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精神”为什么不绝,反而增强了?

远见笔谈 2025-04-17 21:34:31

近年来,常能看到这样的表述:“美国又吓尿了!”这类话语乍看之下,是对中国发展成就的宣扬,可细细剖析,其中却透露着浓浓的“阿Q精神”意味。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在失败和错误面前,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转而通过虚构的胜利和伟大来麻痹自己,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而高喊“美国又吓尿了”的人,何尝不是类似的心理?中国在某些领域一次次成功,这本是值得骄傲的成就,但部分人却不满足于成就本身,非要臆想出美国被吓得惊慌失措的场景,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彰显这些成就的价值。这也就像阿Q被打后,心里想着“这是儿子打老子”,通过贬低对方来获得虚假的胜利感。

取得进步是事实,可过度渲染他国的恐惧,其实是对自身成就不够自信的表现,需要借助外界的负面反应来强化自我满足。更何况,事实上,美国根本没有被吓得怎么样?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一方面,在当今世界,中美之间的竞争备受关注,部分人将中美关系简单理解为非此即彼的对抗,认为中国的成功必然要建立在美国的失败之上。所以,一旦有成就,就迫不及待地想看到美国的狼狈,用“美国又吓尿了”这样的话语来宣泄所谓爱国情绪,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这场竞争中获得精神上的全胜。比如,司马南就屡次将美国描述为“鬼地方”,抨击美国霸权主义,呼吁警惕西方文化渗透。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也反映出某些人在面对自己国家发展时,心态还不够成熟。真正的自信,是对自身实力的笃定,是对成就的理性认知,而不是通过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中国的发展是为了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社会的进步,并非是要让某国“吓尿”。当我们沉醉于这种虚假的胜利幻想中,就容易忽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科技领域,虽然取得不少突破,但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如果只满足于“美国又吓尿了”这样的精神胜利,而不脚踏实地解决问题,那么我们的发展仍将受到阻碍。

“美国又吓尿了”式的说法,是新时代背景下,“阿Q精神”的变体。在鲁迅先生的作品《阿Q正传》中,阿Q这一形象典型地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人们,他的“精神胜利法”被后世称为“阿Q精神”。阿Q处于社会底层,受尽欺负,却总能通过自我安慰、自我欺骗来获得精神上的胜利,比如被打后想“这是儿子打老子”。这种精神在当时深刻地反映了国民性的弱点,可令人疑惑的是,在百年后的今天,“阿Q精神”不但没有消失,反而似乎还有增强的趋势,这背后肯定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

现代社会竞争异常激烈,人们面临着来自职场、生活等多方面的巨大压力。就拿官场来说,加班如果成为常态,高强度的工作会让许多人身心俱疲。尤其,晋升机会有限,努力工作却得不到相应回报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即使中小学生们,也面临着繁重的课业负担和激烈的考试排名次竞争。当人们在这些竞争中遭遇失败或挫折,又无力改变现状时,便容易选择“阿Q精神”来自我安慰。这种精神胜利法能让他们在心理上获得暂时的平衡,缓解失败或挫折带来的痛苦和焦虑。

而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还更容易接触到他人的生活。但,社交媒体展示的往往是经过美化的生活片段,他人看似光鲜亮丽的生活与自己的平凡日常形成鲜明对比,也容易让人产生焦虑和挫败感。为了缓解这种负面情绪,“阿Q精神”便有了滋生的土壤。

“双赢,中国赢两次”,据传这句话是金灿荣教授的名言,虽然展现着对国家发展成就的自豪与自信,但再看一下,就会发现与阿Q精神有着微妙而相似的内核。阿Q的精神胜利法,本质是在现实的无力与挫折面前,借助不切实际的幻想来填补内心的失落,获取虚假的心理满足。“双赢,中国赢两次”这种说法的产生,与民族主义情绪和对国家发展的过高期望紧密相连。

随着国力快速提升,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涨,一些人渴望看到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全方位领先,这种急切的心理使得他们在解读国际事务时,倾向于单方面强调中国的绝对优势,哪怕是在双赢情境下,也要刻意凸显中国的“超额胜利”。然而,沉溺于这样的精神满足,对国家发展和国际形象塑造极为不利。在国际合作中,平等、互利是维系长期关系的基石,若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秉持“赢两次” 的原则参与合作,势必会对中国的诚意与合作意愿产生怀疑,破坏合作氛围,增加合作阻力。而从国内发展角度看,这种脱离实际的认知也会干扰对自身发展水平的准确判断,阻碍对国际规则和合作模式的深入学习与适应,错过从合作中汲取经验、提升自身的机会。

总之,“阿Q精神”在新时代不绝反增,是社会环境、文化观念以及个体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缓解压力和焦虑,但过度依赖这种精神胜利法,也会让人逃避现实,失去改变现状的动力,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因此,我们应该避免陷入“阿Q精神”不能自拔,在适当利用它调节心理的同时,更要承认和正确对待现实,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0 阅读:6
远见笔谈

远见笔谈

立场独立,扬正气,促公平,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