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昺:朱棣“靖难之变”杀的第1人,为什么却赢得6位帝王的褒奖?

董卓谈历史 2023-06-11 03:24:09

1399年,明朝“靖难之变”爆发,主角是建文帝朱允炆与燕王朱棣,在这场皇位争夺战中,明成祖朱棣处死的第一个人名叫张昺,标志着历时4年的靖难之役拉开帷幕。

但是,为什么张昺受到后来6位帝王的褒奖赞赏呢?今天,我们结合史料了解明朝初年张昺的传奇故事。

1358年,张昺出生在山西泽州府,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晋城,这年是元朝顺帝统治天下,由于苛税腐败导致各地起义军此起彼伏,注定张昺要经历风云变幻的时代。

张昺生长在小地主家庭,史料记载“父母务农,家境殷实”,也正是这种稍显富裕的家庭条件,让张昺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对四书五经烂熟于心,广泛涉猎诸子百家,对于经世治国也有独到见解。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在全国各地设立府学,张昺以人品才学优秀被推荐到府学。在1367年,张昺被朱元璋意外发掘,随后被任命为工部右侍郎,数年之后,张昺又调任刑部侍郎。

1395年,张昺受命到怀庆府监督视察河务,他亲自到治河前线了解情况,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由于太子朱标已经去世,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登基,成为明朝第2位皇帝,史称建文帝。

朱允炆登基的时候刚满21岁,但是朱元璋册封的各位藩王拥兵数万余,还能节制边关兵马。朱允炆曾做6年皇太孙,当时他已经感受到来自藩王的威胁,对众位叔叔心存忌惮。

建文帝登基后,以齐泰、黄子澄为代表的谋士从旁鼓动建文帝削藩,在众位藩王中,燕王朱棣的威望最高、实力最强,是朱允炆最为忌惮的人。经过一番争论,建文帝决定采用黄子澄“先剪羽翼、后除燕王”的建议,率先对朱棣同母弟王橚进行削藩。

在剪除朱棣羽翼的同时,建文帝派出心腹到北平监视朱棣,而建文帝选中的人就是张昺,任命他为北平布政使。布政使设立于明朝洪武时期,当时裁撤掉行中书省,在各地设置布政使司,官员布政使主要负责行政管理和财税收入。

《明史·张昺传》记载,“建文初,廷臣议削燕,更置守臣。乃以昺为北平布政使,贵为都指挥使,并受密命。”

也就是说,张昺是在削藩关键时刻调任北平的,他的身上带着建文帝的“特殊使命”。据此还可以看出,与张昺一同派往北平的,还有一位名叫谢贵人,担任北平都指挥使。

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设置,北平都指挥使负责北平所有的军事行动,至此,可以发现,建文帝将北平的行政、军事最高官员全部换成心腹,目的就是齐心协力监视朱棣。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臣的推荐下,建文帝选拔智谋勇猛的张信,同样以“心腹”身份派到北平都指挥司。事实证明,此人是建文帝的败笔,直接导致张昺的死亡。

《明史·张信传》记载,“惠帝初即位,大臣荐信谋勇,调北平都司。受密诏,令与张昺、谢贵谋燕王。”

至此,建文帝精心选拔的3位心腹全部在北平核心岗位任职,从史料记载中发现,他们都“受密诏”,内容就是帮助建文帝“谋燕王”。

在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短短半年时间,建文帝朱允炆就连续削掉5位藩王,其中最惨的是湘王朱柏,葬身火海表达愤懑之情。得到消息的朱棣坐立不安,明白建文帝的矛头最终会指向自己,在姚广孝等人的劝说建言下,朱棣决定起兵对抗建文帝。

一时之间,在北平出现这样的现象:受朝廷密诏的张昺等人想方设法刺探消息、制定防范措施,朱棣则想尽办法掩盖意图谋反的事实。

朱棣虽然已经决定起兵,但是他最需要时间招兵买马、锻造兵器,在这个过程中要时刻防范建文帝的“眼线密探”,只要让建文帝越晚发掘,朱棣的胜算就越大。

从1399年2月开始,朱棣便对外宣称身患“恶疾”,此消息让远在南京的建文帝稍微放松下来。到了5月,明太祖朱元璋去世1周年的日子即将到来,朱棣害怕建文帝找借口将自己软禁在南京,于是称病不去。

同时,朱棣又害怕建文帝起疑心,于是鼓起勇气将3个儿子全部派往南京,以此迷惑建文帝。最终,建文帝再次错失良机,释放朱棣的3个儿子平安归来。

虽然建文帝对朱棣有所放松,但是身负使命的张昺丝毫不敢松懈,当他看到朱棣称病不出的时候,基本确定其中一定有变数,为了应对变局,张昺和谢贵特意将北平附近的兵马调来,增强北平城九门的防御力量。

