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后,为促魏吴两分天下周瑜提出取益州,为何鲁肃坚决反对

淡然一笑件 2024-12-11 11:24:59

前言

三国历史上最令人费解的战略抉择,莫过于鲁肃在赤壁之战后的这一判断。

当时东吴战神周瑜提出吞并刘备、占据益州的锦绣蓝图,看似完美无缺。

但鲁肃却力排众议,坚决反对。

这个决定不仅改写了三分天下的格局,更让东吴错失了统一半壁江山的千载良机。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鲁肃做出这个看似不合常理的决定?

第一章:周瑜的如意算盘:一石三鸟的吞并计划

赤壁大战刚结束,周瑜就在军帐中密谋一个宏大计划。这位东吴战神眼里闪烁着野心的光芒,他对孙权说:"主公,刘备这厮不过是个无根之萍,养不得啊!"

这番话道出了周瑜的真实想法。在他眼中,刘备就像个四处漂泊的浪子,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从未有过自己的地盘。如今不过是抱住了东吴这条大腿,有什么资格谈条件?

周瑜的计划可谓精妙。他建议在建业为刘备修建豪华宫室,以歌姬美女相伴,用锦衣玉食相待。这话听着像是优待,实则是软禁。就像把一头猛虎关进金丝笼,再豪华的笼子也是牢笼。

不过这只是计划的第一步。周瑜打算趁机分化关羽、张飞等刘备部下。在他看来,关张二人不过是刘备的家奴,主子都被拿下了,这些马仔还不是任人拿捏?

最高明的是第三步。周瑜打算控制住刘备后,立即出兵益州。他给孙权描绘了一幅锦绣蓝图:东吴军队挥师西进,占据益州这块富庶之地,既能获得丰富的物资,又能与马超、张鲁等势力结盟。这样一来,东吴就能与曹操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光是听这计划,就让人觉得周瑜真不愧是东吴的军师都督。他这一石三鸟的计策,完全可以载入谋略史册:控制刘备,收编其部下,占据益州。若真能实现,东吴何愁不能与曹操划江而治?

更妙的是,周瑜还给这个计划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对孙权说:"主公,刘备现在就像是养在家中的老虎。今日不除,他日必成大患!"这话说得孙权心里一惊。

周瑜还故意把档次拉得很低:"不过是请刘皇叔来建业做个贵客,享受荣华富贵罢了。"他把软禁说得像是请客,把控制说成是优待,这份话术水平也是一流。

209年春,机会来了。刘备亲自到建业求见孙权,商议借荆州之事。周瑜的眼睛都亮了:这不就是天赐良机吗?

可周瑜万万没想到,他这看似完美的计划,却被鲁肃一席话给搅黄了。

这不禁让人想起一句老话:距离产生美,但有时也会让人产生误判。周瑜站在军事统帅的位置,看到的是战略地图上的棋子。可他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关羽、张飞这些"棋子"是活生生的猛将,岂是随意可以摆布的?

更重要的是,周瑜低估了一样东西,那就是患难之交的情谊。刘备和他的部下们一起经历过多少生死关头?在长坂坡、在当阳桥,在无数次绝境中并肩作战。这种生死之交,岂是几个美人就能瓦解的?

看看后来的历史就知道了。关羽宁可战死荆州,也绝不投降东吴。张飞得知兄长战死,也是暴怒至死。这种忠诚,是任何阴谋诡计都无法击破的。

其实仔细想想,周瑜这个计划,就像是在赤壁战场上的火攻一样,看着来势汹汹,却未必能收到预期效果。

第二章:看似完美的计划为何会失败?

在东吴的军事会议上,周瑜信心满满地摊开地图。他指着长江流域侃侃而谈,却不知自己的计划已经有了致命的漏洞。

说到底,周瑜这个计划最大的问题在于太理想化。就像煮豆燃豆萁的故事,他以为把刘备这颗"豆子"放进锅里,就能轻松煮熟。但现实往往比理想要复杂得多。

先说刘备的实力。周瑜以为刘备只是个孤家寡人,可刘备在荆州已经站稳了脚跟。光是荆南四郡,刘备就收编了四万多兵马。再加上原有的万余精锐,兵力已经接近六万。这可不是什么小虾米了。

关羽在江陵、张飞在秭归、诸葛亮坐镇南郡,刘备自己则住在孱陵。这四个据点就像是钉在荆州的四根钉子,想拔掉可不容易。周瑜打算软禁刘备,可这些据点怎么办?总不能指望关张二人乖乖投降吧?

更要命的是,东吴这边也不太平。曹操在合肥屯兵十万,虎视眈眈地盯着东吴。孙权手中能调动的兵力也就七八万,还得分出大部分防备曹操。周瑜真要对付刘备,东吴能拿出多少兵力?

