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设计寿命多久?周总理:不能少于350年,如今才用65年

回首千秋月 2025-04-17 13:46:49

1958年8月份,党的核心领导层在北戴河搞了个政治局的大会,会上拍板决定,要在首都北京盖个人民大会堂,用来好好庆祝新中国成立满十年的大喜事。

根据中央的要求,国务院办公厅给设计院下了任务,让他们出设计方案。设计院的人一块儿动脑筋,想办法,经过七次大的改动,最后从好多方案里挑出了三个最好的。

周总理把三份设计方案都仔细看了个遍,他觉得北京市规划局的那个方案更胜一筹,所以当场就决定选用它,紧接着建设工作就动起来了。

根据这个规划图,人民大会堂会占据137300公顷的地方,它会有一个5米高的花岗岩底座,而屋顶则会铺上黄绿色的玻璃瓦,显得特别亮丽。

人民大会堂真的超级大,它的长度有60米,宽度达到了76米,高度足足45米。里面能装下好多人,上万人都不是问题。而且,它还有个宴会厅,座位超过5000个,真是让人惊叹。

除了能容纳5000人的大宴会厅,这儿还备有小宴会厅和友谊厅,它们里头设计了两层悬空平台。更特别的是,三层悬空平台向外延伸了22米,这种既大又复杂的建筑构造,在国际舞台上还是头一回见。人民大会堂,当仁不让地坐上了全球最大堂式建筑的宝座。

为了保障建设任务顺畅推进,设计团队细心打造了一个比例为1:10的缩小版模型,然后邀请了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员,大家聚在一起,针对人民大会堂的安全性进行了深入的模拟研讨。

那段时间里,谣言四起,有人说人民大会堂的挑台可能会出问题,比如往下掉,还有人说得在设计和施工方面多下点功夫,得加上抗震防震的功能。

周总理在掌握了具体情况后,决定把安全这块儿重视起来。他马上把建筑方面的专家和施工单位的头头们叫到一起开了个会,在会上他明确提出:

人民大会堂的安全保卫工作至关重要,得确保它能比故宫还耐用,至少也得用上350年。而且,在保障安全的同时,还得讲究外观的美感和建筑风格。

除了大家关心的安全问题,会上还聊起了人民大会堂里面的装修设计。毕竟啊,在会议刚开始那会儿,人民大会堂的施工已经在进行中了。

对于建筑专家们抛出的种种疑惑,周总理都逐一给出了指导,并且亲自为设计细节定下了规矩,这样一来,建筑风格的大致框架就定下来了。

会议结束后,周总理亲力亲为,查看了人民大会堂的模型,并且鼓励大家针对材料颜色进行开放讨论。经过一番交流,最终多数人倾向于选择红色作为主色调。

人民大会堂,作为新中国招待外国朋友的重要地方,得想办法多融入些咱们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这事儿党中央之前就已经提过了。

根据这个需求,有人建议咱们可以在四面墙上动动脑筋,比如搞个像棋盘那样的彩色天花板,再摆点有咱们民族特色的小雕像装饰一下。

人民大会堂因为规模宏大,有人顾虑宴会厅里太宽敞,怕主席台上的讲话传到角落会费劲,甚至可能会有回音干扰。于是,周总理特别指派了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的副所长马大猷来处理这个难题。

马大猷接到任务后,就参考了付英豪给中南海怀仁堂装音响的做法,他决定用多个声源,就是在每个座位之间都放上一个扬声器。

半年后,人民大会堂大体上建好了,就差窗户上的玻璃还没装上。施工队马上成立了应急小组,加班加点地把玻璃都裁切好,赶上了进度。

1959年夏天刚开始那会儿,人民大会堂的建设工作已经快搞定了,接着,大画家傅抱石和关山月就动手在迎宾大厅最前面的墙上画画了。

这幅画选用了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作为创作灵感,重点展现了那种“祖国大地美不胜收”的宏伟场景。而且,“祖国大地美不胜收”这几个字还是毛主席亲笔题写的。

1959年9月10号,人民大会堂终于建成了。这座壮观的建筑,只用了十个月的时间就拔地而起,现在它就稳稳地立在天安门的对面。

到现在为止,人民大会堂尽管只用了65个年头,可它早就是北京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了,里面的好多设计还是保持着刚开始的样子没变。

3 阅读:740
回首千秋月

回首千秋月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