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河为脉,枕水而居。
常州,一座古今交融、人文荟萃的江南名城。
早在3200多年前,就有“淹城”遗址,在此见证文明的曙光。
春秋时期先为吴地,后属越国,战国时代归于楚
秦汉六朝,会稽毗陵沉淀江南文脉。南朝齐梁时期,又是两代帝王龙兴之地。
隋开皇九年,"常州"之名首现史册,大运河上漕船如织,成就"三吴襟带之邦"。
唐宋元明,这里繁华富庶,人才辈出。到了清光绪年间,常州人盛宣怀创办学堂铁路,种下了近代民族的工业萌芽。
然而在1937年,这座美丽的古城沦陷于日军手中,进入了硝烟弥漫,动荡不安的时期。
那样的常州是什么样?让我们通过日军拍摄的照片,来看看1937年的常州风貌。
△1937年11月28日,日军四个大队分南北两路向常州进犯。
当时,常州的名字还是“武进县”,日军侦察分队,在占领武进郊外一个村庄后,得意洋洋聚在房屋前合影。
△奔牛镇附近的日军,用迫击炮疯狂开火,旷野上弥漫着滚滚浓烟。
△1937年11月29日,经过一天激战后,常州全境沦陷。全副武装的日军,列队进入常州城。
△日军拍摄的常州城墙。
常州城墙始建于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先后出现了四座城垣:内子城、外子城、罗城、新城;
巅峰时期是宋朝,当时的常州,为第四大城,仅次于杭州、开封、苏州;外城周长27.1里。比建康府(今南京)的外城还要长2里!
明清时代,收缩东、南、西三面罗城内筑新城,周长缩小为10里284步。
1951年,为拓展交通逐步拆除。如今还剩下西瀛门附近220米城墙。
△常州古城演变图。
△1937年的常州古运河。
这是江南运河中,唯一连通长江、太湖的河段,从奔牛九里入境,到横林古槐滩出境,全长45.8公里。
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在此开挖江南运河,比邗沟开凿年份(公元前486年)还要早上9年!
△运河两边的民居,青砖黛瓦,古朴典雅。
从隋唐开始,江南的漕粮货船,就通过常州运河前往北方,使常州成为繁华富庶的“贡赋必由之路”。
△迎春桥,始建于1328年(元代),坐落于局前街与北后街之间,横跨子城河,历经了600多年的风雨?
1930年,在桥中间增加了四柱桥眉,专门用来做“迎春仪式”,艺术和考古价值极高,被誉为江南迎春第一桥!
△1937年的文笔塔,为了炫耀军功,日军摆了一辆坦克在塔下合影。
文笔塔有15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名字是“太平讲寺塔”,后为了彰显常州文脉兴盛,改名为文笔塔。
因为常州府先后出过15名状元、2890名进士,15位宰相、26位尚书!堪称人文荟萃之地。
△ 三元坊,始建于明代,如今消失不见,旧址在胜西古街中段码头上岸处。
△常州的园林,绿树成荫,假山堆叠,亭台楼阁、廊桥水榭相映成趣。
△常州城门,一名日军和一名伪军在门前站岗。
△文在门,始建于1930年,位于西横街西侧,文在桥旁边。
名字取自文天祥的诗句“斯文在兹”,1950年拆除。
△中山门,一群日军站在城楼上欢呼,令人心中愤慨难平。
1946年,这附近将建起著名的“中山门菜市场”
△1937年的篦箕巷,当时的名字是“花市街”,有许多制作篦箕和木梳的小作坊。
可惜在日军炮火的轰击下,青砖黛瓦的房屋,化为了一堆废墟。
△城外的日军骑兵联队,大摇大摆的在街上行进,两侧都是被他们摧毁的建筑!
△青果巷附近的一座古牌坊,
△常州城内的一个杂货摊,具体拍摄地点不明。
△常州城内的居民,目睹日军的暴行,脸上充满了悲愤与无奈。
以上这些,就是1937年常州沦陷后的情景,曾经繁华与安宁,瞬间被硝烟与废墟所取代。
我们看到了八十八年前的常州,也感受到了和平与安宁的珍贵,只有,铭记历史,奋发向前,才能迎接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