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是朱熹的老师,这篇佳作层次井然,语言洗练,值得细读

品诗赏词 2021-04-16 07:42:40

宋代初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也涌现了一大批才华卓越的诗人。可是到了南宋,因为外族入侵,使得百姓们经常无家可归,那些文人墨客也感到悲怨不已。

有人奋起反抗,有人忍气吞声;有人四处奔走,有人奋笔疾书。大家都非常熟悉爱国诗人陆游和辛弃疾,也很同情女才子李清照的不幸遭遇,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南宋还有另外一些人,他们意态雄杰,却浑朴老成,而笔端更经常破卷取神。下面分享的作者曾是朱熹的老师,这篇佳作层次井然,语言洗练,值得细读。

试梁道士笔(节选)

南宋:刘子翚

善将不择兵,善书不择笔,顾所用如何耳!南渡以来毛颖乏绝,幔亭黄冠以笔遗予,玉表霜里,视之触藩之柔毳也。束缚精妙,驱使如意,亦管城之匹亚焉。因念:神州赤县半没埃秽中,或言南兵剽轻不足仗者,而春秋吴、楚之霸,六朝晋、宋之捷,不闻借锐于他方,选徒于境外。

刘子翚 ,字彦冲,号屏山,建州崇安人,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师从之,有《屏山集》传世。作者学富五车,结交广泛,不仅才力纵横,而且出语切直,很多文章都令人感怀深刻。

梁道士是作者的一位朋友,有一次前去探望他,并赠送他一只羊毫毛笔。作者试用后忽然有点感触,于是抒写了这篇即兴之作。全文只有短短200字左右,由一支小小的毛笔生发开来,联想到抗金用兵的兴亡之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奋起抗敌的决心、和关注祖国命运的热忱。

文章开头,即以“善将不择兵,善书不择笔,顾所用如何耳”数句,揭出全篇的主旨。作者认为善于带兵打仗的人,不需要对兵士精挑细选;精通书法的人,也不需讲究毛笔的好坏,关键在于如何使用。

接着笔锋一转,作者开始叙述梁道土赠笔一事。他先交代“南渡以来,毛颖乏绝”的背景,再说梁道士所赠笔虽系羊毫,却也“束缚精妙,驱使如意”,堪与兔毫笔媲美。此层申足“善书不择笔”之意,令人颇感作者工于拓展。“毛颖”,即毛笔,韩愈曾有名作《毛颖传》。

继而以“因念”二字领起,将文意转进“善将不择兵”一层。作者先摆出“南兵剽轻不足仗”的错误论调,再列举“春秋吴、楚之霸,六朝晋、宋之捷”的史实,以及桓温的警语,证明自己的论点,并驳斥南宋的兵士剽悍而不沉着、不能够打仗的论调。

尔后又用“岂用之自有道邪”一句,收结此层文意,照应篇首“顾所用如何耳”。两句遥相呼应,突出文章中心。

最后又将笔锋转回“试笔”,并以“庶几 之裔,不得专美于旧谈”等数句,再次点明题旨,对抗金事业寄予殷切希望。

作者认为,这些都是书生过于焦虑,才把这个道理推广到用笔上去,大概用兔毛做的笔,不是单单在过去的谈话中受到赞美。

本文因笔而发、以小见大,言近旨远、哲理深邃,颇得小品精髓,足可启人容智。其结构承转自如、前后呼应,层次井然、天衣无缝。

作者运用了简洁洗练的语言,同时又骈散结合,摇曳多姿,极富表现力,确为不可多得的小品佳作。作者由一件小事抒写自己的感想,也表达了对某些人不愿解决实际问题、却故意寻找各种借口进行搪塞的痛恨之情。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