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地名|乡镇名称的由来

淮安小当家 2024-07-23 21:30:39

  淮安区地处苏北平原腹地,有着2100多年建县历史。且境内河流、湖泊、沟塘、涵洞、桥梁、码头众多,因而部分乡镇的名称由来都与之有关。还有的乡镇名称由来,是与早年人们自发形成的乡村贸易集市有关,集市有了一定的规模后,便作为乡镇的名称了。另外,还有的乡镇名称由来,便与千年古城的方位有关。随着区划调整,部分乡镇已划出多年。笔者赘述此文,以飨读者!

  与河流相关命名的乡镇

  施河镇在淮安区南部,距淮城镇25公里。1950年设张西乡,以革命烈士张西命名。1958年改公社,1961年更名施河公社,以境内河流取名。

  顺河镇在淮安区东北部,驻地顺河集。1950年设顺河乡。因居民顺着渔滨河堤堆居住,故名。

  上河镇在淮安市南部。距淮城镇10公里。1958年属平桥公社,1962年划出设太平公社,1964年以境内大兴庄更名七洞公社。1995年,更名上河镇。驻地的上河居委会,因地处京杭大运河灌溉涵洞的上游河头,故名。

  溪河镇在淮安市东南部,距淮城镇18公里。1958年设钱毅公社,以烈士命名。1961年更名三官公社, 1983年改乡。1988年改置镇。曾建有天官、地官、水官殿宇,故名。1967年以过境的头溪河更名溪河公社。

  盐河镇在淮安区西南部,与淮城镇穿运村隔京杭大运河相望。以境内盐河得名。1983年9月划归清浦区。

  运河(公社)在淮安区西部,与淮城镇隔里运河相望,因境内地处里运河西而得名。1980年并入淮城镇。

  岔河镇在淮安区西南部,洪泽县东部,因浔河穿街并分岔而得名。抗战时期,岔河曾经是淮宝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1964年划归洪泽县。

  泾河镇在淮安区南部,宝应县北部。泾河历史悠久,东汉三国时即有此河。据《淮安府志》载:明正统五年(1440年),修泾河坝,以通舟楫。景泰初,建闸置仓,交兑盐城诸县漕粮。《山阳县志》中有“泾河铺”、“泾河东坊”、“泾河桥”、“泾河关”等名称。泾河历史上均属淮安,1943年划入宝应。

  泾口镇在淮安区东南部,距淮城镇25公里。古时,境内紧邻射阳湖。西来的涧河水流泾此地后入湖,涧河末口在镜内,故取泾口作地名。

  流均镇在淮安区东南部,距淮城镇80公里。因昔日地处射阳湖西岸,西水东泄,至此而均平,故名。

  以桥梁、闸坝、湖塘、码头命名的乡镇

  朱桥镇在淮安区中部,驻地朱桥村。早年境内的朱周村建一座木桥,因当地朱姓大家族,建桥时出资较多,故命名为朱桥。

  平桥镇在淮安区南部,驻地平桥居委会。平桥有上千年的建镇历史,曾名列江苏省百家名镇。宋代在平河上架桥称平河桥,简称平桥。

  车桥镇在淮安区东南部,驻地车桥居委会。横跨古涧河两岸,相传在镇境内涧河上架有五座木桥,如“車”字五横,涧河流泾其下,如“車”字中间一竖,因而形象取名“車桥”。

  季桥镇在淮安区中部,驻地潘圩村。清咸丰年间,苏州一户季姓的移民迁来此处。出资在境内市河上,架起一座拱形桥,当地人称之“季家桥”。为称呼方便,人们省去中间的“家”字,故称季桥。

  席桥镇在淮安区北部,驻地席桥居委会。相传,境内渔滨河上的一座桥旁,便以居住桥旁的席姓大家族,来命名为“席家桥”。为称呼方便,人们省去中间的“家”字,席桥,镇名也由此而来。

  仇桥镇仇(qiú),读作“求”。在淮安区东部,驻地三门村。境内塘河上建一座木桥,桥旁居住仇姓人家居多,故称仇桥。便引用作镇名。

  复兴(复兴桥)镇在淮安区东北部,驻地渔滨村。昔以渔滨河两岸群众集资架桥,取名复兴桥,明末清初兴集,称复兴镇。

  博里镇在淮安区东部,以境内博里沟得名。传说明洪武赶散的时候,苏州等地郑姓、潘姓、姓杨姓等移民迁移到“博里”这块地方。他们就在附近低洼处扒了一个水塘,因移民越来越多,用水量大了,此塘也就越扒越长,故地方就起名为“扒里沟”(又称“扒留沟”、“薄里沟”)。后改名为“博里沟”,取博物之意。也就称“博里沟”了。

  建淮乡(石塘 )在淮城的东南郊,驻地建淮村。1950年设十里、高梁、鹅绒、砖桥等乡。1958年建石塘公社。60年代中期,建淮乡的粮食产量,接近苏州吴县粮食高产乡镇。而震动苏北,被誉为“淮上江南”。故乡名取“建设淮安新农村之意”。

