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当菊花灿然绽放之时,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也要到了。农历九月九日是为重阳,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遍插茱萸、赏菊饮酒、吃糕敬老……与这些习俗相关的趣闻典故,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南朝的笔记非常发达,在一本《续齐谐记》中,载有一个重阳节俗的故事:东汉时,汝南有个叫桓景的人,跟随方士费长房学道。有天费长房告诉桓景:九月九日你家有灾,你赶快回去,让家人做一些绛囊系在手臂上,绛囊中盛放茱萸,登高且饮菊花酒,可以免祸。桓景一家照办。到晚上回家,见鸡犬牛羊暴毙。费长房告诉他,这是家畜代你们遭受灾祸。后来每到九月九日,人们都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成为节俗。由此可见,驱灾辟邪、祈求平安是重阳习俗的原始内核。
在重阳这天赏菊饮酒,最有故事的人要数陶渊明了。据记载,一年重阳节,陶渊明弹琴赏菊,酒瘾大发却苦于家中无酒。正当惆怅之时,一白衣使者送酒过来,原来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家丁。陶渊明大喜,在菊花丛中尽情畅饮。酒后诗兴大发:“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从此,“白衣送酒”的典故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传为美谈。
“龙山落帽”这个典故也跟重阳饮酒这个节俗相关。《晋书·孟嘉传》记载:东晋时,荆州刺史、征西大将军桓温,重阳节那天率幕僚在龙山登高饮酒时,一阵山风刮起,吹落了参军孟嘉的帽子,他却浑然不知,还不时举箸交杯。桓温觉得好笑,却不告诉孟嘉,趁孟嘉上厕所时,命文士孙盛把帽子拿到孟嘉座位上,并写了一篇赋来调侃他。孟嘉看后,从容作文以答,四座为之叹服。后来人们用“龙山落帽”一语形容一个人气度恢宏,临乱不惊。孟嘉的落帽处,被称为“落帽台”,成为重阳登高的胜地。
重阳节有“吃糕”之俗,“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取吉祥之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却不敢题“糕”字,被传为笑谈。重阳节那天,刘禹锡偕友人登高赏景品糕,不禁诗兴大发,遂作《九日登高》:“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这诗抒情未免太直白,算不得好诗。刘禹锡本来想在诗中押一“糕”字,刘禹锡有一个观点,就是诗中如果要用不太常用的字,应有出处,但刘禹锡找遍六经都没发现“糕”字,只得弃而不用。后来,宋朝有一个叫宋子京的人,作《九日食糕》取笑刘禹锡:“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
重阳登高意喻步步高、百事高,在年龄上就是高龄、高寿;“九”“久”谐音,也含有祈寿的意蕴。延安时期,毛泽东提议重阳节为“五老”祝寿,就是借助节俗“为仁者寿”,表达尊老敬贤之情。2013年7月1日起施行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即重阳为“老年节”。老龄也是乐龄,愿天下老人快乐平安。
◎本文原载于《文摘报》(作者马志强、闫高炯),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