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春,随着列强在中华大地上作威作福,部分中华人民在强压下终于不堪忍受,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义和团运动由此诞生了。
虽然义和团运动的初衷是好的,但他们的盲目排外却不可取,也过于偏激。
对此我们也应该公正客观地对待。
但与他们纯纯的爱国之心相比,清王朝统治者这边的表现就太让人不堪入目了。
近日网络上关于义和团运动,大家也是开始了激烈的讨论,其中呼声最高的便是:
义和团最不应该犯的错误便是相信了列强在中国的代理人“大清政府”。初期,以慈禧为首的统治阶层还希望能靠义和团的起义杀一杀列强的威风,但随着八国联军侵华的开始。
慈禧就靠不住了,以她为首的清政府就开始调转了枪口,由扶持义和团运动,改为“助洋人剿匪”。
但就算这等卖国求荣嘴脸也没有讨得洋人的“欢心”。
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并且进一步侵略中华,掠夺财富,八国联军借助“镇压义和团”的名义还是开始了侵略中华的道路。
醉翁之意不在酒,你再怎么讨好又有什么用?ps:慈禧为了讨好列强曾经语出惊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赤裸裸地把中华人民的利益出卖了出去。
但八国联军都到家门口了,他们可不会因此善罢甘休。
以此为导火索,把中华拉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正式爆发了。
作为清王朝历史上最严重的一场战争,慈禧这个当时的最高国家领导人却没有一点崇祯皇帝那样的骨气,打不过丢下黎民百姓就跑了。
慌忙逃窜,在路上甚至连脸面都顾不上了,生怕自己出什么闪失,当真是让人可笑。
与慈禧的狼狈相对的是:
经过这次战争,中国彻底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史无前例的严重灾难与痛苦。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虽然这场战役带给中华的确实只有痛苦,但我们依旧可以苦中作乐。
比如说它也不是没有好处的。
中国各阶层有志之士终于明白了清王朝到底有多不靠谱,慈禧彻底失去了民心。
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政府成为了各阶层的共同目标。虽然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但圆明园的断壁残垣以及流落海外的国宝都在提醒我们当时状况的惨烈。
虽然因为年代久远,八国联军的罪行因为时代的久远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他们犯下的滔天罪行会让我们永远铭记: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那么,八国联军侵华时到底有没有使用毒气弹呢?
虽然因为年代久远,我们已经无法完全得知真相,但有三个疑点证明,八国联军绝对没有那么干净。
1.战败大清军人奇怪的死状八国联军侵华时,京城的军民百姓死伤惨重。
不仅如此,他们的死状也非常怪异。
这在我国部分史料中有详细记载,令人颇为惊讶与害怕。
据清代的《新循回銮始末记》中记载,战斗之时,虽然部分清王朝士兵已经躲入掩体,但在他们闻到一阵绿色烟雾之后(八国联军使用的炮弹武器),纷纷产生了幻觉。
更是有超过一半的人在中毒之后不治身亡。
2.八国联军的军事武器1900年7月10日出现在天津天津港口海湾,并于7月11日投入战争中的“阿尔及灵号”运载着当时被《万国公法》明令禁止的一种名为“列低炮”的武器。
这种武器只在南非战场使用过,在当时的国际公约中,这是被明确列为“禁用武器”名单的,《万国公约》中对此更是明令禁止。
这种炮弹,就是刚才我们在上文中所说的“绿色烟雾炮弹”。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被明令禁止的“生化武器”,却被英国人明目张胆地使用在了我国的国都。
英国人用心之狠毒,用意之恶劣可见一斑。
虽然这时的西方人都很恶毒,也都很冷酷,但万幸的是他们都爱写日记。
可以让我们揭露他们的罪行,这些日记也是后来我们考察历史的重要证据,更是最为公正的第一手史料。
好巧不巧,英国“奥兰度”舰准尉吉普斯曾在他写的《华北作战记》中提到了这么一个现象:
7月11日凌晨三时,中国人大举进攻北车站..............
面对来势汹汹的中国军人,我们因为寡不敌众,就快要坚守不住了。
在这最危急的关头,上面下达了命令,允许使用“特殊武器”。
于是从大沽运来四英寸口径的大炮,便成为了我们最后的希望。
但是这种炮弹有点陌生且可怕。
释放之后会有绿烟漂泊,我方数百名军士来不及躲闪,于一小时之内毙命。
哦,上帝,希望我再也用不到这种武器了。
这冰冷的语言里夹杂的是浓浓的恐惧与悲伤,这位准尉并没有丧失他的人性,但他是一个军人,执行命令是他的天职。
以至于造成了如此惨烈的人间灾难。
以英国首相约尔逊为首的“英国上层贵族”矢口否认了他们使用生化武器的事实,并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进行了美化,“助华剿匪”。
如此恶劣行径,以及丑陋嘴脸当真令人不齿。
虽然以英法为首的侵华八国矢口否认了他们使用毒气弹的事实,虽然因为年代久远以及腐朽统治者的自欺欺人(慈禧为掩盖逃跑的丑剧,下令对北京实行了大清扫)我们也无法拿出确凿的证据。
但是八国联军侵华的丑恶罪行永远都不会消失,他们给北京城造成的痛苦也永远不会被忘记。
因篇幅原因,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这里了。
无奈小编笔墨尚浅,无法将各种精妙一一说尽,还请评论区大神指点。
今天的内容介绍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关注我,了解更多资讯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
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 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清史》《二十四史》《一本书读懂世界史》《晚清血泪》《走向共和》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