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高考,县委书记徇私舞弊,邓公得知后大怒:严惩不贷!

春儿聊世 2024-10-09 21:36:56

鱼跃龙门,是国民对高考的定义。

而在恢复高考的那一年,出现了严重的徇私舞弊,甚至惹怒了邓公。

1977年,对于无数被迫放下书本的知识青年来说,是命运扭转的关键时刻。十年文革期间,高考制度被彻底废除,全国青年丧失了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工农兵推荐制取代了原本的考试选拔,高校招生的公平性和学术水平遭受严重破坏。

恢复高考的决定是寒冬中的暖流,让沉寂多年的知识青年重燃希望。数以百万计的考生重新拿起课本,奔赴考场,梦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走回课堂。

正当社会各界对恢复高考寄予厚望时,湖北省一名县委书记的徇私舞弊行为,让这场本该公平的选拔成了弄权的机会。

湖北某县的县委书记周某,在1977年高考中滥用职权,制造了一起恶劣的高考舞弊案件。

周某一心想要将自己的三个子女送入大学,利用职务之便,从教育局到招生办层层打通关节,甚至不惜操控考场秩序,安排替考,试图确保所有子女都能够“顺利”进入高校。

儿子不争气,老子来替。

周某利用自己的关系给自己的儿子造就了一条“繁华大道”。周某早在恢复高考前便已经通过各种手段将两个儿子送入了重点中学就读,而这两个儿子的成绩平平无奇,甚至多次不及格。

在1977年冬季高考中,周某亲自联系了县教育局局长,要求为他的三个子女特批考试资格。这三个子女中,最小的女儿当时仅有初中水平,根本没有资格参加全国高考。而周某却通过一纸“特殊批准”,将她列入了正式考生名单。

有了考试的入场券,安排一场“高分”考试就容易的多了。

周某安排了县招生办的负责人将女儿的考号多次调换,确保她能和成绩优异的考生同桌。在考场布置上,周某利用关系多次将监考老师调走,让自己的女儿明目张胆的作弊。

考试当天,为了确保三个子女都能顺利通过考试,周某安排了专人在考场内外来回传递试题和答案,再把答案传给自己的孩子。

这种明目张胆的作弊行为,不仅严重破坏了考场秩序,还引发了其他考生的极大不满。考场内外一片混乱,有的考生因为拿到错误答案情绪崩溃,有的甚至因无法专心答题而失声痛哭。

事情败露后,当地多名正直的教师和考生向省里举报。这件事很快传到了中央,邓小平对此事异常震怒。

得知周某利用职权徇私舞弊、无视考试公平的行为后,邓小平立即下令彻查此事。

经过调查,涉案人员有的安排替考,有的篡改成绩,有的甚至参与直接出题传题。

整个作弊链条从教育局到考点,从监考到评卷,几乎覆盖了高考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此案最终被定性为“严重损害高考公平性的舞弊案件”。

涉案的所有官员和教育工作者均被开除党籍和公职,主要责任人周某则因滥用职权和贪污腐败被判刑入狱。周某的子女则被取消所有考试成绩,剥夺学籍资格。

恢复高考本应是教育公平回归的重要一步,社会各界寄予厚望。而周某的行为却让人们意识到,尽管制度在恢复,但权力对公平的侵蚀依然无处不在。尤其是在恢复高考初期,教育管理制度尚未完全健全,这为腐败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邓小平在事后多次强调,如果连高考这一最基本的选拔机制都无法做到公平公正,那么穷人家的孩子将永远失去向上流动的机会。

在1978年第二次恢复高考时,邓小平亲自审定了招生管理的细则,提出要简化报考流程,确保所有考生都能在平等条件下竞争。

此后,教育部门加强了对各级考试机构的监督,建立了更为严密的考场管理制度与此同时,中央还成立了专门的招生监督机构,负责对全国范围内的招生过程进行随机抽查和巡视,确保招生过程中不受任何外部干扰。

中国的高考制度存在已久,在不断地完善中为祖国选拔了各类人才,是一条通往成功人生的光明大道。

虽然高考制度不能完全说是公平的,但在大部分地区,高考已经是相对公平的改变人生命运的渠道。只有持续捍卫公平,才能真正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参考资料:

这一年的高考在冬季:部分档案馆刊文回顾1977年高考——澎湃新闻2024-06-06 11:23

0 阅读:28

春儿聊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