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再读《归去来兮辞》:人最牛的认知,是顺应本性生活

乐人看情感 2024-07-25 14:36:53

有人说:不同年龄段的人读《归去来兮辞》时,会有不同的感触和心境。

上学时,我读《归去来兮辞》,虽佩服陶渊明的潇洒,却根本理解不了他的选择。

总觉得,怎么会有一个身肩家庭重任的人,放着好好的官场工作不做,跑到田里去种菜养菊,过穷苦日子。

还美其名曰是归隐田园。

人到中年才发现,陶渊明的归隐,并非逃避和妥协,而是一种经历后的看淡,一种高认知的选择。

他也曾入世过,也知道没有工作的煎熬,柴米油盐短缺的痛苦。

但这些问题,跟与违心而活的痛苦比起来,其实都不算什么。

人世间只有一件事能真正使人快乐,那就是顺应本性去生活。

所以他跳脱出了这种种束缚,将短短的一生活出了至高的境界。

他以自身经历写就的《归去来兮辞》,更是一剂精神良药。

你若能真正读懂,便也能像他一样走出中年困境,寻回内心的安宁。

1

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你被困在世俗的“规矩”里。

人这一生,有太多的身不由己。

很多东西我们并不需要,但由于被欲望裹挟,总是会不受控制地去争夺一些对自己人生毫无意义的东西。

很多事情我们也并不想做,但因为活在世俗的规矩里,又不得不如此。

潇洒如陶渊明,也逃不开这一宿命。

魏晋时期,陶渊明的家族在当时也是赫赫有名。

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功臣,祖父和父亲都曾做过太守,外祖父也是东晋时期的名士。

按现在的话说,陶渊明是典型的官四代。

可惜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家世早已没落,留给他的,只有几亩薄田,以供温饱。

不过,陶渊明却觉得,整日里种种地,看看花,喝喝茶,即便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也能活出个悠然自在。

可是,他这样活着,落在别人眼里就是不求上进,自毁前程。

于是很多人都来告诉他,你要出人头地,你要做官,你要为社稷做出贡献。

再加上他那时娶了妻,生了子,家庭成员倍增,几亩薄田养不活那么一大家子人。

他便只好违背本性,逼着自己去谋前程。

当时,陶渊明写的一篇《闲情赋》,正好得到了王凝之的赏识,他因此谋到了一个官职。

可真正进入官场陶渊明才发现,这些官员,要么贪图享乐,要么追名逐利,真正为百姓做事的,寥寥无几。

陶渊明看不惯这种溜须拍马、贪图享乐之风,很想辞官,可是又不忍妻儿跟着他在田园受苦受累。

他就告诉自己要忍,要熬,至少要挣到点钱再离开。

就这样,他度日如年地熬了很多天,差点给自己忍出病来。

听过一句很扎心的话:中年人被生活拘囚的模样,实在太卑微。

其实,谁不想从心而活,去过自己想过的人生呢?

可对于中年人来说,上有年迈的父母要供养,下有年幼的孩子要抚养,还要背着整个家庭的责任负重前行。

从心而活,对于他们来说太奢侈了。

所以他们宁愿痛苦地活着,也不敢撂挑子不干。

哪怕被人指着鼻子骂,也只能点头哈腰地应承着。

可是人生路漫漫,真的就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吗?

带着这个问题,请你接着往下看。

2

违心地活着,每一天都是煎熬。

陶渊明一生出仕过五次,历经十三载沉浮。

这段时光,他的形容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在他看来,这十三年,如三十年一般漫长。

