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公元前362年,21岁的秦孝公继位,彼时战国六雄中,唯有秦国被诸侯们疏远,像对待夷狄一样对待。
秦孝公一道求贤令为秦国带来了商鞅,第一次变法后,秦国国力开始强大。两次变法后的秦国已今非昔比,也为后来始皇帝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21年,嬴政称帝,然而,仅仅只过去了15年,秦历经百年才完成的统一大业,建立的王朝便毁于一旦。
秦亡以后,关东六国的复国运动如火如荼,而曾经辉煌一时的秦人却悄然失去了复国的勇气与动力。昔日那些喊着“共赴国难”的老秦人为何没有如同关东诸侯一般,奋起复国?
秦朝辉煌与衰亡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横扫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
此时,咸阳的宫殿群巍然屹立,万里河山尽归秦土。长城绵延千里,护卫着帝国的边疆,而南北通行的驰道也让帝国的触角深入到最偏远的角落。
“我们秦人,终于一统天下!”当时的咸阳城中,老秦人们彼此庆贺,举杯高喊。
秦人历经数代先王的努力,尤其在秦始皇的带领下,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终成大业。然而,这一切的辉煌背后,潜藏着即将到来的崩溃之象。
彼时,秦朝通过严苛的法律、沉重的赋税和频繁的徭役,维持着中央集权的秩序。
秦二世胡亥登基以后,这个年轻的皇帝在赵高的蛊惑下,展开了对秦宗室的疯狂清洗。
与此同时,他在始皇帝的基础上再次加大了苛捐杂税,并且大兴土木,让百姓苦不堪言。
彼时的秦朝刚刚完成了大一统,尚未实现对这片土地的完全统治,看似所有的人都共属一个国家,但实际上不少地区的百姓依旧在私下以六国遗民自居。
在老百姓眼里,哪个君主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他们就信服谁,但很显然,秦二世继位以后,他们的日子并没有变得更好。
征发的徭役和苛捐杂税让许多百姓不再怀念始皇帝的丰功伟绩,而是痛骂着日复一日的沉重负担。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积蓄已久的民怨终于在秦二世的统治下爆发。
楚、齐、赵等地,复国运动蓬勃兴起,六国王族、贵族纷纷响应号召,重回历史舞台。特别是在旧楚国境中,数千人围聚者到处可见。
彼时,秦朝统治集团内部也出现了统治的混乱,胡亥残暴独断,偏心奸佞,稍有不顺便大开杀戒,群臣人人自危。
胡亥只知道自己享乐,对赵高毫无防备,他利用胡亥杀害了一大批的大臣,其中也包括李斯。
最终,随着大泽乡起义的爆发,朝野上下几乎竟无人可用,农民起义浩浩荡荡。
公元前207年,刘邦带领的起义军攻下武关,胡亥被迫自杀,赵高向刘邦投降,秦的统治宣告结束。
“沉默”的老秦人
秦朝灭亡的消息传来,关中的老秦人并未如同关东六国的遗民一样迅速行动。根源就在于秦国的独特历史。
商鞅变法使秦国从一个封建贵族掌握实权的国家,变成了一个以法治、军功为中心的国度,贵族逐渐失去了他们的地位和影响力。
当初商鞅奖励军功,制定了二十等爵制度,加强了军队战斗力,打击了反对变法的旧贵族,秦原本的贵族,因为没有军功沦落为普通人。
当秦王室和贵族阶层被赵高和胡亥彻底清除后,老秦人也失去了复国的根基。
王孙贵族都被胡亥给杀干净了,昔日的旧贵族也沦落为普通人,在战乱之中自保都难,又怎么可能有能力组织人复国呢?
与此同时,秦朝灭亡时的民心动向也极为复杂。在秦末的战乱中,很多人甚至认为,或许换一个统治者能够带来更好的生活。
毕竟,秦朝的苛政早已让普通百姓和军卒们怨声载道。作为统一六国的帝国,秦朝在其苛政的重压下早已失去了民心。
百姓们对秦国的统治已失去了信心。他们渴望的是一个能够带来和平的新政权,而不是继续为已经腐朽的秦朝流血。
新王朝的安抚
刘邦平定了天下以后,干得第一件事,就是取消秦朝严苛繁琐的法律,并且下诏减省赋税,让各地的百姓能够有喘息的机会。
他甚至还将昔日秦朝皇家专属的园林花圃池塘等禁地,开放给民众进行耕种。
他轻薄徭役、与民休息的政策得到了天下百姓的赞扬,也正因如此,老百姓们愿意信任这个统治者。
而老秦人没有即便想复国,也没有任何理由,更何况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乱之后,也没有那个能力去复国。
即便是部分老秦人有想法,也很快就被镇压了,并且得不到响应和支持。
秦王朝的覆灭,带走了老秦人最后的希望。当他们站在这片曾经浴血奋战的土地上时,发现自己已无法再为那个曾经引以为豪的国度挥剑。
历史的浪潮滚滚而去,老秦人也不得不屈服于时代。
秦朝的覆灭,并未带来老秦人的反抗和复国运动,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首先,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宗族和贵族体系被大幅削弱,失去了复国的核心力量。
其次,秦二世时期的残酷清洗,几乎斩尽了赢氏王族,连带使得老秦人无法再找到一位有号召力的领袖。
最后,经过多年战乱,关中百姓在秦朝苛政下疲惫不堪,民心早已涣散,他们无力再为这个曾经的强权政权再度献身。
没有领袖,没有希望,老秦人只能选择接受刘邦的统治。
结语
秦,终究只是一个过去的名字,而老秦人,随着刘邦的统治,融入了新的时代,成为汉朝的子民。
参考资料:
《<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解读与秦亡原因新说》——吴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