朱棣在北平的府邸面积大、院墙高,姚广孝建议在府邸后院建造房舍,在其中养殖大量的鸭鹅,用家禽的叫声掩盖锻造兵器的响声,因此燕王府邸昼夜赶工,堆积如上的武器就是这样“光明正大”地生产出来的。

1399年6月,有位名叫倪谅的百户,跑到南京向建文帝告发“朱棣的两位属官图谋不轨”,建文帝抓住机会将被告人于谅、周铎斩首,同时降旨狠狠斥责朱棣。建文帝此举并非“无用功”,而是为将来削藩制造舆论声势,打下正义的基础。

朱棣收到建文帝的斥责诏书,他明白还需要时间准备,于是“病情”突然加重,还在街上当众装疯卖傻。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王乃佯狂称疾,走呼市中,夺酒食,语多妄乱,或卧土壤,弥日不苏。”

曾经驻守北平的藩王朱棣,身穿高贵的亲王服饰,在大街上时而发狂吼叫、时而极速奔跑,抢夺酒馆的酒、乱吃饭馆的菜,喝醉之后张口就说胡话,有时候直接睡在土地上,似乎整天都睡不醒一样。

即便朱棣的演技如此精湛,北平布政使张昺仍然不放心,带着谢贵亲自到燕王府,以慰问的名义查证朱棣是否真的疯癫。

当张昺、谢贵见到朱棣的时候,两人都感到非常吃惊,因为朱棣在盛暑六月围坐在火炉旁取暖,身上披着厚厚的被褥,浑身仍然不停地战栗,嘴里面还颤抖着说“好冷、好冷”。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张昺、谢贵入问疾,王盛夏围炉摇颤曰:寒甚。”

张昺对于朱棣也感到疑惑,他已经怀疑朱棣是真的疯了,幸好,北平都指挥使谢贵仍然对朱棣持怀疑态度,两人商量之后,决定将朱棣的情况报告给建文帝。

朱允炆看完张昺的奏章,也不能判断朱棣的真假,迅速将兵部尚书齐泰召入皇宫商议,无巧不成书,齐泰给建文帝带来重磅消息,直接确定朱棣“表面装疯实则谋反”。

原来,朱棣之前派到南京的密探邓庸被抓,他在燕王府担任护卫百户,经常为朱棣传回南京朝堂的实时消息。在齐泰的严刑拷打之下,邓庸难以忍受,最终招供承认朱棣暗中准备谋反的事情。

建文帝朱允炆听了齐泰的奏报,震惊之余是愤怒,立即让齐泰给北平的3位心腹送去密诏,命张昺、谢贵、张信3位亲信巧妙逮捕逆贼朱棣。

朱允炆的计划是以捉拿朱棣属官的名义,突袭燕王府邸逮捕朱棣,建文帝对自己制定的计划很自信,因为在削藩第一站的朱橚,就是命李景隆以大军备边的名义路过朱橚封地,突然围攻朱橚的府邸获得成功。

张昺在接到建文帝的密诏后,迅速和谢贵、张信商议具体的行动细节,没想到,在会议结束后,张信回家见到母亲却出现意外。

《明史·张信传》记载。“受密诏,令与张昺、谢贵谋燕王。信忧惧不知所为。母怪问之,信以告。母大惊曰:不可。汝父每言王气在燕。汝无妄举,灭家族。”

也就是说,张信因为担忧明天的行动,脸色非常沉重,他的母亲看到后询问原因,张信将事情原委和盘托出,结果母亲劝说张信不能这样做,因为张信的父亲曾经多次说到朱棣有帝王之气,如果张信参与逮捕朱棣的行动,将会给家族带来灭门之灾。

张信左思右想,决定听从母亲的话,在当天夜里便独自前往燕王府邸,求见燕王朱棣,起初朱棣并不见张信,经过反复确认才终于相见,朱棣看完建文帝的密诏,惊出一身冷汗,感激涕零地对张信说“你救了我一家人的性命啊”。

朱棣提前得知消息,连夜召集姚广孝、朱能、张玉等谋士猛将,在书房中密谋应对张昺的对策,最后,朱棣决定提前埋伏精壮武士,将张昺、谢贵引诱至宫殿,趁机擒拿来人。

第二天,张昺、谢贵、张信3人清点兵马,以捉拿燕王府属官的名义,团团围住燕王府邸。虽然张昺麾下将士全部手持利剑、铠甲锃亮,但是朱棣已经提前做好准备,心中并不慌张。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是当计取之,今奸臣遣使来逮官属,依所坐名收之。即令来使召昺、贵付所逮者,贵、昺必来,来则擒之,一壮士力耳。”

张昺在府外已经列阵等待,朱棣已经做好万全准备,但他仍然决定“智取”张昺、谢贵两人。朱棣将麾下大将张玉、朱能叫至跟前,安排他们假装将张昺要逮捕的属官五花大绑,随后请张昺来到大殿上交接。

