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和重庆的中欧班列,为什么要合并为“成渝号”?为了占榜一?

物流启示通 2025-01-06 22:32:51

物流启示录在上篇文章中,根据公开数据整理了一份“2024年主要城市中欧班列开行数量情况”。如下图:

备注:以上数据按自然列排名(非折算列),最终数据和排名以官方最终公布数据为准。

关于图中成渝、西安的班列开行数据,有网友评论称:“成渝真会玩儿,单个不行就加起来。”

这当然是一种笑谈。

不过,成都和重庆这两座城市开行中欧班列,为何要并称“成渝号”?这个问题倒可以聊聊。

我们知道,全国第一列中欧班列,是重庆发起的。

2011年3月19日,首趟中欧班列(重庆-杜伊斯堡)从重庆发出,驶往1.12万公里之外的德国杜伊斯堡。

“渝新欧”国际班列(图源网络,侵删)

-物流启示录注:当时称为“渝新欧”,此后,蓉欧快铁、郑新欧、汉新欧、义新欧等班列开始蓬勃发展,2016年6月统一为“中欧班列”品牌。

2011年,“渝新欧”开行了17趟班列。

2012年,“渝新欧”开行了41趟班列。

2013年4月26日,成都开出了首列“蓉欧快铁”,当年完成31列。同年的11月28日,西安也开出了首列“长安号”。

从2011年到2015年,重庆一直领衔中欧班列榜一地位。

到了2016年,成都超过重庆,中欧班列(成都)开行520列,成为全国第一(全国占比31%)。同期,中欧班列(重庆)开行420列、中欧班列(西安)开行151列。

从2016年到2018年,成都取代重庆,领衔中欧班列榜一地位。

2018年的时候,中欧班列(成都)开行1587列(全国占比25%);中欧班列(重庆)开行1442列(全国占比23%);中欧班列(西安)开行1235列(全国占比19%)。

时间来到疫情前的2019年,这是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谁是榜一位置最为“迷局”的一年。

成都宣称中欧班列年度开行量和累计开行量皆是全国第一,其中年度开行量是1551列(统计公报1551列,官方报道1576列)。

重庆宣称中欧班列年度开行量全国第一,年度开行量超1500列。但是,重庆强调的是,这1500余列是重箱折算列,不是自然列,且重庆在货值指标(超500亿元)也是全国第一。

-关于重箱折算列,是2019年4月中欧班列运输协调委员会在《中欧班列质量指标评价体系》中提出的。在此之前,各地开行中欧班列都是按“自然列”统计的,由此导致竞争城市在班列开行数量上有“注水”的情况。

西安宣称中欧班列年度开行量全国第一,年度开行量2133列,且综合指标评价全国第一。但是,西安这个数据被指包括亚洲方向的列数,并不全是中欧方向的列数。

所以,2019年的中欧班列榜一位置,到底是成都,还是重庆,抑或是西安,成为当年西部三角之间的“迷局”。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成都和重庆这对“欢喜冤家”。

重庆抢先开通中欧班列的一个重要驱动力,是为本地的电子信息和汽车产业寻找通道路径。而与重庆同处西南的成都,同样拥有电子信息和汽车产业基础。重庆在欧洲选择了德国杜伊斯堡,在欧洲内陆处集散;成都则在欧洲选择了波兰罗兹,在欧洲入口处分拨。

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的中心城区之间的道路里程不到300公里,因其位置相近、腹地相同、适铁产业结构类似、欧洲目的地相近、中欧班列线路趋重叠,加之早期货源紧张,所以两地在中欧班列并向出轨的那一天起,成渝两城就免去热身赛,直接拉开了一场拼数量、拼价格、拼补贴、抢货源“三拼一抢”的激烈竞争。

经历了2019年的“迷局”,转过年,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正式提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一个极具国家战略意义的顶层设计,可以看作是继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之后的中国第四增长极。国家在战略层面让成都和重庆唱好“双城记”,这给了成渝两地更高的头部视角和更广的思维格局。

2020年3月27日,成都和重庆同时开行了中欧班列历史上的第10000班,两地中欧班列同时挂上了“中欧班列(成渝)”的标志。

2020年3月27日“中欧班列(成渝)”开行突破10000列(图源网络,侵删)

2020年10月,国家出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纲要》明确提出:

-统筹完善亚欧通道。加强协调联动,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打造西向开放前沿高地,紧密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统筹优化中欧班列(成渝)去回程线路和运力,推动集结点、代理、运输、仓储、信息等资源共建共享,强化多式联运衔接,探索国际贸易新规则,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同年12月8日,国铁集团同意支持成渝使用统一名称“中欧班列(成渝)”。

