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各方公认的“低空经济元年”,政策密集出台、资源海量投入、技术不断迭代,呈现百舸争流的喜人局面,2025年这个狂飙突进的万亿级市场发展到了哪一步?
低空司与“国家队”
2024年12月27日成立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低空经济发展司(简称:低空司)恰逢其时, 最直观的影响便是,原本低空经济领域于国家层面的协调推进机制亟待完善,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整体协同发展。低空司的成立可有效解决发展路上的阶段性问题,由低空司统一统筹协调,低空经济“全国一盘棋”将实现真正的战略协同。
与低空司同为利好的,是央企、国企等“国家队”的纷纷下场。仅仅半个月的时间里,注册资金9亿的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注册资金20亿元的湖南省低空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先后成立,与之类似的还有实力不俗的浙江通用直升机有限公司、日照低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东莞市低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等地方国资背景浓厚的低空经济企业,省市直辖的低空经济企业涌现将成为年度常态。这股风潮也刮到了多个产业领域,本身就是所在行业重要一极的中国邮政集团也宣布成立无人机公司。
“国家队”扎堆入局低空赛道,带来的示范效应显著: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科研机构等看来,低空经济的大政方针和资源资金投入拉满,紧跟步伐即可————从规划发展到规模拓展已是大势所趋,更多主体的加入,更多优秀人才和雄厚资本,更加丰富的低空产品及服务,均有利于低空经济装备技术体系和产业生态的形成。
事实上,央企、国企对低空经济的布局加速了该领域的发展步伐,“国家队”的出手集中在制造、基础设施及配套等核心领域。中航工业通飞的核心业务为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私人飞机等通航产品研制,中国航油以及各地的机场集团布局低空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事半功倍,三大运营商与各地合作布局低空智联网也是直指未来愿景。央地合作及其他协同合作方式很是符合“集中力量干大事”的特质,也在某种程度上为各地的城投公司找到了一条优质赛道。
城市竞逐,格局未改
政策推动,法规筑基,标准引领,要素释放,装备先行,健全体系,适航突破——低空经济的整体发展路线图不断完善。自2024年以来,绝大多数省(市)均将低空经济定位为新增长极或重要增长极,并明确了产业规模增长目标。
数据显示,低空经济相关招投标项目火热的态势已经延展至今年,超500万元规模的低空相关的工程项目、平台/软件/硬件配套类项目数量不断刷新,合计规模屡创新高。而从项目的地域分布来看,招投标主要围绕东部发达地区,包括深圳、苏州等中央空管委公布的即将开展eVTOL试点城市。目前已有至少有30多家企业进入eVTOL整机研发领域,有15家企业已经完成1:1样机下线并投入测试——低空经济不只是无人机的天空,“打飞的”进展同样迅速。
因为在技术端、产业端、应用场景和产品端上都具有极大的创新动能和市场潜力,低空经济自然成为各个城市的竞争新赛道。与国外先进城市相比,我国不少城市的低空经济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明确差异化发展的路径,避免与其他地区同质化竞争。
业已形成的低空经济城市竞逐格局,在2025年暂无更多变动的可能,对资源禀赋和科研底蕴、资金实力有较高要求的低空经济,依然是少数重点城市呈领跑态势。低空经济的全面崛起,需要完善的政策支持、健全的产业链生态支持,这正是综合型城市、制造强市的优势所在,这些城市更易形成覆盖研发、制造、运管全流程的低空经济产业链条,也更有信心和魄力积极推动空域管理及法律法规的探索实践。
从低空经济企业的数量来看,深圳和广州同以超过4000家稳居前列,北京为3000家,成都以2000家位居第四,还超过了上海。低空经济的前五城市特色鲜明,深圳和广州的低空制造业更强,北京和上海拥有更好更完善的低空运营生态,既想要无人机又想要eVTOL的成都在空域管理方面有独到之处。关于“低空经济第一城”的争夺,各大城市都正处于产业链布局卡位的关键时机,可能还将持续数年的激烈竞争方可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