  南闸镇在淮安区西南部,驻地新河头居委会。以白马湖边节制水闸的镇湖闸,位于新河的南端而得名。

  板闸镇在淮安区西部。1950年建板闸镇。2000年划归淮城镇。明永乐十三(1415)年,开挖运河,从淮安城西的管家湖引水至淮阴鸭陈口入淮。当年在境内板闸段运河上用木板建闸,后改为石闸,但人们仍惯称“板闸”。

  黄码乡在淮安区西南部,与淮城镇隔京杭大运河相望,相传清朝中期,有黄氏在柴米河西岸开粮草行,集市繁荣,人称黄家码头,故乡名源此。1983年9月划归清浦区。

  苏嘴镇在淮安区东北部。驻地一心村。相传境内一处靠近河嘴(即河码头)的路旁,有一位姓苏的老奶奶,在此搭草棚,卖山芋粥、小脚卷。遇到逃难到此的三个异姓小男孩,将他们收留下来,繁衍生息。人们为了记住了好心的老奶奶,就将靠近河嘴的路旁地方,称为苏家嘴。时间久了,便称为苏嘴。

  白马湖农场在淮安区西南部,因濒临白马湖北岸而得名,农场创建于1959年底,1979年底划归江苏省农垦局,是以生产粮食为主的农业企业。

  以城市方位命名的乡镇

  淮城镇区人民政府驻地镇,驻地城郊居委会。在淮安区西部。1949年设淮城区,1957年改置淮城镇。因系淮安县政府驻地而得名。历为府、县、市治所。

  城东乡在淮安区西部,驻地童嘴村。1950年设万友乡。以纪念烈士杨万友得名。1958年改公社,1961年以位于城区东郊而更名城东公社。

  以乡村集市命名的乡镇

  林集镇在淮安区西南部,驻地林集居委会。新河原为水上南北交通运输河道,境内建有水陆大码头,称“林家码头” 使周围商贾云集,十分繁荣。便形成集市,因码头是林百万家的,人们习惯称之“林码头”,后又因水运改道,便称为林集。

  宋集乡在淮安区最北隅,驻地宋集村。与涟水县城一衣带水。宋集历史悠久,是名闻遐迩的“青莲岗文化的发祥地”,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耕作、繁衍,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现“青莲岗文化遗址”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传说,居住此地的宋姓大户,有4个儿子,有2个儿子分别去了宝应、灌南繁衍生息。在家的2个儿子的子孙后代兴旺,便以境内宋姓自然村得名。

  范集镇在淮安区西南部,驻地范集村。集镇所在地的村庄,居住范姓的大户家族。自发形成乡镇集市后,便以范集命名,故镇名也由此而来。

  黄集镇在淮安区西南部,洪泽县东北部。驻地黄集村,旧传黄姓在此设摊兴集,故名。1964年划归洪泽县。

  仁和镇在在淮安区,西南部。洪泽县东南部,驻地仁和集,明初兴集,传有兄弟俩在此经商,礼貌待客,生意兴隆称兄和集。原址在今沈庄,后迁至草泽河北岸,改今名。1964年划归洪泽县。

  与治水相关的乡镇名称

  钦工镇在淮安市北部,距淮城镇23公里。相传明代曾派钦差大臣在此督河工,故名。

  三堡乡堡(pù),读作“铺”,驻地沙口村。在淮安市西部。以地处京杭大运河第三看守处得名。

  其他

  南马厂乡在淮安区西北部,驻地严赵村。传说,元朝谢水带领军队在此驻扎,境内为马队的放马场,后被讹传为“马厂”。因避免与沭阳县马厂公社同名,故加方位而名。(同一地区或市,有乡镇名称相同,均以方位而名)现划归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徐杨乡在淮安区西北部,驻地新建村。以境内徐杨庄得名,现划归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茭陵乡在淮安区东北部,驻地茭陵村。1980年由周边三个乡镇(苏嘴、宋集、顺河)边远村撤并组合而成。相传因汉楚元王刘交陵墓在此得名,后人误“交”为“茭”。

  马甸镇在淮安区中南部,驻地马东村。古时马甸是个富庶的集镇,街上开茶食店的鳞次栉比。蚂蚁喜欢寻觅香甜的食物,因而茶食店内的木柱上爬满了蚂蚁。不知是哪位皇帝路过此处,看到集镇上到处生意兴隆,便龙颜大悦地说:“这里真可谓,是蚂蚁店啊!”从此蚂蚁店作为地名传开了。1957年撤区并乡成立人民公社,取马涵洞、蚂蚁店(甸) ,两处地方首尾,成立马甸人民公社(乡、镇)。

  曹甸镇在淮安区东南部,宝应县北部。曹甸镇历史悠久,战国时期属楚地,相传曹甸原系海中西墩,有楚、刘二姓居住,人称楚刘二墩,亦称“楚甸”。后海水退去,由郝姓定居。《曹甸志》载:“三国时曹公(曹操)与孙吴(孙权)构兵,航海而南,屯兵楚甸,故后人更名为曹甸。”至今有1700多年历史。1942年划归宝应县。

0 阅读:79

淮安小当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