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里最大的清醒,就是走出对孩子的“偏见”,别不当回事

兰妈谈育儿 2024-05-05 19:14:15

文/兰妈谈育儿

有妈妈问:“如何才能把一个孩子教育得优秀”

我想说的是,每一个孩子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闪光点,能发现孩子的优秀,这便是父母在教育里的最大清醒

下午接小女儿从幼儿园放学回家,刚走进楼道,就听到邻居在骂骂咧咧

也是走近后才听清楚,她正在训斥想要跑出去玩的儿子

邻居家的儿子,和我小女儿一样读幼儿园大班,也算是多少都需要学些知识的幼小衔接阶段了

特别是得知班里很多孩子都会背古诗、口算加减法,也能写出一手好字后,邻居焦躁不已

为了让她儿子不至于落后很多,从上个星期开始,孩子一放学就直接领回家学会诗、练会字

可男孩之前闲散惯了,突然被严加管教,心里多多少少有些不满,以至于和他妈妈还没说几句话就暴躁地争吵起来

这些事都被小女儿目睹了

也没想到,晚饭过后大女儿去写作业,小女儿居然主动拿起学前识字书找我学习

那渴望学知识的小眼神,不管有多忙都要抽出时间耐心讲解

刚开始的时候诗句简单,只学习几遍就记住了,可到了后边有些稍难片段时连续教了好几遍都记不住

看得出女儿有些焦虑,她用请求的口吻告诉我:“妈妈,这个地方有些太难了,我能不能先学别的,等明天再学这个”

本来想借此教育女儿“有始有终”的道理,可定睛一看,那清澈的眼神写满了无辜、还有无助

于是,我放下对孩子严厉的“偏见”,温柔地告诉她:

“别着急,你现在能记住那些诗句就已经很棒了,特别是你主动找我学习的积极性,让妈妈都觉得骄傲极了,不管学什么、学多少,只要我们保持这份积极劲儿,再难的东西早晚都能学会的”

果然,当女儿平静下来后,她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学习犯难的地方,不到半小时,前面还读得绕口的“风婆婆”,就能滚瓜烂熟了

这就是走出对孩子“偏见”的意义,只有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孩子才能顺着优点继续往上爬

比如,当你觉得大道理改变不了孩子、反而让情况越来越糟糕时,就试着从以下4方面走出对孩子的偏见吧:

01

用眼睛看

把进步都放在心里

亲戚家有个读六年级的小女孩,周末在家写作业时用手机搜了一些优秀作文参考

当时也正专心致志地读作文,显得格外投入

而她的妈妈看到这一幕后,问都不问怎么回事,直接对女孩就开始批评教育

她说:

“我和你爸整天省吃省喝供你读书,是希望你将来能够读出书、过上更好的日子,可你呢,背着我们偷偷玩手机,你真是出息了啊”

女孩被骂后很委屈,当时就解释说:“我没有玩手机,我是用手机找素材,多读一些优秀作文,好让我的写作水平提升”

妈妈不相信,接着又批评说:“我看你不是读作文,是打算抄袭别人的好词好句吧”

尽管女儿一而再保证说:“不会”、“我没有”

可妈妈依旧不相信,她固执地认为:“只要你拿着手机,那就是玩,就是没把学习当回事”

眼看着和妈妈没办法沟通,女孩委屈的连鞋都顾不上换,直接穿着小拖鞋就跑到姥姥家诉委屈

一路上,女孩也一边奔跑、一边擦拭眼泪,看得出她真的很伤心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自己小时候也被如此“刻板”对待

那个时候的我,只不过是臭美一些,总喜欢把家里好看的布料剪下来做装饰品,被发现后奶奶第一时间就告状,爸爸也骂我“败家子”、“闯祸精”

也似乎全家人都不喜欢我…

再后来,长大后尽管我懂事了不少,在爸爸的眼里依然是“没出息”的那一个,逢人也经常说很多打击的话

那种从来就没有被认可过的沮丧、和无力感,让我一度失去了努力的意义

所以,当兰妈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就格外注重孩子的自信心培养

每次孩子出现某些不太好的行为、与习惯时,我都提醒自己不要那么“刻板”,学会用眼睛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并放在心上,有的时候还会故意当人多的面去表扬孩子的进步

把孩子的进步看在眼里,再把他们的改变拿出来赞美,这种被当众认可的注视感,恰恰是孩子获得更多向上的理由和动力

02

尊重孩子

欣赏他的与众不同

网上有这样一个提问:

“你有多久没有对孩子微笑了”

我把这个问题说给身边一些当妈妈的朋友听,没想到她们的回答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

大概的意思就是:“也没什么高兴的事,有什么值得笑的,无缘无故地对孩子笑,这不是成傻子了”

