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舍里氏并非家族嫡出,为什么能做康熙的皇后?原因其实很简单

墨海飘香醉人间 2025-01-21 17:50:07

【前言】

1661 年的冬天,年少的康熙刚刚登上皇位,便迎来了他的伴侣——年仅 10 岁的赫舍里氏。依着皇室的惯例,新立的皇后应当举办一场隆重的册封典礼。但是,由于康熙才刚登基,朝廷局势尚不稳定,太皇太后只得安排了一个较为简易的仪式,让他们匆忙地完婚了。

一群宫女把赫舍里氏搀扶进了金銮殿,殿里红烛明亮地燃烧着。康熙坐在龙椅之上,身穿黄袍,神情略显烦闷。赫舍里氏带着几分羞涩,跪在他跟前行礼,康熙神色冷淡地瞧了她一下,接着就起身走了。

原来呀,赫舍里氏的外祖父索尼手握重权,康熙对他有些不满呢。身为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当上皇后,在康熙看来,这就好似外祖父加在他身上的一道束缚。新婚之夜,才13岁的康熙对这位小皇后没什么好印象,心里头那是满满的不高兴。

【一、被迫之婚,藏着爱情的萌芽】

赫舍里氏打小在蒙古草原上长大,性子朴实无华且自然随性。当她踏入那富丽堂皇的宫廷后,犹如一只受惊的鸟儿,谨小慎微地依照繁杂的宫廷礼仪行事,就怕稍有差池便失了礼数。而她的那份矜持与温顺,没多久便将康熙给打动了。康熙察觉到赫舍里氏聪慧机灵,做事勤奋又认真,跟自己原先所设想的那种不好相处的样子截然不同。

这两人年纪差不多,老是一块儿探讨音律、书画、诗词啥的,啥话题都能聊。赫舍里氏说话的时候不卑微也不傲慢,让康熙感觉特别新鲜。慢慢地,康熙对这位小皇后打开了自己的内心,甚至还开始跟她讲自己在朝政方面的忧虑和不满呢。

赫舍里氏凭借着自身出众的智慧,时常给康熙献上诸多切实恰当的建议。她以温柔的口吻劝诫康熙修养自身、治理国家,要做到谨慎独处、谨慎细微,助力康熙摆脱了不少艰难处境。这两个年少之人在宫廷里的情谊,慢慢转化成了爱情的开端。

一开始,康熙对赫舍里氏没多少好感,只觉得她是不得已才联姻的。不过,在两人相处的过程中,康熙慢慢察觉到赫舍里氏的善良、聪明和温柔。她不光知晓诗书音律方面的知识,而且对当下的政事有着独特的看法,常常能够给康熙提供很有建设性的建议。

康熙更为欣赏的是,赫舍里氏从不有意去巴结讨好,而是实实在在、真心诚意地伴其身旁。她那纯真烂漫的笑容能让康熙深受感染,她那纯粹幽默的言谈能够开启康熙的心扉。他俩相互倾诉着心底最为真实的念头,在宫廷那诸多陈腐的礼法当中,觅得了真挚的情谊。

康熙对与赫舍里氏共处的每一刻都充满了期待,哪怕仅仅是简单地聊上几句,也能让他的心情变得愉悦起来。赫舍里氏宛如一股清澈的溪流,将康熙内心因宫廷政治而生的烦恼与戾气冲刷殆尽。只要跟她待在一块儿,康熙便能体会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欢快。

这原本是一场政治联姻,然而,因着两人的真心相待,竟萌生出了爱情。其一,康熙迫切需要一个能让他诉说心事、寻求安慰的贴心人;其二,赫舍里氏的聪慧与温柔恰好契合了康熙的此种需求。

两颗年轻的心不经意间相互靠近,原本只是一场政治联姻,没承想却促成了感情上的契合。而这份悄然萌生的感情,也化作了他们日后历经重重风雨,依旧携手相伴的坚实基础。

【二、知己之爱,温情相伴】

1667 年,康熙总算正式亲掌朝政,开启了属于他的“康熙盛世”。亲政后的康熙忙得不可开交,整天在朝堂上忙碌奔波。而赫舍里氏则默默地等候着康熙处理完政事回来,用心地打理他的日常生活。

康熙回到寝宫时,赫舍里氏总会满脸笑意地迎上去。她给康熙熬制着养生的汤药,倾听他讲述一天的事务,以温暖驱散康熙内心的疲倦。偶尔康熙忙工作到深夜,赫舍里氏就会把头枕在他腿上,陪着他谈天说地,一直到康熙进入梦乡。

两人的感情愈发深厚。赫舍里氏接连给康熙诞下两个儿子,康熙对她极为珍视。然而,第一个儿子不幸早早夭折,康熙伤心至极,在赫舍里氏身旁守了整整一夜,怜惜她所承受的痛苦。

康熙登基为帝后,身上担子很重,他勤奋刻苦地学着打理朝政,可难免会有身心疲惫的时候。这时候,赫舍里氏宛如一缕清风,将他心中的烦闷驱散了。

康熙成天忙着处理政务,回到寝宫时往往都已是深更半夜了。可赫舍里氏从不埋怨他回来得晚,老是满脸笑容地去迎接他。她给康熙备好晚饭,一面听他讲办公事的辛苦,一面轻轻抚摸他的后背,帮他缓解压力。