因为每一天,他都在违心地活着,被生活驱使着向前,日子是可想而知的煎熬。

他第一次做官,任的是江州祭酒一职。

那时,他到了一位不靠谱的上司:王凝之。

王凝之痴迷于道教,整天只知道炼丹制药,对国家大事,对下属工作他是一概不闻不问。

所以陶渊明每天也是无事可做,只是闲坐,也没有谁把他放在眼里。

空虚、无聊、落寞、孤独、枯燥……陶渊明感受到了“尸位素餐”的滋味。

陶渊明本也想得过且过算了,可他却骗不了自己的内心。

在走与不走之间挣扎了一番后,他还是选择了离开。

回到家后,他又继续过起了躬耕生活。

这样的日子,虽然让他感到充实,可生计问题犹在。

不得已,陶渊明出仕做了江州主簿、辗转又去军中任了两次职,但都很快离职了。

他最后一次做官,是在公元405年。

那一年,他已过不惑之年,在朋友的劝说下,他出任彭泽县令。

然而上任没多久,就出现了一件让他无法忍耐的事情。

当时,有个督邮来彭泽视察工作。

本来是一件不大的事情,但那个督邮却态度傲慢,要求陶渊明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这种有损尊严的事,若是换了旁人,估计也就打落牙齿和血吞了。

但陶渊明却不肯折腰,当即写下一篇《归去来兮辞》,宣告自己从此与官场分道扬镳。

在生计面前,在世俗的规矩面前,没有人不会焦虑,没有人不会彷徨。

这个时候,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为了生活忍下去。

我就曾问过我的一位朋友:喜欢现在的工作吗?

他摇头,说都是为了生活。

我又问他,那你喜欢现在的生活吗?

他依旧摇头,说这就是生活。

听起来很扎心,但实际上,这只是被困在世俗之中的人,所理解的生活罢了。

真正懂生活的人,不会为了不喜欢的生活,而背离自己的初心。

陶渊明就是如此。

他用切实的人生阅历告诉我们:

煎熬地活着,不过是在蹉跎岁月,一切顺心而行,才算不辜负此生。

3

人这辈子只有一种成功,那就是以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过去几十年的做官经历,对陶渊明来说,形同牢狱。

如今,辞去了官,走在回家的路上,才让他觉得欣喜若狂。

回到田园后,他又种了几亩地,每天早上扛着锄头出去,月亮出来了才回来。

虽然日子苦了点,他却真正觉得舒心。

有时候,他会登上东边的山坡放声歌唱;

有时候,他会看看院子里的树木,端起酒杯自斟自饮;

有时候,他会在夕阳西下的时候,采摘一簇菊花,吟诗泡茶。

别人眼里的清苦日子,在他看来,就是世外桃源。

虽然这种日子,是以忍饥挨饿为代价的,是不被世人理解的。

但在陶渊明决定跟随内心,回归自然的那一刻,他就已经做好了接受一切的准备。

他在《归去来兮辞》最后一句,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那就让我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便没有什么可疑虑的了。

从此,他不再摇摆于归隐和出仕之间,真正把心安定了下来。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

在东晋那个大梦沉沉的年代,只有陶渊明一个人,用23年的时间,洗去了尘世的污渍,回归了自己的天性,找到了属于他的“桃花源”。

他用一生证明:人这一生所需的东西,其实并不多。若为了名利物欲,而违背本性去生活,人便会有数不尽的痛苦。

生活的样子,说到底就是人内心的样子。

内心繁杂,在意太多,就会像背负枷锁的囚徒,永远不得解脱。

只有安下心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我们才能不被物欲所扰,舒展着眉头过日子。

陶渊明隐居后,江州刺史檀道济曾登门探视。

他劝陶渊明:“以前的贤人遇到乱世就隐居,盛世就出来做官,现在大好盛世,你为什么不出来呢?”

陶渊明回答说:“我不是贤人,我的志向也无法和贤者相比。我只想喝点小酒,跟亲友聊聊天,读读书写写诗,过我的平淡小日子。”

这世上最好的人生,便是遵从本性,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很少有人能有这样的觉知,但一千年前的陶渊明悟到了。

倘若你也能通过《归去来兮辞》悟到这一点,便一定能过好这唯一的一生。

点个赞吧,让我们一起再读《归去来兮辞》,一起追寻自己喜欢的人生吧。

0 阅读:0

乐人看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