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9月,法国摄影师加斯穆尔,怀揣着好奇与探求之心,来到了上海。他的目标,是当地享有盛名的“上海电视一厂”。
这是一家创办于1933年的企业,前身是民国时代的金星金笔厂,厂址在原徐家汇路金同村,1947年搬到了斜土路1646号。
1970年,开始一边生产钢笔,一边研制电视机,已实现“以笔养机”的策略。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1972年,研制成功B40—725型黑白电视机后,开始全面转产电视行业。
到了80年代更是,凭借着“金星牌”电视机,一跃成为上海电视行业的领头羊!
加斯穆尔来到这里的时候,电视一厂正是如日中天的状态,生产出的电视机,无论是彩电还是黑白电视机,都不愁销路。只要出厂,就被会抢购一空。
那样的电视一厂会是什么样?让我们跟随加斯穆尔的镜头,来看看1985年的上海电视一厂!
△专心调试屏幕的女工,素面朝天,简单扎了个辫子,显得精神又干练。
△工作台上贴有“操作工艺”醒目标识,详细列出了每一步操作流程与规范。
不仅是工匠精神的体现,更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
△八九十年代,电视一厂的技术人员进入科室前,也先要下到车间实习三个月。
这一传统做法,能让技术人员直面实际生产问题,快速积累经验。
△80年代,电视一厂的工人月工资,甚至能达到百元以上,福利待遇也很好,能来这里上班,是很让羡慕的事情。
△因为当时一台金星电视的售价,在1000——2000元之间,还需要凭票购买,是妥妥的抢手货。
甚至有些时候,购买票的价格,能够超过电视本身的价格!
△印刷版装配线,工人们正有条不紊的进行组装。
1985年,上海电视一厂经过工艺升级后,一年就生产各型电视35万台!比三年前的产量增长27%,相当于一年,就挣回了一条生产线!
△认真工作的女工,时隔40年,她也早已退休多时,正享受着宁静的晚年生活。
△厂里的中控室,干净整洁,地板是还木制,无声诉说着“金星”电视机的火爆销量。
△1985年的“金星”电视机,你还记得当时的价格吗?
△2002年的金星牌彩电,操作简单,接通电源就能看电视,没有乱七八糟的东西。
直到2000年,金星彩电在上海本地的销量还名列前茅。
然而到了2003年,却风云突变,“金星”彩电正式宣告停产,不久之后,连销售也宣告终止。
“金星”,这个历史悠久的上海电视品牌,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虽然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金星”电视从电子元器件、到测试仪器、到包材外型设计、到家电成品,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和生态。
大批中高级电子人才在这里奉献耕耘,支撑了国产电子工业的发展,同时解决了成千上万上海本土百姓的就业,也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