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学习困难,孩子畏难、逃避,父母用好这4招,孩子未来可期

敖爸聊教育 2022-06-06 23:38:06

以至

最近有一位朋友和我聊起自己孩子学习的事情,他说,他那上四年级的孩子,对学习尤其是写作业这件事表现出了极大的恐惧,以至发展到每次让他去写作业的时候,孩子总要苦苦哀求着说自己不想写作业了,写作业太难了。

这位朋友向我求助,问孩子到底为什么会对写作业这件事有如此恐惧的心理?作为父母,如何引导才能让孩子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呢?

多年的教育工作经历让我看到了很多父母都遇到我这位朋友相类似的问题,这种问题归结起来,无外乎有诸如这些表现:在学习时一遇到问题就产生畏难情绪,总想逃避现状,不敢去面对,做作业爱拖延,最后变得很不自信,成为很多父母挥之不去的烦恼。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以上那些对学习畏难的心理呢?很多父母都会在心里产生这样的疑问。我觉得我们要先从了解孩子对学习畏难的根源入手,这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把钥匙。

按照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维克教授的观点,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个体一般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模式。一类是固定型思维;还有一类是成长型思维。

其中固定型思维的孩子总会以“我就是学不会”“我就是这样子了”的思维方式去对待困难;而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则截然相反,他们更愿意挑战和付出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认知,并能主动学会独立处理问题、克服所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很显然,我们要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回到孩子畏惧学习、畏惧做作业的这个问题上,我认为这存在着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学习和作业的难度不一定很难,但因为孩子感到恐惧而不敢去面对;还有一种情况是学习和作业的难度真的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使得孩子因为无力去克服,而处于过度焦虑的状态。

当我们了解了孩子产生畏难情绪的深层次原因之后,接下来我们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是要找到如何在学习中引导孩子克服畏难情绪,帮助他们成功建立起成长思维的办法。

以下四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01 不轻易埋怨和指责孩子,而是要帮孩子建立自信心

孩子如果对学习和写作业产生畏难情绪,必然是对自己信心不足。而导致孩子信心不足的原因有可能和这几种情况有关联:

第一,孩子写作业很难;

第二,孩子害怕老师;

第三,孩子害怕父母。

我们先来说说第一种情况:孩子害怕写作业很难。

这种情况应该比较常见,如果是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借助一个小技巧来帮助孩子克服因为作业难而畏惧写作业的问题。

这个小技巧并不复杂,就是孩子在写作业之前,我们先引导孩子做好复习最近两天尤其是当天的课程。

具体来说,就是每次在做作业之前,先让孩子花上15~20分钟左右的时间去复习,复习的内容包括最近两天尤其是当天老师讲解的重点问题、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以及在上一次作业中出现的错题,再帮孩子检查一下已经学过的知识是否还有不理解的地方。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不要小看了在写作业之前这短短的十几二十分钟的复习时间,这能帮助孩子扫除写作业时有可能遇到的障碍,使得写作业不再像以往那样磕磕碰碰的,而是变得更顺畅,这无疑能增强孩子在学习上的自信。

接下来说说第二种情况:孩子害怕老师。

如果是孩子害怕老师,就需要父母先帮助孩子疏导心理,了解孩子为什么害怕老师,是因为老师太严厉还是不喜欢老师的教学风格?父母在深入了解具体情况之后,就要想办法帮助孩子跟老师建立新的纽带关系,让孩子对老师产生好感。最终帮孩子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

最后说说第三种情况:孩子害怕父母。

这种情况其实比较常见,我自己在教育实践中也经常发现这种情况。很多孩子都因为父母不当的言行变得压抑和害怕,比如,有些父母在辅导孩子学习时,动不动就对孩子说:“你看看你,这么简单都不会……”“我教了你半天,你怎么还是不会做……”“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多聪明,哪像你,这不会那不会的……”

以上这些埋怨孩子的言论,不仅不能解决孩子在学习上的问题,反而还加剧了孩子对学习的恐惧之心,

其实我们家长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此时最需要的是什么,一定不是我们家长一味地批评教育,而是想要得到家长伸出的援助之手,以及家长给予的鼓励和支持。

因此,我们作为家长,一方面要调整好自己的教育心态;另一方面要帮助孩子建立信心,尽量不要带着一种看似为孩子好,实则很负面的心态去批评教育孩子。孩子更需要我们家长对他们的真诚鼓励和暖心的话语。

02 在答疑解惑过程中,不断追问孩子为什么,联结新旧知识体系

在帮孩子答疑解惑的过程中,我们家长要尽量避免那种把答案告诉直接孩子的做法,这对孩子的学习没有任何的帮助。

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要引导孩子学会独立思考,让他自己去寻找答案显然要比直接告诉答案要高明得多,但这种做法对家长来说有一定的要求,也就是说,家长要想引导孩子学会独立思考,需要掌握一定的引导技巧。

这里分享一种相对比较简单、家长也易于掌握的方法,就是家长每次在辅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不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而是通过不断地追问孩子为什么,一步步地激发孩子原本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而产生新的知识体系。

03 辅导孩子学习时要遵循“15%的原则”

学习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在学习中遇到的全是超出我们认知范围的陌生知识,那么我们必然会因为不消化而产生畏难的情绪;反之,如果在学习中我们遇到的全是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那么我们就会觉得太没劲了。

而“15%的原则”被公认为是最适合每个孩子学习的方式之一。

在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15%原则,所谓15%原则,就是学习内容中有85%的知识是已知的,剩下15%的知识是暂时未知的。这种比例的知识体系最能促进孩子的学习,每次进步一点点,只要不断坚持下去,最后就能取得很大的收获。

因此,我们在辅导孩子学习时要遵循“15%的原则”,孩子只要付出一点努力就能掌握未知的15%的知识,伴随而来的就是一番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能进一步成为孩子的学习内驱力,形成良性循环。孩子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就在这循环当中逐渐得以提高。

总的来说,要想培养孩子的成长思维,需要家长在日常教育中掌握好学习难度的合理分配,不能拔苗助长。如果超出孩子能力范围太多,不但会打击孩子的学习兴趣,还会让孩子丧失了学习信心。

04 要有未雨绸缪的教育意识,认真做好启蒙教育

有时候,孩子尽管很努力了,但他们仍然听不懂,学不会,这往往是因为孩子的知识储备量不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专注力理解力跟不上等原因所导致。

当孩子出现诸如知识储备量不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等问题,其根源又在于孩子的早期启蒙教育没有认真做到位,不是忽视就是敷衍。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孩子在启蒙阶段的学习,叫做培优,培优能让孩子越学越好,越学越自信;孩子因为学习成绩跟不上而不得不学,那叫补差,补差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等,而且孩子学起来也很吃力,很难学好,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要有未雨绸缪的意识,认真做好孩子七岁前的启蒙教育。当然,启蒙教育并非是让学龄前孩子提前学习小学课程,而是在启蒙教育阶段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习惯,这对促进孩子将来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相反,如果孩子在学龄前的启蒙教育没有做到位,等到孩子上学读书的时候,在专注力、思维力和理解力上就会跟不上老师的进度,在学习上肯定会产生畏难情绪,从而选择逃避学习的结果。

结语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当孩子面对学习困难,产生畏难、逃避的心理和情绪反应时,从短期来看,我们家长可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引导孩子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从长远来看,我们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认真做好启蒙教育。相信孩子未来可期!

0 阅读:116

敖爸聊教育

简介:专注0-15岁亲子教育,有效解决父母教育困惑和养育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