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燮清的一首七律,开篇直抒胸臆,尾联更是一语双关

品诗赏词 2021-04-16 07:39:52

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曾涌现过无数可歌可泣的人物,不仅激励着后世奋勇前行,而且让很多文人墨客也对他们极其景仰。清代才子黄燮清一生仕途沉浮,他不过他却擅长诗文创作,其诗作感情深沉,文字朴实。他的作品中有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咏史吊古之作。

道光十八年,作者入京应试,途经扬州时抽空凭吊史可法,并赋诗留念。全篇采用咏史吊古的形式,曲折地表现了作者的心志。下面就分享黄燮清的一首七律,开篇直抒胸臆,尾联更是一语双关。

广陵吊史阁部

晚清:黄燮清

沿江烽火怒涛惊,半壁青天一柱撑。

群小已隳南渡局,孤臣尚抗北来兵。

宫中玉树征歌舞,阵上靴刀决死生。

留得 岁寒真气在,梅花如雪照芜城。

史阁部,即史可法,字宪之,他在明朝崇祯年间担任兵部尚书,南明福王自立后,加武英殿大学士,受命督师扬州。清兵南下时,他拒绝清将的多次诱降,孤军抗敌。后城破被俘,慷慨就义。

黄燮清年少时就勤奋读书,青年时代更走访过很多地方,不仅见多识广,而且颇有远见。眼看大清王朝朝不保夕,诗人虽然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于是只好通过凭吊古人,抒写心中的无限感慨。

首联就不吝赞美之词,“沿江烽火怒涛惊,半壁青天一柱撑。” 清兵南下时,到处都是烽火硝烟,江面上也是惊涛拍岸。而南明福王只顾苟且偷生,全靠史可法等人努力支撑。

作者先声夺人,用“半壁青天”,比喻偏安江南的南明王朝。一六四四年四月,清兵入关。一个月后,马士英、阮大铖等人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史称南明王朝。诗人用“一柱撑”,突出了对主人公高大形象的赞颂。

接下来诗人又采用衬托手法,“群小已隳南渡局,孤臣尚抗北来兵。” 群小,指把持南明朝政、破坏史可法抗清的马士英、阮大铖等一帮小人。孤臣,更彰显出主人公独力难支的局面。

南渡,化用晋元帝、宋高宗渡江,建立偏安江南的东晋、南宋政权,史称南渡,这里指福王在南京建立政权。北来兵,指清兵。作者以群小衬托孤臣,表明了自己的爱憎情感,也赞颂了英雄的不朽伟绩。

颈联更是对比鲜明,“宫中玉树征歌舞,阵上靴刀决死生。” 诗人又引用历史典故,南朝陈后主沉溺声色,自制艳曲《玉树后庭花》,令宫中美人歌唱,不久陈即为隋所灭。面对岌岌可危的形势,不知死活的福王君臣竟还在宫中纵情声色,简直令人愤慨不已。

靴刀,化用唐代典故,凝练地展现出史可法誓死抗敌的崇高品质。大唐名将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时,常纳短刀于靴中,以示决死之志。这两句指史可法率军决死抗敌,福王君臣却在宫中寻欢作乐,令人义愤填膺。

尾联意味隽永,让人浮想联翩,“留得 岁寒真气在,梅花如雪照芜城。” 史可法牺牲后,他的衣冠冢就坐落在梅花岭上,尽管岁寒,但梅花却傲然盛开,象征着抗清英雄浩气长存!

岁寒,一语双关,既指天气严寒,又比喻时局艰危。作者用腊梅不畏严寒,象征其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史可法死后,扬州百姓为了纪念他,曾种梅万株。芜城,是广陵的异称。这两句是说,史可法虽死,其正气尚存。犹如盛开似雪的梅花,照耀着扬州。

黄燮清的这首七律技法高超,措辞精妙。作者采用了比喻、对比,以及衬托等表现手法,生动地展现出一位忠肝义胆的英雄现象,不仅很好地激励着后人,而且还彰显了作者愤世嫉俗的情怀,以及沉重的危机感。

虽然朝代更迭、兴亡成败是历史上的常事,但英雄不畏强敌、英勇殉国的精神依然值得后世学习。正因为自古及今不断地涌现出很多英雄豪杰,中华民族才能坚强不屈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不断地变得强盛!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