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七年能得天下,为何曹操穷尽一生也仅是统一北方?

佳霖谈历史 2024-10-15 02:43:21

谁是三国第一人?很多人应该会选曹操。

曹操生在富贵之家,20岁出仕,36岁起兵讨伐董卓,42岁迎奉天子,46岁在官渡打败袁绍,54岁削平袁尚、袁谭,北击乌桓,统一北方,进位丞相。

但同年兵败赤壁,对曹操打击极大。

可以说,这次失利是曹操人生的转折点。

赤壁之战前,曹操兵精粮足,顺风顺水,笃信天下可定。

赤壁之战后,他干啥啥不顺,开始怀疑人生,渐渐没了一统天下的雄心。将主要精力用于安定内部。

不过总体而言,曹操从36岁创业,用十七年时间统一北方,又用十三年掌握时间汉朝大权。这份成绩单,还是远强于同时代的竞争对手。

然而,跟刘邦打天下的效率一比,曹操的差距就非常明显了。

刘邦早年一事无成,48岁起兵,人生突然开挂。50岁灭秦,51岁封汉王,56岁打败项羽统一天下。62岁驾崩前,还带走了韩信、英布、彭越等异姓诸侯王。

如此逆天的履历,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非常惊人的。

以至于功臣集团清洗吕氏一族后,代国中尉宋昌对当时还是代王的汉文帝说:当初群雄并起,大家都认为自己可以做皇帝,但最后得天下的只有高祖。现在除了刘氏,没人敢觊觎皇位,你放心前往京城登基。因为你爹使“天下绝望”!

都是创业打天下,曹操的出身、家底也比刘邦厚,成绩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

咱们分几方面分析。

首先是时代背景。

有观点认为,秦朝末年,六国贵族已经被秦始皇严重削弱。刘邦身处旧贵族沦为过街老鼠、新兴豪强又没成长起来、小家庭制盛行时代,统一难度相对较低。

而曹操所处的时代,地方豪族与儒学相结合,形成了士族阶级。

虽说此时的门阀士族还没有强悍到后来“王与马,共天下”的地步,但他们依然是阻碍统一的重要力量。

面对尾大不掉的地方势力,曹操显得很“拧巴”。

他一方面与士族合作,一方面又重用亲族,防着士族。

这就导致不少人,如荀彧,始终心向汉朝,与曹操不是一条心。

直到曹操死后,曹丕做出让步,推出九品中正制,承认世家大族的地位,曹魏内部矛盾才算暂时解决。

历史进程论,有没有道理呢?

有的。

但概念过于宽泛,咱们说点具体的吧。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总户籍人口约5959万。

若以秦岭、淮河一带为界,北方约占户名总数的77.5%,南方仅占22.5%。

另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五大经济中心:洛阳、邯郸、临淄、成都、南阳。

有四个都属于北方,仅成都位于秦岭、淮河以南。有较为完善的经济体系。

这其实也能解释,为何当初刘秀统一全国时,南方仅公孙述有能力跟刘秀掰腕子。

其余南方割据势力,毫无存在感。

秦末比西汉末年又早了两百年,可以想象,当时的南北差距只会更大。

那东汉末年是个什么情况呢?

由于缺乏统计,不得而知。

不过参考《《续汉书·郡国志》记载,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全国人口约4915万。

其中南方益、荆、扬、交四州(不含南阳郡),合计1493万。

南方人口占比上升到了30%。

你可能会说,这不还是“北重南轻”吗?

确实,直到宋朝前,南北经济都不均衡。

但别忘了,汉末群雄争霸,北方的战争烈度远远大于南方。

由于相对稳定,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到了南方,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

此外,北方高强度的战争,亦使不少人才南迁。

典型例子就是刘备,在中原无法立足,被曹操撵到了荆州。

不仅是刘备,其帐下的三大谋主:诸葛亮、庞统、法正。

除庞统是荆州襄阳人外,诸葛亮和法正,也都来自北方。

还有孙权麾下的江表十二虎臣,有五位来自北方。正儿八经的江东土著,只有董袭和凌统。

大量人才南迁,影响深远,使得从未有过存在感的江南军阀,在汉末乱世隐隐具备了与北方抗衡的实力。

前面说了,赤壁之战是曹操人生的转折点。

若是身处秦末和东汉初年,当曹操削平袁尚、袁谭,北击乌桓,统一北方后,南方基本可以传檄而定。

后来刘琮举州投降,马腾自愿入朝,刘璋几度遣使,也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赤壁之战打乱了这一历史进程。