2021年1月1日,重庆与成都同时开出两趟中欧班列。重庆的班列驶向德国杜伊斯堡,成都的班列将行至波兰罗兹,分别照应各自开行的首个中欧班列,一起向过去挥手,并一起向未来携手。

2021年1月1日“中欧班列(成渝)”成都发车(图源网络,侵删)

2021年1月1日“中欧班列(成渝)”重庆发车(图源网络,侵删)

自此,成渝两地的中欧班列正式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中欧班列成渝号。

由上可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直接促成中欧班列(成都)和中欧班列(重庆)合榫为中欧班列(成渝)。

从2011年到2021年,十年间,渝新欧/蓉欧快铁经过中欧班列(成都)/中欧班列(重庆)最终归于中欧班列(成渝),名称上的改变,意味着中欧班列告别了初创时代,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时代。

其实,成都与重庆统一中欧班列品牌,合并班列开行数据,并非是为了数据好看,也不是强行给自己标榜第一的地位,而是通过强强联手,优势资源共享互补,加强协作,实现一体化共赢发展,形成1+1>2的整体效应。更进一步,是为了推动双城经济圈形成产业链供应链承载力、要素吸附力协调均衡的双核格局,促进双城经济圈与中亚、俄罗斯、欧洲等市场更好的经贸往来。

目前,中欧班列(成渝)的一些做法和探索,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比如:

1.在通道线路上,对既有重复线路进行调整,对盲区腹地进行线路拓展覆盖,对重点区域打造精品线路,优化布局成渝两地中欧班列运行图;

2.在运力计划上,对两地中欧班列车次进行整合,统筹配置每月开行计划指标,灵活匹配班列开行需求;

3.在舱位接单上,实现舱位共享,统一对外订舱平台,优化两地接单工作流,共享信息和数据;

4.在班列价格上,两地共建中欧班列价格协调机制,根据淡旺季动态定价,根据货物品类分类定价,根据货物批量梯度定价;

5.在班列结构上,根据不同需求发展公共班列、定制班列、特货班列等,共同拓展腹地货源,优化货源结构,均衡去回程班列;

6.在境外节点网络上,共享海外仓和运控中心,错位布局境外节点设施,两地共同拓展亚欧大陆腹地市场辐射范围;

7.在境外议价能力上,两地协同对境外仓储、运输和配送供应商比选谈判,提高海外谈判议价能力;

8.在口岸通关上,两地协同提升7*24小时通关效率,完善口岸作业收费和服务标准化,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9.在集结联运上,两地共同提升集结转运能力,开展国内与国际联程运输模式,以及东盟经成渝至欧洲的国际中转模式;

10.在体制机制上,两地协同推进班列治理体系,深化制度层面的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市场化水平;

11.在规则、标准和模式上,两地协同探索陆上贸易规则,建立班列标准规范,实行模式共建,推进集并运输、一单制、关铁通、铁路提单等创新举措;

12.在班列运营品质上,两地共同保障班列的常态化开行,提高时效,降低综合成本,提升在途跟踪和全程服务能力;

13.在通道经济上,两地协同推进运贸一体以及通道与物流、贸易、产业的融合发展,扩大成渝地区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优势;

14.在向上争取上,两地共同向国铁、国家部委争取重大支撑项目及相关资质、政策支持条件;

15.在广域合作上,为成渝两地在深化西部陆海新通道方面奠定基础,以实现中欧班列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协同相向发展。

以上,可视为成都和重庆统一中欧班列品牌与合并数据之下的要义所在,从原来的“三拼一抢”向高质量协同发展进行转变。自2021年首发以来,目前中欧班列(成渝)已基本实现了价格、规模、政策上的协同共进,通道运营线路超50条、覆盖欧亚近120个城市节点,年度开行量占全国开行总量的1/3。

中欧班列通道线路图(图源网络,侵删)

不过话说回来,从另一个角度,西安这匹黑马在2018-2020年强势崛起,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转移了成渝两地的“内斗”,第三个强势玩家的加入,让这场中欧班列的“较量”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物流启示录注:长安号在2017年开行才194列,全国排名第17位;2018年猛增至1235列,全国排名第3位;然后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分别达到2133列、3720列、3841列、4639列、5351列、4900+列【按自然列】。

从全国范围看,在后班列时代,除了西部地区的成渝、西安,还有中部地区郑州、武汉、长沙,华北地区的石家庄、天津,华东地区的金华、义乌、济南、青岛、连云港、合肥,以及华南地区的广深,中欧班列的第二场才刚刚开始。

0 阅读:0
物流启示通

物流启示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