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在过去的十年里,“鸡娃”几乎成为了中产家庭的普遍现象。起初,80后父母坚定地相信,靠着一条教育投资的捷径,就能把孩子送上更高的平台,实现阶层的跨越。
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教育竞争的加剧,不少家长开始偃旗息鼓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鸡娃”太贵了,实在养不起。
另外,精心培养一个孩子,花钱花时间不说,家长们还要跟着忙前忙后,流水一样的银子出去了,结果回头一看自家孩子:还是个平平凡凡的普通人。
由此看来,不光是拔苗不能助长,催的太过同样不能助长,于是家长们也开始放过自己,学着“躺平”了。
曾经被视为阶层跃升利器的国际学校也逐渐被边缘化:深圳厚德书院因为交不起租金,导致数百名学生被迫流离;北京房山的诺德安达宣布倒闭,提出将学生转移到远在90公里外的顺义校区。
一年动辄20万到30万的学费在家长眼中原本是一种保障,但如今这些费用却换来一片焦虑和无奈,中产家庭的“鸡娃”梦开始坠落。
为何曾经风光无限的国际学校会迅速走到今天这般境地?
除了经济大环境的压力,家长们也在重新评估教育投资的价值。
每年几十万的学费不过是冰山一角,什么外教课程、课外活动等项目更是开销不菲。加上未来可能的留学费用,四年下来轻松几百万。如此高昂的投入是否真的值得?
一度被视作人生捷径的国际学校和出国留学,目前含金量也在不断下降,投入和收获不成正比是很多家长面临的问题。
大量留学归国的年轻人拿着海外名校的文凭,却难以在国内获得预期的高薪职位。他们面临着与普通毕业生同样的就业困境,月薪7000的工作机会、职场的激烈竞争,甚至被认为不如本地学生踏实、肯干。
这种背景下,家长们不禁开始怀疑,这场以百万计投入的教育豪赌,究竟能否兑现最初的承诺?
近年来,国际学校的外教队伍质量大幅下滑,不少来自欧美的高素质教师被其他国家的普通教师所替代。被降低的教学质量也打击了家长们对的信心。
随着教育部对外籍教师资质要求的提升,许多学校难以招聘到符合标准的外教,不得不减少或暂停外教课程,几次三番下来,家长们心都凉了。
为了应对国际学校的衰退,中产家庭的教育策略也在逐步转型。有些家庭开始脱离国际学校,转而专注于国内的A-level或AP课程,这些课程虽然难度较高,但更有针对性地为大学升学做准备。
另外,一些家长干脆放弃了昂贵的国际学校选择,重新回到相对稳定的公立教育体系。他们在经济能力范围内,寻找性价比更高的教育路径,尽可能的平衡支出和回报。
但国际学校的衰退并不是简单的学校质量下降或外教减少那么简单,它更像是大环境萧条中的一片枯叶,受到了消费能力下降、出生率降低等多重叠加冲击。
也许正是因为家长们的观念变了,他们开始冷静地看待教育,也开始回归现实,允许孩子成为一个普通人。
曾经那种不惜一切代价的望子成龙的心态正在逐渐冷却。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教育并不只是为了考试和分数,更是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他们开始关注孩子的兴趣、个性和综合能力,希望通过理性而非盲目的教育方式,为孩子找到真正适合的道路。
过去那种为教育投资不惜一切代价的信念,逐渐在家长们的思想里被丢开。家长们不再一味追求你争我赶,而是更多地考虑孩子的个人成长和身心健康。
与其让孩子去追逐那些昂贵的国际学校和遥不可及的留学梦,不如在本地扎根,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具适应性的学习环境。无论是公立教育还是特色课程,他们更愿意选择能让孩子获得实在的成长和进步的途径。
如今,教育市场正在经历洗牌。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将注意力放在那些能够提供稳定、性价比高的教育方式上。
无论是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还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们的选择变得更加理性和务实。
国际学校的泡沫正在破裂,教育投资的黄金时代或许已经过去,家长们在努力为孩子铺就一条更接近现实的成长之路。他们深知,这条路不一定需要铺满金光闪闪的学历和文凭,而是要让孩子学会真正立足于社会的能力。
参考资料:
择校遇难题,杭州妈妈急了:不是“贵族学校”就是“洋高考培训”,还有别的路吗?——潮新闻客户端2024-04-08 18:06
不去想那些咯,只要娃人品正,不跑偏,好好过日子也不错。与其逼孩子上进,还不如自己努力多给娃挣点家底,咋过不是一辈子,活那么累干啥?
一开始以为贵族学校里全是贵族在读 谁知道放假的时候门口全是泥头车
越没钱的越想要孩子去读国际学校,哪怕倒贴
分甄贵和贾贵[得瑟]
中国没有真正地贵族学校。有钱人去欧美国家读书,中国那些所谓地贵族学校,学生只不过是中产家庭孩子罢了。
国际学校的本质早在星爷的逃学威龙里那个校长就说了
[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