有时候康熙累得不行,赫舍里氏就会让他把头枕在自己腿上。她缓缓地摩挲着他的头顶,嘴里哼唱着康熙钟爱的小曲儿。康熙安安静静地靠在她的膝盖上,听着她那熟悉的歌声,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

赫舍里氏那温柔体贴劲儿,就像一股暖烘烘的热流,把康熙心里头的冷冰给化没了。只要跟她在一块儿,康熙就不再是那个担着重大责任的皇帝了,而变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能够放下所有防备,全心全意地去依靠自己的爱人。

赫舍里氏不光了解康熙,还清楚怎样帮他排解烦心事。每当康熙感到疲惫的时候,她总会送上最为贴心的关怀,凭借着一次又一次的温暖情意,助力康熙渡过难关。

这两人啊,那感情可不是一般的深厚,精神上更是互为知己。正因为有了这位知心爱人在背后支持着,康熙才能够持之以恒地管理国家,进而让大清步入了鼎盛阶段。

【三、永恒的挚爱,泣血的哀悼】

然而,这幸福的时光没能长久延续。在 1681 年,年仅 21 岁的赫舍里氏在生育第二个儿子胤礽时,遭遇难产,不幸离世。康熙悲痛至极,心中对赫舍里氏的思念以及那份深深的自责,实在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

康熙颁旨,让宫中所有人身着孝服达二十七天,以此来抒发他对赫舍里氏的悲悼之情;而且在胤礽两岁时,康熙打破常规,将其立为太子,以此告慰赫舍里氏的在天之灵。在接下来的二十五年里,每逢赫舍里氏的忌日,康熙都会前往她的寝宫进行祭奠,以此来怀念这位温婉聪慧的皇后。

得知赫舍里氏难产的事儿,康熙仿佛被雷给劈了,整个人都懵了。他火急火燎地往宫里赶,可等他到了,见到的却是爱妻已然没了气息,满脸是血,双眼紧闭,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康熙扑在赫舍里氏的遗体边,哭得撕心裂肺,他死死攥着赫舍里氏的手,仿佛要把她的温热融进自己的身体里。太医们在一旁眼睛泛红,他们从未见过这般模样的康熙皇帝。

“舍里啊,你可别离开我,我这儿还有好多好多话想跟你讲呢!”康熙哭得稀里哗啦的,活像个没了依靠的孩子,死死地搂着爱妻那已然冰冷的身躯,怎么都不愿松开手。

赫舍里氏的侍女们哭得那叫一个伤心,她们哪见过这般深沉又绝望的哀伤啊。康熙用超乎平常的礼仪来缅怀赫舍里氏,这一举动让整个国家的人都深受触动。

打那以后,每年到了祭日,康熙都会整夜待在赫舍里氏的灵柩前,对着那个再也无法听到他言语的爱人,喃喃诉说着心中的话。他以整个国家的祭奠仪式,来抒发自己对这位知心爱侣的悲痛与思念。

康熙的妻子赫舍里氏的离去,给康熙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向来理智且沉稳的康熙,在妻子突然离世的那一刻,竟流露出这般脆弱和悲痛的模样。这足以表明,他们二人之间的感情极其深厚,早已超出了普通夫妻之间的情感范畴。

康熙对赫舍里氏的悲痛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也许恰是由于曾经享有过这般的理解与陪伴,所以在失去后,那份哀伤才难以言说。这是一种超越了生死的知己之爱,值得康熙花费一生的时间去怀念与追思。

【四、知音难寻,永世珍惜】

康熙能成为一代明君,开创盛世,赫舍里氏功不可没。她给予康熙的,不单单是美好的爱情,更有精神上的有力支撑。正因为赫舍里氏于内宫之中给予康熙温暖的陪伴,才使得康熙能够心无旁骛地去应对外界的诸多艰难险阻。

多少恩仇早被命运敲定,多少缘分就那样消逝风中。历史的确让不少细节变得模糊,然而康熙与赫舍里氏的两颗心,曾经是那般紧密相依。这辈子,他们都是彼此的知心人。

赫舍里氏的生命仅有短短 22 年,可她却留下了永恒的爱意。她为康熙带来了弥足珍贵的知心相伴,使他在官场的风风雨雨中能有一处温暖的港湾。也正是因为有了爱人那坚定不移的支撑,康熙才得以成为一代圣明之君。

【结语】

赫舍里氏所给予的温暖,深深地印刻在康熙的心底,化作他治理国家的力量源泉。就算是过了百年之后,史书上或许仅仅留下了她的姓名,然而但凡知晓其中内情的人都明白,这位看似平凡的女子,对于康熙而言,有着极为特殊的重要意义。

知心之人难以求得,知音之情更是不易找寻。康熙所失去的,不单单是自己的爱妻,更是无人能够取代的心灵慰藉。在饱经世事变迁之后,赫舍里氏始终存留在康熙的回忆里,她是康熙此生最为钟爱的知音伴侣。

0 阅读:77
墨海飘香醉人间

墨海飘香醉人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