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吃过人,死后封了神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4-02-03 18:06:01

(古代佛塔)

大唐贞元年间,唐朝著名大诗人韩愈路过临淮城,逛到了临淮城的一座佛塔下。

佛塔整体呈现出圆锥形,塔身高耸入云,远看高大而雄伟。

当然,这已经是一座古塔,表面早已经有了不少磨损和风化的痕迹。

韩愈是个诗人,写景色尤为出众,所以他到哪里都会仔细观察,因此他往往能看到容易被一般人所忽视的细节。

这一回,韩愈在这座佛塔下,不仅看到了精美的石雕,复杂的图案,看到了石刻的莲花,石造的雕像,还在塔身上看到了一支整个箭头都已经深深陷入的羽箭。

这支箭,锈迹斑斑,而且并非民间自制,而属于是大唐朝廷的正规军械。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无名古塔之上,为什么会莫名其妙的出现一支箭呢?

谁射上去的?为什么射的这么用力?又为什么这么多年没人拔下来呢?

这一切,还要从大唐王朝的那一场惊天浩劫,开始说起。

(南霁云)

中唐时期有位名将,名字叫做南霁云。

这个南霁云,他是魏州顿丘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清丰县。

史书上关于南霁云这个人的青年时代,记载并不多,只说他老实巴交,勤劳能干,而且又读书又练把式,属于是文武双修,甚至还说他不知道从哪里学了七十二路枪法,打仗很厉害。

怎么体现出他打仗很厉害呢,他不仅枪法出众,还会左右开弓,这哥们不仅是神枪手,还是神箭手,是百步之内箭无虚发,一打一个准。

俗话说,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南霁云有这么一身本领,他当然想要报效朝廷,加上他本来家里就穷,所以他很快就投军投到了大唐朝廷将领张巡的麾下。

但是,南霁云投军的时机,似乎不是很好,因为他投军的时候,正好赶上安史之乱的爆发。

将领张巡的驻地,是在睢阳,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辖区,当时的睢阳,情况非常不好,被安史叛军围了个水泄不通,长期没有粮草支援。

睢阳城里的将士们可以说是十分坚毅,他们吃光了粮食,就开始吃城里的麻雀和老鼠,吃光了麻雀和老鼠,就开始吃草根和树皮,可以说,当时的睢阳唐军们,已经是时刻处在崩溃的的边缘。

后人读史,只能通过记载来还原当时的情景,而只有你真的是当年睢阳城里的士兵之一,你才能体会到,当时的情况是多么的绝望。

(古代 睢阳城)‍

这人是铁他饭是钢,安史叛军他们围而不打,目的就是想要把城内的唐军给饿死,所以张巡当机立断,立刻派出了综合素质较好的南霁云出城寻找外援。

南霁云带领着一百多号人组成的小队,趁人不备溜出了睢阳城,他首先来到了彭城,找到了彭城的御史大夫许叔冀,希望许叔冀可以出手相助。

按道理来说,睢阳和彭城都没有沦陷,也没有投诚安史叛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们都仍旧属于大唐朝廷的势力,是兄弟部队,但是问题是,安禄山史思明一造反,是天下大乱人人自危,一来这地主家里也没余粮,许叔冀当然不愿意因为帮助睢阳城而额外产生负担,二是乱世之中人心不古,大家都只想着自己自保,所以许叔冀对睢阳的危急根本就是无动于衷。

南霁云从睢阳到彭城,途中遇到不少安史乱军,殊死相搏的过程中就折损了七八十,所以到彭城的时候就只剩下了三十多号人。

这三十多号人,是多么希望许叔冀能够伸出援手,但乱世就是这么残酷,他们遭到了拒绝,没有办法,南霁云只好带着这三十多号人又奔了临淮,向临淮的御史大夫贺兰进明求救。

要知道,这个临淮距离睢阳,只有三百公里,放到现在开车自驾游,快一点三个小时,慢一点四个小时也到了,而在那个时候也是一样,快马疾驰,急行军的话三天就能到,慢一点四天也到了,所以临淮的唐军去救援睢阳,那是最合适不过了。

但是,南霁云到了临淮,也碰壁了。

(贺兰进明)

一来,贺兰进明本来就和睢阳的守将张巡关系不好,俩人原本就不对付,二来贺兰进明和乱世中大多数人的心态一样,他不想别的,只求自保,所以他也不愿意出兵。

贺兰进明不愿意出兵也就算了,南霁云一来,他发现这小伙子是个人才,临危不惧是勇敢无畏,于是打算把南霁云招募到自己的麾下,所以贺兰进明还专门摆下宴席来招待南霁云。

在宴席上,南霁云抓住机会好言相劝,他说:

睢阳和临淮属于是近在咫尺,是唇齿相依,一旦睢阳有失,临淮就失去了门户,失去了在外侧的防御,所以您出兵救睢阳,就是在保护临淮的安全啊。

南霁云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了,一般人要是通情达理,早就出兵相助了,但是问题是,贺兰进明这哥们就是执迷不悟,他什么也不说,就是一个劲儿的劝南霁云喝酒吃菜。

