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著《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当中,病榻上的孙策对接班人孙权嘱咐道:“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能够被孙策临终前特意提起,可见张、周二人对于江东的重要性。尽管这句话是小说虚构的,但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孙策的确在死前召集了以张昭为首的一众大臣,并嘱咐他们道:“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
然而,孙权掌权十年后年仅三十六岁的周瑜就因病去世,张昭则尽管一直活到了八十一岁高龄,但在江东集团内部的影响力不断遭到削减,虽一直受到孙权和文武百官敬重但逐渐淡出了权力核心。作为辅佐孙策建立江东基业的老臣,张昭终其一生都没有被孙权任命为丞相,这不免令许多人心生疑惑。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孙权本人曾经给出过两次答案。《三国志》记载道,孙权称王之初准备设立丞相,一时间“众议归昭”,也就是大臣们都认为应当由张昭担任。然而,孙权却反对道:“方今多事,职统者责重,非所以优之也。”尽管张昭是众望所归,但孙权表示丞相事务繁忙,并不适合理应颐养天年的张昭。
随后,孙权力排众议任命了孙邵为东吴的首任丞相。尽管姓孙,但孙邵与孙权并没有什么亲缘关系,他于延熹六年(163)出生在青州北海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一带。东汉末年,孙邵曾在北海相孔融麾下担任功曹,后来追随刘繇前往江东,并在孙权掌权后逐渐得到重用。
尽管曾经被孔融称赞为“廊庙才也”,但孙邵效力东吴多年并没有太多作为,甚至《三国志》、《吴书》等史书都没有为这位东吴首任丞相立传。黄武四年(225),六十三岁的孙邵去世,关于继任丞相的人选,大臣们又纷纷推荐张昭。不过,孙权又推脱道:“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
和上次不同,这次孙权将理由改成了张昭性格刚烈,如果担任丞相期间意见没被采纳就容易心生怨恨,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就这样,孙权任命了顾雍为东吴第二任丞相。顾雍在丞相的位置上一待就是十九年,而张昭则于其在任期间的嘉禾五年(236)以八十一岁高龄去世,终究与丞相之位无缘。
结合史书记载,我们可以大致得出张昭无法拜相的两大原因:其一、个人层面,孙权为人开朗豁达、不拘小节,到了晚年则逐渐敏感多疑、昏聩残忍。与之相对,身为名士的张昭则性格刚直、敢于直谏,史书形容道:“昭容貌矜严,有威风,权常曰:‘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举邦惮之。”对于希望树立权威的孙权来说,德高望重的张昭既可敬又可畏,如果让他当了丞相,自己的权力必然遭到限制,这是他不愿看到的。
其二、立场层面,孙策掌权时期,张昭深受其器重,甚至被他比作辅佐齐桓公的管仲。在孙策平定江东的过程中,张昭功勋卓著,《吴历》中更是记载孙策临终前对张昭的嘱托道:“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类似的对话出现在刘备、诸葛亮之间,可见孙策与张昭之间君臣情谊之深厚。
然而,孙策将江山社稷托付给张昭,张昭却似乎并没有誓死捍卫江东的决心。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在轻松取得荆州后图谋江东,《三国志》记载道:“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
面对强敌,孙权麾下唯有周瑜、鲁肃力主迎战。换言之,以张昭为首的其他大臣则基本上都主张投降。在《资治通鉴》当中,张昭更是劝说孙权道:“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拮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虽然有说法认为张昭性格刚直,并非甘愿轻易投降之人,故而《资治通鉴》的记载不足为信。但无论如何,当曹操率领大军对江东虎视眈眈时,张昭没能坚定地站在孙权身边,给予他当时最需要的支持,这很可能影响了日后孙权对于张昭的态度。
综上所述,张昭虽然资历深厚、德高望重,但性格刚直、威信过重,并不利于权力欲极重的孙权实现大权独揽。其次,虽说孙权日后也向曹操俯首称臣,但赤壁之战前张昭反对迎战的主张或许导致孙权心生芥蒂,君臣二人从此便逐渐分道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