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 50 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这个新生的国家如同一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巨大舞台。
彼时,中国历经多年的战争洗礼,山河破碎,百废待兴。经济上,面临着恢复生产、发展工业的艰巨任务。农业基础薄弱,工业体系亟待建立,国家需要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巩固新生政权。
在文化教育方面,同样有着繁重的工作。长期的战乱使得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人才匮乏。而知识分子作为知识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对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积极团结和争取各界知识分子,希望他们能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陈毅元帅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广阔的胸怀,展现出对知识分子的高度尊重。
1952 年 4 月,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因劳累过度、身体不适来到浙江杭州休养。在杭州期间,陈毅想到了一代大儒马一浮先生。
马一浮先生在中国古典哲学、文学、佛学等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他自幼聪慧,5 岁读唐诗,15 岁应绍兴县乡试获第一名。曾在多个国家游学,深入钻研西方哲学、文学,还静心批读文渊阁《四库全书》。然而,他也曾拒绝过蔡元培邀请其做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等职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只痴心于学问,不问世事。
一天下午,陈毅由浙江省文教厅厅长刘丹陪同,特地去西湖蒋庄看望马一浮。陈毅一行到达时,恰逢马一浮午睡未起。马氏家人不知客人是谁,便说主人正在休息,等一会儿再去通报。陈毅当即嘱咐不要惊动老人,自己稍后再来拜访。他在附近的花港公园转了一圈,折回时,马一浮依然未醒。此时天空飘起蒙蒙细雨,马氏家人邀请陈毅一行进屋稍候,陈毅却坚定地说道:“未得主诺,不便遽入。” 他坚持站在门外等待。
细雨纷纷扬扬,陈毅元帅静静地伫立在门外,那份执着与尊重令人动容。他的身影仿佛一座丰碑,体现着共产党人对知识和人才的敬重。马一浮睡醒后,得知有贵客等在门外,还淋了雨,连声道歉。
宾主见面后,相谈甚欢。话题从玄学、禅学、宋明理学谈到诗词书法的创作。陈毅趁机邀马一浮出山,为国家做些事情。最终,马一浮改变了终生不仕的想法,答应出任华东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次年担任浙江省文史馆馆长,第三年又被聘为全国政协特邀委员。
陈毅元帅的 “马门立雨”,不仅仅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更是那个时代中国共产党重视知识分子、团结各方力量建设新中国的生动写照。它激励着后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保持对知识的敬畏、对人才的尊重,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