您想想,睢阳城现在危在旦夕,自己是带着张巡的任务出来搬救兵的,睢阳的生死存亡全在自己的手里,别说贺兰进明给他安排了一桌并不能算是特别丰厚的宴席了,就算是贺兰进明请米其林五星大厨给他做顿饭,他也吃不下啊。

所以,南霁云是一口菜没吃,一口酒没喝,而是无限悲怆的说:

我从睢阳出来的时候,睢阳已经是弹尽粮绝,城中将士先是捕捉老鼠鸟兽为食,之后宰马为食,最后把自己身上的皮甲一块块的割下来用水煮着吃,而现在他们大概只能吃草根吃树皮了,为了充饥,守将张巡甚至杀掉了自己的几个小妾,我一路赶来,自然是饥渴难耐,但我想到睢阳的状况,心如刀割,所以一口也吃不下。

南霁云把这句话说完,贺兰进明还是无动于衷,南霁云没有办法,他抽出腰刀,一刀就把自己左手的中指给斩断了,然后强忍剧痛的说道:

我是士卒,主帅交给我的任务,我眼下是无法完成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安史叛军无法扫清,四海天下不得太平,所以,我只能断掉我的一根手指留给你,以示我报国的决心。

(断指明志)

话说完,南霁云就走了。

南霁云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作为武将,他的政治智慧可能并不好,他做不到当年三国时诸葛亮舌战群儒然后拉拢江东和刘备联合,但实事求是的说,他已经尽力了。

所以,他临走的时候十分愤恨贺兰进明见死不救,在家国危难之际无动于衷,于是回身拉弓搭箭,狠狠的向临淮城中射了一箭

刚才我们说,南霁云是神箭手,所以他这一箭威力无穷,竟然直接射中了临淮城中的一座高塔上,整个箭头都没入了高塔的墙砖里。

最后,南霁云指着羽箭射出的方向,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这次回去,如果能消灭安史叛军,一定回来灭掉贺兰进明,这一支箭就是我报仇的记号。

返回睢阳的过程中,南霁云也没有忘记继续努力找援军,最后硬生生的让他拉到了战将三千,战马百匹。

其实,南霁云知道,自己弄到的这些兵力,就算是返回了睢阳,那也是杯水车薪,是以卵击石,因为围困睢阳的安史叛军少说也有十来万,这点兵还不够人家塞牙缝的,但是,南霁云没有犹豫,他还是回去了。

在返回睢阳城的过程中,南霁云运气不好,又碰上一股叛军,双方血战之后,南霁云虽然取胜,但却折损了两千士卒,所以他返回睢阳的时候,就只剩下了一千人。

睢阳的守将张巡,说实话也真是一条汉子。

他带着城内为数不多的士卒,靠着吃草根,吃树皮,吃纸张,竟然硬生生的撑了如此之久。

在张巡守卫睢阳的过程中,他还写下过一首《守睢阳作》,我们完全可以把这首诗当成他的战时笔记。

(张巡)

张巡说,自己和安史叛军的交战从春天开始就一直持续,战事十分吃紧,因为没有后援,左右无法帮助,因此睢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座空城。(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安史叛军把睢阳城层层包围,是里三层外三层,就好像是月亮周围的光晕一样,一圈又一圈,所以我把城里仅剩的兵力都用来了布防,做成了鱼鳞阵,争取做到没有死角。(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睢阳城的百姓们和我麾下的士卒们同心协力,无数次的击退了叛军的进攻,各级将领们毫不畏死,身先士卒,顶着落石和箭雨在城头上指挥战斗。(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

受伤的士卒们刚刚包扎好自己的伤口,立刻重新回到战场上浴血。(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我们如此无畏,我们什么也不怕,我们团结,我们有韧性,我们应该是不可战胜的才对啊。(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可是,眼下没有支援,和外界也逐渐失去了联系,就算我有破敌的奇策,恐怕也无法施展了。(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当年十月,睢阳城在弹尽粮绝,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终于失守,张巡和南霁云都被俘虏,安史叛军对他们是威逼利诱,软硬兼施,两人誓死不降,均遭杀害。

那个出城求援的南霁云临死前慨然大笑道:男子汉大丈夫,不可向不义者屈服。

而叛军在掰开守将张巡的嘴巴之后,却发现不过四十九岁的张巡因为饥饿老病和长期的营养不良以及高强度作战,牙齿已经几乎全部掉光。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千百年前安史之乱刮起的狂风早已经止息,而那支南霁云射向城中的箭,却穿越了历史长河,仍然保持着在风中的样子。

9 阅读:2942
评论列表
  • 2024-02-05 09:01

    以一城几万军民死战,拖住安史叛军不向淮南的侵扰,保护了东南的几百万百姓,让大唐的赋税重地江南得以保全,进而为大唐续命百年。

  • 2024-02-22 16:44

    南八,大丈夫死则死而,何须多言。非我南霁云畏死,只是在盘算如何灭了此等逆贼!

  • 2024-08-14 20:57

    睢阳之战是李唐王朝的“续命之战”[点赞],张巡,许远,南霁云,无愧于天地,无愧于心,真正天地伟男子也,唯大英雄,方显真本色也!

  • 2024-02-26 14:45

    食不食矣,尚何?我家无,唯烂命一条,当即取.[静静吃瓜]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简介:趣说历史,带你看点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