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沉迷女色,在位仅六年,为何却有极高的评价?

一点儿历史事 2025-03-14 19:37:37

隆庆沉迷女色,在位仅六年,为何却有极高的评价?

公元1537年,大明最聪明、最自私的皇帝嘉靖诞下了他人生中第三个子嗣——载垕。

其中“垕”有“皇天后土”之一,足见嘉靖对这个孩子的期待。

也正因为这份期待,载垕最终成为了大明第十二代皇帝——隆庆帝。

1.缘起

虽然嘉靖帝每天沉迷炼丹、修仙,但其实他的子嗣并不多,真正长大成人的甚至仅仅只有三个。

他们三个分别是:二子朱载壑、三子朱载垕和四子朱载圳。

最初的嘉靖并没有像后来那样迟迟不册立太子,反而非常积极,早早地就册立二儿子朱载壑为太子了。

但朱载壑实在是没有富贵命,在成为太子不到一年时间,他就病死了。

朱载壑的英年早逝使得太子之位再次出现了悬空,而嘉靖帝又一边马不停蹄地炼丹,谁也不清楚他哪天会不会把自己毒死。

因此不断有大臣上奏要求嘉靖帝确立储君之位。

此时嘉靖并没有嫡子,三子朱载垕就成为了“长子”,册立其为储君是名正言顺的事情。

可是嘉靖就是不同意。

原因无他,嘉靖听信了道士的谗言——“二龙不相见”。

2.争夺

由于嘉靖的儿子总是夭折,让渴望成仙的嘉靖觉得很是不祥。

就在嘉靖欲哭无泪的时候,陶道士选择站了出来,告诉嘉靖:“这个局面的产生,就是因为有两条龙同时出现,一山尚且不能容二虎,一个时代又怎么能出现两个天子呢?”

听闻这番话,嘉靖深以为然,便不再册立太子,让继承人的位置常年悬空。

这就引起了三子朱载垕和四子朱载圳的激烈争夺,特别是两人同为王爷,地位上也是旗鼓相当。

四子朱载圳虽然年纪更小,但他的母亲卢靖妃可一直都是嘉靖身边的红人。

在母亲的帮助下,朱载圳隐隐有压自己哥哥的势头。

相比于弟弟这边的顺风顺水,三子朱载垕这边由于幼年丧母,就显得有些孤苦无依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

3.坎坷

三子朱载垕不仅没有人帮忙,甚至还得罪了权臣严嵩,并遭到严嵩独子严世蕃的不喜。

由于严嵩从中作梗,三子朱载垕甚至还被克扣了三年的岁赐。

为了防止自己府上喝西北风,三子朱载垕甚至只能委曲求全,向严嵩认错,最终才得以平息此事。

仅仅是活下去就已经让他筋疲力尽了,他还哪有什么心思去争夺储君之位?

4.转折

看到三子朱载垕实在被欺负的有些太惨,嘉靖或许良心发现。

也可能是“皇天后土”的名字,让嘉靖更喜欢三儿子一点,所以嘉靖最终还是偏向了这个人生坎坷的老三。

公元1561年,嘉靖公开表示让四儿子朱载圳前往封地,将三儿子朱载垕留在京城。

这实际上就是确立了朱载垕的储君位置。

5.再次转折

眼看自己的儿子吃瘪,卢靖妃坐不住了,她不断向嘉靖吹耳边风,让嘉靖逐渐有了召回四儿子朱载圳的想法。

只可惜朱载圳也还个没福气的人,公元1565年,这个皇位继承人争夺者悄无声息地在封地病死了。

三子朱载垕阴差阳错地成为了皇位继承人的唯一人选。

公元1567年,每天都要吃丹药的嘉靖最终驾崩,朱载垕最终得到了皇位。

他最终成为了大明第十二个皇帝——隆庆帝。

6.新局面

由于之前这段尔虞我诈的黑暗历史,隆庆对深宫中的争权夺利十分厌恶,也让他坚定了放权的信念。

即位之后,隆庆在徐阶、高拱等人的辅佐下,将嘉靖时期的弊政一扫而空。

那些满口“之乎者也”的道士也被隆庆全部清掉,部分侵吞财产严重的人甚至直接斩首。

为了稳固边防,隆庆在高拱的建议下,将嘉靖时期花大价钱买的珠宝通通卖掉,把这笔钱投入了边防事业,稳固了明朝的边防。

隆庆元年,为了减少老百姓的生活负担,他更是大笔一挥,直接将百姓的徭役减免一半。

在清理嘉靖时期的“冤假错案”时,隆庆释放了那个拥有“青天”之称的海青天——海瑞。

海瑞被启用后,又为百姓做了许多实实在的好事,让隆庆一朝有了新的面貌。

或许许多人因为隆庆的“不作为”而多次“诟病”他,可也正是因为他的不作为,才让那个时代的人才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

隆庆心里也明白,论治国能力,他绝对比不上徐阶、高拱,比后面的张居正更是“鞭长莫及”。

也正是这些“猛人”的治理,大明王朝隐隐有了中兴的景象。

而且隆庆也并非只选择当一个“甩手掌柜”,当徐阶和高拱产生矛盾的时候,他总是会巧妙周旋,既不让徐阶赢的太舒服,也不让自己的老师高拱输得太凄惨。

在所有人都能“大展拳脚”的同时,隆庆也让各个位置都出现了自己的影响力。

7.换新颜

在整理完内政后,就轮到了明朝外部的国际问题。

自大明立国以来,北部边境就屡屡遭受蒙人入侵,哪怕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根除这些问题。

这也是明成祖朱棣迁都的原因之一。

到了隆庆此刻,蒙人更是秉持着“有机会就抢劫一空,没机会就上马就走”的原则,让大明财政损失十分严重。

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隆庆,成为了最终改变这场局面的决策者。

隆庆四年,由于爷爷抢了孙子的老婆,俺答首领的孙子巴汉那吉一怒之下投靠了明朝。

在隆庆的授意下,高拱和张居正开始了“全权运作”,并顺利让俺答首领称臣。

为了表示诚意,俺答首领甚至“卸磨杀驴”,将很多明朝投降俺答的大臣通通送了回来。

经过一番商议,最终以俺答被明朝册封为“顺义王”,并统领蒙古各部落结束。

按照协议约定,俺答需要每年都向明朝进献岁币和马匹。

这要是在宋朝,估计会是一个完全相反的局面。

当然了,在这场较量中,实际出力的和最终决定的人是张居正和高拱,并不是隆庆。

但要是没有隆庆的信任,两人也不会大开拳脚,更不会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8.尾声

隆庆六年,年仅三十六岁的朱载垕迎来了他人生的结尾。

这位在位仅六年且遵循“无为而治”原则的皇帝,最终却让大明焕发了新的生机。

他或许并不是什么“明君”,更不是“千古一帝”,但“残暴无德”与他更是相去甚远。

他善于任用贤臣,蓄意改革,让大明摆脱了父亲嘉靖时期的沉沉暮气,焕发了新的生机。

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要承认的事情。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1 阅读:40
一点儿历史事

一点儿历史事

山东作家协会成员,历史“中毒患者”,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