经过十余年发展,孙氏在江东已成气候。孙权不甘心寄人篱下,决心联刘抗曹。

而这场赤壁大战,也开了南北方对抗的先河,并在之后反复上演。

当然,谁都有阴沟里翻船的时候。刘邦在彭城败得比曹操更惨。

但刘邦以关中、巴蜀为根据地,加之萧何镇守安抚,不用担心后院起火。

彭城之战后,还不到一个月,刘邦又重整旗鼓,与项羽正面硬刚。

同样是大败,曹操却因为内部极不稳固,赤壁之战后,陷入被动,不得不专注于维稳。

这一停,就是四年。

四年时间说长不长,但也足够刘邦打败项羽了。

对于刘备、孙权而言,更是宝贵的发展机遇期。

等到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收拾了马超、韩遂等西北军阀,再次南征孙权时,发现平定江东已无可能。由此不禁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另一边,孙权挟赤壁之威,拿下半个荆州后,顺势清洗了江东集团内部的拥曹派。

剩下支持孙权的人,如鲁肃、吕蒙、甘宁等,在曹操手下,撑死也就混个郡守,哪有扶持孙权登上帝位,做从龙之臣威风?

如此一来,江东集团自然不愿意重回东汉框架内。

刘备显然也不可屈服于曹操。

三足鼎立之势已然注定。

说完时代背景,再聊聊个人能力。

韩信曾说过:“陛下(刘邦)不过能将十万。”

在韩信看来,刘邦最多只能带十万兵,再多就乱了。

事后证明,韩信的评价并非空穴来风。

很多人也是因此,觉得刘邦是个菜鸡。

但请注意,同样的话,韩信说得,不代表其他人也有资格说。

任何一个时代,能执掌十万大军的人,都是凤毛麟角的存在。

秦末汉初,除了项羽、韩信,刘邦打仗还真没虚过谁。

如大秦最后的名将章邯,早年攻灭起义军周章、田臧、李归、邓说、伍徐,斩杀齐王田儋、魏王魏咎、魏相周巿、楚将项梁、楚国柱国蔡赐。好不威风!

然而自打碰上刘邦,章邯的画风就变成这样了:

沛公与项梁共救田荣,大破章邯东阿——《汉书·高帝纪上》

军濮阳东,复与章邯战,又破之——《汉书·高帝纪上》

五月,汉王引兵从故道出袭雍。雍王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汉书·高帝纪上》

击三秦军壤东及高栎,破之。——《汉书·曹参传》

引水灌废丘,废丘降,章邯自杀。——《汉书·高帝纪上》

谁敢想象,几乎凭一己之力扭转战局的章邯,对阵刘邦,竟然一次都没赢过。

还有杨熊,被司马迁评价为能与章邯齐名的猛将。

碰上刘邦,三战皆败,气的秦二世勃然大怒,遣使将杨熊斩杀。

咱接着看,这是在巨鹿之战中立下大功,骁勇善战的英布。

及籍杀宋义河上,自立为上将军,使布先涉河,击秦军,数有利。籍乃悉引兵从之,遂破秦军,降章邯等。楚兵常胜,功冠诸侯安,诸侯兵皆服属楚者,以布数以少败众也。——《汉书·英布传》

碰上刘邦,英布一战败北。

十二年冬十月,上破布军于会缶。布走,令别将追之。

你可以说刘邦菜,但要加定语:比项羽、韩信菜。

即便是冒顿,也没有必胜把握。

至于其他人,就别来碰瓷了。

事实上,刘邦最强悍的还不是军事能力,而是其自制力和统帅力。

刘邦进咸阳时,看到那豪华的宫殿、美貌的宫女和珍宝异藏,顿时就经不住诱惑,开始尽情享乐。

但当张良劝他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要保持清醒,继续前进‌后,刘邦马上就能拉上裤裆,约法三章。

后来,刘邦听取萧何的建议,拜韩信为大将军。

很多人会觉得,韩信有大才,刘邦拜他为大将军是理所应当的。

然而韩信登坛拜将时,他还没有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更重要的一点,韩信的年纪比刘邦小很多。