事实上,“有多久没对孩子微笑”的问题背后,所照射的正是家长身上的问题

你把这个问题看成需要反思的陪伴缺席,那收获的就是和孩子修复关系的一次机会

但倘若你觉得这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无聊问题,那也自然无法看到自己身上的问题

同事有个女儿,13岁了,从小到大学习优异一直是别人眼里的优秀孩子

可她的妈妈自从生了二胎之后,整天为弟弟的事情忙前忙后,这让她的内心觉得不平衡,也产生了会“失宠”的危机感

于是,女孩每天便想尽办法吸引妈妈的注意

洗脸的时候问妈妈牙膏挤多少、刷牙刷几下,吃饭的时候问妈妈吃什么、烫不烫,就连写作业的时候也要问一句:“我的笔在哪里”…

可这些行为在妈妈看来,都是她女儿丢三落四、没事找事的证据,平时也经常拿这些来挖苦、打击孩子

后来,女孩习惯了被忽略,喜欢上了剪纸手工,每天放学回家后,除了写作业就是剪纸画画,有好几次还把新买的裙子和床单被褥都剪出几个破洞

妈妈知道后,肯定少不了一通责备

而女孩也不甘示弱,面对妈妈不看好的行为指责,她崩溃地质问妈妈:“你就那么讨厌我吗?弟弟做什么都是好的,而我呢,不管做什么都入不了你的眼”

直到后来,妈妈不再把她当成没事找事的闯祸精,允许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对剪纸作品欣赏表扬后,女孩对妈妈的内心芥蒂才得到了消散,母女之间也不再针锋相对、各自委屈了

这就是尊重孩子和欣赏孩子的期待魅力

你让孩子觉得他们没有那么糟糕,也欣赏他们身上的与众不同,那孩子才能在被爱中唤醒内驱力、点燃自信心

03

挖掘兴趣

从小事发现闪光点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期待,每一个孩子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优秀之处,善于发现才能有机会让孩子成为你期待的样子

有一个当幼师的朋友告诉我,从她教学多年经验来看,班上那些乐观开朗、跟同学老师都自来熟的孩子背后,一般都有一个愿意挖掘孩子兴趣的父母

就拿幼儿园布置的手工作业来说吧

愿意挖掘兴趣的父母,一般都会把这件事情当成乐趣,陪着孩子一起找素材、然后一起完成手工作品

而那些嫌麻烦的家长呢,总是自顾自地抱怨:“这根本就是给家长布置的作业”,最后也基本上都是由家长独自完成的

堂姐露露就是这样一位妈妈,每次看到群里家长发布的完美作品都深感压力,为了不丢人拖后腿,她一般都不允许女儿动手参与

因为在她看来高难度的剪裁过程,不是孩子能驾驭得了,一招不慎,就破坏了整个作品的完美程度

有次中秋节制作手工灯笼就是如此,女儿在剪裁的时候不小心剪多了,堂姐当时就大发脾气,并警告说“你在一边看着就行,别动手搞破坏”

从那以后,幼儿园的手工作业就是给表姐“布置”的,而她的女儿明明拿着精美作品去幼儿园, 却还总是表现得闷闷不乐

直到一次幼儿园放学,堂姐听到有同学嘲笑她女儿“不会叠小船”,才看到女儿眼里的惶恐和无助

这就是陪孩子一起做手工、和事事包揽的区别,能陪着孩子一起做手工的家长,眼里看到的是孩子的创新、也能透过闪光点发掘孩子的兴趣

而我们培育孩子这件事也确实急不得,更不要执着一步登天类的捷径可走

从现在开始,让孩子从简易的小事慢慢做起,当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越来越多后,所获得的成就感,就能带动孩子力上加力地完成更好更大的飞跃与蜕变

04

正面强化

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一个父母想要在教育里保持相对于清醒的状态,那我们就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尽量和孩子保持相对于平等的同频交流

不久前,兰妈的两个女儿每天回家后一心只想着玩游戏,她们甚至还为了一部手机争得面红耳赤

刚开始的时候,我只当是催得不够多、管得不够紧

为了改掉她们贪玩的坏习惯,我也强硬地把所有跟学校无关的东西都隔绝起来

姐妹俩回到家能做的只有坐在学习桌前学习,即便是吃过晚饭、写完作业了,也不能看电视玩手机

要么乖乖洗簌睡觉,要么拿本书安静地阅读一会

可没想到,孩子是越催越懒、越逼越叛逆

而胆大心细的小女儿,还直接质问我:“你还说我们,你自己还不是玩手机,根本就不理我们”

看着她眼里透露的不服模样,我瞬间意识到,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则的榜样式影响

意识到硬碰硬无法改变现状后,我开始转换思维:从以前的催着学、逼着学,变成和她们一起学

刚开始施行计划的第一天,脾气倔、还不喜被人提建议的大女儿,还有些不乐意

可看到小女儿不停地问“妈妈,这个字怎么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时,热闹好学的气氛就把她带动起来了

也就是不到半小时的样子,大女儿就主动把她的作业拿过来和我一起探讨

接下来,更是两个孩子争先恐后地跟我讨论学习的热闹场面

那种被需求、被稀罕的争抢局面,心里面别提有多充实

而那天晚上,两个女儿都睡得格外踏实,特别是临睡之前还特意叮嘱说:“妈妈,我明天还要你陪着一起学习,别忘了哦”

再听着女儿们均匀的呼吸声,我也庆幸自己终于找到了影响孩子的方法-正面强化

若比起不断地唠叨、提醒孩子应该做什么事,我们以身作则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是对孩子潜移默化影响的深层内涵

孩子喜欢听,喜欢做,并且愿意和父母一起共同参与,这才是我们教育孩子最成功的地方

那么,关于教育里最大的清醒就是走出对孩子“偏见”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0 阅读:120

兰妈谈育儿

简介:专注于育儿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