,这就好比你在和一个人辩论的时候,他不说具体的事情,而一直在强调你态度有问题。

这不是耍流氓么?

其实这种控告,无凭无据,皇帝就算是相信了,大不了就把刘鄩的职务给停了,这就算是比较严重的处罚了,可是说出来您可能都不信,朱友贞的反应是“以为然”,意思就是皇帝认为说的太对了,太好了,然后皇帝立刻就赐下毒酒一杯,刘鄩无可辩驳,饮鸩而亡。

这位峥嵘岁月中脱颖而出,归降朱温后大放异彩,五代乱世中屡建军功的后梁名将,接过毒酒,一饮而尽,顷刻间毒发身亡,就这么死了。

莫名其妙的死了,史书上甚至都没有给他留下一个所谓的“罪名”。

而至于朱友贞,此时此刻,他也不在乎什么忠奸善恶,对错与否了。

忠臣?贤臣?良臣?

皇帝肩负江山宗庙,祖宗社稷,区区刘鄩,杀了又有何妨?

是啊,这正是名将名臣们的悲剧,因为在皇帝眼里,这世上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忠贤之臣,皇帝总是用便贤臣,不用便是逆臣,忠贤与否,从来也由不得他们...

呜呼哀哉,忠骨凉透,猜疑永沸,刘鄩的命运已然是如此,而接下来的王彦章等人,又会好到哪里去呢?

参考资料:

《旧五代史·卷二十三》、《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九》、《新五代史·卷三十六》

五代石刻校注. 章红梅.凤凰出版社.2017

旧五代史新辑会证. 陈尚君辑纂.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乱世潜流:五代时期的武人读书现象. 张弛.军事历史研究,2019

杨冬生,杨岸青.李嗣昭为李克用之“元子”辨.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

2 阅读:440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趣说历史,带你看点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