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就像一场热热闹闹的大派对,每一天都过得有滋有味。大年初七,没有初一的那种大场面,也没有初五迎财神时的人来人往,但它却像个藏着宝贝的盒子,打开之后,全是惊喜,里面装着我们对生命的敬重和对好日子的期待。

初七为啥叫“人日”呢?这里面有个很古老的故事。传说女娲造万物的时候,先做了鸡、狗、猪、羊、牛、马,到第七天,才照着自己的样子捏出了人。《占书》里也写着,正月初一到初七,每天对应一种动物,最后一天就是人日,所以初七就成了人类的生日。从老祖宗的阴阳五行学说来讲,初七是“阳日”,和人正好对应上,这其中的门道可深了。
在北方,初七吃面条是个老传统。面条又细又长,看着就喜庆,老一辈常说“长长久久”,吃面条就盼着能把时间留住,一家人都能长命百岁。
我还记得小时候,初七一大早,奶奶就会在厨房忙活,亲手擀面条。那面香飘满屋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呼噜呼噜地吃着,心里别提多踏实了。有的地方,会让小孩子顶八卦,别小看这个,既能锻炼孩子的耐心,又包含着长辈对孩子的祝福,希望孩子以后做事稳稳当当,有个好前途。
在山东一些地方,还有送火把的习俗。大家把秸秆扎成火把,在家门口点着,然后送到村外。看着那火把烧得旺旺的,就感觉过去一年的坏运气都被烧没了,新的一年肯定顺顺利利。

南方的初七,也是热热闹闹的。在广东、福建这些地方,有“捞鱼生”的习俗。一家人围在桌子前,把鱼肉、配菜和酱料都倒在大盘子里,然后一起用筷子捞,一边捞还一边喊着吉祥话,什么“捞得高,运气好”,热闹得不行。
我小时候跟着爸妈去捞鱼生,那场面到现在都忘不了。潮汕、客家那边,会做七宝羹,用七种蔬菜熬成一锅,每种菜都有说法,芹菜代表勤劳,蒜代表会过日子。喝上一碗七宝羹,就好像把一年的好运气都喝进肚子里了。还有些地方会摊煎饼,圆圆的煎饼在锅里翻来翻去,寓意“熏天”,把不好的东西都赶走,盼着来年庄稼大丰收。
大年初七的“人日”,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这些习俗传了千百年,到现在还在我们的生活里发光发热。它们就像一根线,把我们和祖先连在一起,让我们在过年的热闹里,能感受到生命的延续。

可现在,日子过得越来越快,好多传统习俗都快被忘了。就说“人日”吧,好多年轻人只知道过年热闹,初七有啥特别的,根本不清楚。我们可不能把这些老习俗当成没用的东西,得好好把它们背后的文化挖出来。
我们可以在社区、学校多办点文化讲座,找懂行的人来讲讲“人日”习俗和古代哲学、农耕生活的关系,让大家知道,这些习俗可不是随便定的,里面全是老祖宗的智慧。
也可以搞一些民俗体验活动,像组织大家一起做七宝羹、捞鱼生,让大家亲身体验这些习俗的乐趣。现在新媒体这么发达,我们可以在抖音、小红书这些年轻人爱用的平台上,拍一些有趣的短视频,讲讲“人日”的故事,分享习俗的做法,说不定能让更多人喜欢上这些老传统。
新的一年,大家不妨和家里人一起,把这些传统习俗接着传下去。让它们在现在的生活里也能过得精彩,给我们的日子添点文化味儿,也让我们的民族文化一直传下去,越来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