80、90后应该深有体会,在老辈人眼里,年轻人永远是“垮掉的一代”。

每当新一代年轻人步入社会的时候,总会被老人口诛笔伐:“一代不如一代”。

最早是80后,被认为是温室里娇生惯养的花朵,根本无法扛起社会的大梁。

随着80后步入而立之年,社会又对90后充满不信任,给他们扣上“脑残”、“非主流”、“任性难管”等帽子。

事实证明,不管哪个时代,承认年轻人优秀,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是非常困难的。

但刘邦就能做到。

他贵为汉王,却敢于重用当时还籍籍无名,身为晚辈韩信,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

刘邦不仅识才,敢于用才,还非常大方。

楚汉战争期间,陈平找到刘邦,说需要一万金做活动经费,用于离间项羽和范增、钟离昧的关系。

刘邦二话不说,直接给了四万金。

有人心生不满,对刘邦说,陈平趁机私吞资金。

刘邦却表示,只要事情能办好,钱财都是小事。

按照现代标准,刘邦就是完美的老板典范。

他虽然时常表现得很粗鄙,比如辱骂下属,甚至往儒生帽子里撒尿。

但他不双标,他可以骂你,你如果有理,也可以骂他。骂完后,他不仅不生气,反而还重重赏赐你。

待遇方面,刘邦真没亏待过谁。

那曹老板的能力如何呢?

诸葛亮曾评价曹操:“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

意思就是说,曹操的智能谋略,远远超过别人,他用兵像孙武、吴起那样。

纵观汉末三国,曹操的军事能力相当卓越。

政治上,曹操采纳毛玠和荀彧的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奉主上以从民望,通过借鸡生蛋,迅速吸纳人才,建立起优势,摆脱袁绍控制。

但我们评价开国之君,不能只看这些,还要看稳定局势和建立新秩序的水平。

而这恰恰是曹操的弱势,同时也是当年项羽与刘邦的差距之一。

就比如说诛杀名士边让,两屠徐州。

曹操干的这些事,全凭个人好恶,并非为了统一天下大业服务。

杀了边让后,曹氏集团依旧招揽名士、豪族。

曹操显然并不是为了打击门阀士族而杀人,单纯就是因为边让看不起他。

两屠徐州,曹操也没有什么政治目的,杀谁不杀谁,打击谁拉拢谁,一概不考虑。

曹操甚至都没想过屠了徐州后,要怎么处理无主荒地。

讽刺的是,曹操早年目睹军阀混战,写下“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等他也做了军阀,下手比谁都狠。

类似的情况还有宛城之战。

张绣本来都投降了,曹操硬是耐不住寂寞,非要张绣的婶婶陪睡。

结果不仅一“炮”害三贤,坑死了嫡长子曹昂、爱将典韦、侄子曹安民,还因此耽误了大把时间。

等张绣主动来降,已经过去了一“坤年”。

人生在世,能有几个一“坤年”可供挥霍?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屯田被史书赞誉。

但细看就知道,曹魏的屯田,几乎相当于农奴制。

曹操把士兵的家人都绑架在田地上做人质,无论军屯还是民屯,享受好处的,只有曹操的亲近。

由于得利的只是一小撮人,所以曹氏集团的基础才会非常薄弱。

诸如徐州、兖州、青州、司隶、冀州,被曹操据有后,都发生了大规模叛乱。

曹魏屯田

基本盘不稳,曹操只能拿出大量精力用于平叛,维持内部稳定。

赤壁之战后,维稳甚至成了曹操的主要工作。

没办法,隐藏在暗处的不满非常多,一个火苗就能点燃整栋大楼。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攻张鲁,据有汉中。

司马懿趁机进言:“蜀人未附,而(刘备)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克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

单纯从军事角度讨论,曹操应该去试一试。

但由于高度依赖亲族,亲族之中又缺少独当一面的帅才,且曹操又急着回去安排后事。

这个统一天下的最后机遇,便遗憾错过。

回看历史,可以发现曹操晚年的境遇与项羽颇为相似。

都是基础打得不够牢固,内乱不止。

作为对比,刘邦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汉军攻克一地,并建立统治后,即可完全稳定下来。

这也印证了一个道理: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刘邦基本没犯错,也就没有出彩的表现,容易被忽视

曹操由于自制力不足,整出不少幺蛾子,表现反而显得更精彩,引人注目。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评价过刘邦和曹操。

评价曹操时,李世民说“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评价刘邦时,李世民说“昔汉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剑定天下,既而规模弘远,庆流子孙者,此盖任得贤臣所致也。”

李世民也是人,其评价并非金科玉律。

但作为行业内成绩优越的顶尖大佬,李世民对两位“同行”的评价,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如果曹操与刘邦同时代,或许会放弃创业。安心做一个征西将军。

正如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的自述: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0 阅读:15
评论列表
  • 2024-10-22 19:04

    瞧不起刘邦的恐怕只有司马迁一人尔!

佳霖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