等候在大门外的张昺、谢贵听说朱棣已经主动捆绑属官,认为在交接的时候突然逮捕朱棣,是绝佳时机,并不知道张信已经出卖了他们,带着兵不血刃拿下朱棣的美好憧憬,张昺、谢贵、张信3人带着数十名部将进入燕王府。

当张昺看到朱棣的时候,他正端坐在椅子上吃宴喝酒,拿出瓜果对张昺说“这是刚送来的新瓜,和你们一起尝尝”。

随后,朱棣拿起一块瓜放进嘴里,忽然怒目圆瞪地说“如今平常百姓家的兄弟宗亲,都知道相互体恤帮助,我身为天子血脉,却不能保全家人的性命,朝廷如此对待我,我还有什么事不敢做呢?”

张昺正在寻找时机逮捕朱棣,听到燕王的话,顿觉不妙,转身想要冲出宫殿,没想到被屏风后面窜出的猛将制服,张昺、谢贵无奈只能束手就擒。宫殿外的张昺所率军队也悉数被降服,在张信提前通风报信的帮助下,朱棣成功“将计就计”击碎建文帝秘密逮捕的计划。

朱棣对张昺、谢贵说“我本来就没有病,都是被你们这些奸臣贼子逼迫的,如今我亮明心迹,你们如果愿意投降,现在还得来及。”

本来以为张昺会“识时务为俊杰”,但他挣扎着站起来,义正言辞地对朱棣说“吾宁断头死,不做易主臣”。

朱棣听后大怒,命人将张昺拉出去斩首祭旗,张昺痛骂朱棣乱臣贼子,喊叫声至死才停止。谢贵同样没有屈服朱棣,选择坦然赴死。

《明史·张昺传》记载,“为伏兵所执,俱不屈死。”

燕王朱棣站在宫殿台阶上,向广大士兵诉说“忠诚不二却遭诛杀”的委屈,随后引用明太祖朱元璋的训言“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的演讲极具感染力,众位将士纷纷高呼“追随燕王”。

就这样,朱棣正式以“清君侧”的名义发起靖难之役,张昺则被朱棣用来祭旗。很快,朱棣麾下猛将就控制了北平城的九门,以北平城为起点,朱棣的势力逐渐强大,最终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

1402年,朱棣在南京奉天殿登基称帝,成为明朝第3位皇帝,史称明成祖。

张昺被杀的时候,他只有42岁,他的家人也被朱棣麾下军队全部杀死,只有小儿子在家仆的掩护下幸存下来,逃离北平城,最终在河南焦作的北朱村隐居下来,算是为张昺留下后世血脉。

朱棣起兵靖难和张昺被杀的消息是一起到达南京的,建文帝为了表彰张昺赤心奉国的壮烈举动,诏令礼部祭奠张昺,追封张昺为礼部尚书,谥号“贞毅”。

在古代,谥号是非常讲究的,代表着对人生高度凝练的概括,张昺谥号的“贞”是代表忠贞不屈,“毅”是代表勇毅果敢,足见建文帝对张昺的赞赏。

后来,明成祖朱棣时常想起张昺的忠诚,特意为张昺建造庙宇,敕封他为都城隍,将每年的5月11日定为告庙日。可以说,张昺让朱棣又爱又恨。

《明史·张昺传》记载,“明成祖特敕封其为都城隍,立庙名之。”

1424年,在位22年的明成祖朱棣驾崩,向来宽容仁慈的明仁宗朱高炽登基,赦免所有建文旧臣的罪过,特意为张昺平反昭雪。

1440年,明英宗朱祁镇褒奖张昺对朝廷的忠诚壮举,嘉许称赞张昺的刚直强悍、威武不屈,堪称臣子表率,追赠兵部尚书,再次追封谥号“忠烈”,为张昺建立祠堂,规定每年的春秋都朝廷组织祭祀。

清代乾隆37年《张氏族谱》记载,“英宗嘉许张昺的忠诚,发格建祠,春秋致以祭祀,确定为法。”

1572年,明神宗朱翊钧颁布诏书,优待建文朝旧臣的后代,其中张昺的后代格外受到抚恤照顾。

1645年,南明皇帝朱由李崧为了抵挡满清军队,树立榜样激励百姓将士,追赠张昺为太子太保、工部尚书,谥号为“节愍”。

张昺是彪炳史册的明初重臣,他在洪武、建文年间为官长达16年之久,肩负建文帝朱允炆的“特殊使命”,在秘密逮捕朱棣的过程中被活捉,最终以忠诚不屈的品格成为靖难之役死的第一人,然而,张昺忠烈的品质受到建文帝、明太祖、明仁宗、明英宗、明神宗、弘光帝6位帝王的褒扬。

0 阅读:82
董卓谈历史

董卓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