这就像是一个人想同时打两场官司,结果可能两边都打不赢。周瑜的计划在纸面上完美无缺,但真要实施起来,问题重重。

再说人心这个问题。周瑜以为用美人计就能困住刘备,这未免太小看刘备了。刘备能从一个织席贩履的小商贩做到一方诸侯,靠的可不是贪图享乐。

史书上记载,刘备在许都时,曹操就用过这招。不仅给刘备修了豪华的府邸,还派宫女美姬伺候。结果呢?刘备照样跑了,连夜策马奔逃。这种计谋对刘备根本不管用。

最关键的是关羽、张飞的忠诚度。这两位可不是普通的部下,他们跟刘备的关系是桃园结义的兄弟。在长坂坡之战时,张飞单枪匹马震退曹军,就为了给刘备争取逃命的时间。关羽更是为了找刘备,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

这样的兄弟情谊,岂是软禁就能瓦解的?就算刘备真被扣在建业,关张二人说不定会率军杀到建业城下,来个黄口卫城门外单刀赴会。

东吴的一些老臣也看出了这个问题。程普就曾经说过:"今主公方与曹公相拒,而与备离,失民望矣。"意思是说,现在正是对抗曹操的关键时期,如果背信弃义对付刘备,必然会失去民心。

再说益州那边。周瑜觉得只要控制住刘备,益州就唾手可得。可益州军民会答应吗?当时的益州牧刘璋虽然不是什么英主,但在益州经营多年,根基深厚。就算东吴打下益州,能守得住吗?

这就像是贪心的孩子想一口吃掉一个大西瓜,结果可能会被噎住。周瑜的计划看似完美,实则漏洞百出。最后连孙权都没采纳这个计划,可见其中问题之大。

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后来刘备不但没被软禁,反而通过联姻和东吴结成了同盟。这说明有时候,与其勉强吞并,不如结为盟友来得实在。

第三章:鲁肃的政治智慧:结盟胜于吞并

当周瑜信誓旦旦地说出他的计划时,鲁肃却一语道破天机:"此计看似极妙,实则大凶。"

鲁肃眼光独到,他看到了周瑜看不到的东西。在他眼里,刘备不是一个可以随意拿捏的弱者,而是一个潜力巨大的盟友。这就像是古代围棋中的"弃子取势",有时候让出一个小角,反而能赢得全局。

具体来说,鲁肃的高明之处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层面是对形势的判断。鲁肃深知东吴此时最大的威胁不是刘备,而是曹操。曹操在合肥屯兵,虎视眈眈地盯着江东。这种情况下,东吴需要的是盟友而不是敌人。

有个细节很耐人寻味。当时曹操派人送信给孙权说:"今承制命,以讨不臣,兵数十万,方渡淮水。"曹操这是明摆着要来灭东吴。面对这种威胁,东吴哪还有精力去对付刘备?

第二个层面是对人性的把握。鲁肃看出刘备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他对孙权说:"刘备仁德之人也,不可欺也。"这话看似简单,实则说到了点子上。

果然,后来的事实证明,刘备确实讲信义。在孙权借荆州给他后,刘备不但帮东吴挡住了曹操的进攻,还在濡须口之战时派兵支援。这种互帮互助的关系,远比单纯的控制要牢固得多。

第三个层面更是体现了鲁肃的远见。他提出了"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的战略,意思是要牢牢控制长江流域。但他明白,单靠东吴的力量是办不到的,必须要有盟友。

这就像是在长江上架桥,光有东吴这一头的桥墩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另一头的支撑。刘备就是最好的合作伙伴。

鲁肃还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联姻。他建议孙权把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这一招真可谓是高明。既然要结盟,那就要结得牢固。什么关系最牢固?当然是亲戚关系。

这门亲事成了后来,刘备就从单纯的军事盟友变成了孙权的妹夫。这层关系让两家的联盟更加稳固。就像古人说的:"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有了这层关系,双方都会多几分顾忌。

有意思的是,后来孙权想要收回荆州时,派人去见刘备,刘备就拿这门亲事说事:"我是妹夫,荆州暂时借我用用怎么了?"这话听着虽然不太讲理,但确实很管用。

鲁肃的这番谋划,可以说是把"远交近攻"的策略用到了极致。他让东吴在面对曹操时有了可靠的盟友,在发展时有了稳定的后方,这比周瑜的强硬手段高明多了。

后来的历史证明,鲁肃的这个决策堪称神来之笔。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孙刘联盟,东吴才能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安然无恙。就连诸葛亮都说鲁肃是个"社稷之臣",这评价可不是白给的。

这让人想起一句老话:有时候最大的智慧不是算计,而是包容;不是控制,而是合作。鲁肃的选择,不正是这个道理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复杂局势时,有时候退一步不是示弱,而是为了让联盟更稳固;让出一些利益不是损失,而是为了赢得更大的空间。这才是真正的政治智慧。

第四章:历史证明了谁是对的?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总能折射出人性的得失。赤壁之战后这场博弈,最终的结果令人深思。

让我们先看看周瑜计划失败后的历史走向。213年,刘备入川,仅用了短短一年就占据了益州。这位在周瑜眼中的"无根浮萍",摇身一变成了坐拥益州的一方诸侯。

有个细节特别耐人寻味。当刘备准备入川时,周瑜已经去世。孙权派孙瑜率水军住夏口,想要截断刘备的退路。刘备说了一句让人记住的话:"汝欲取蜀,吾当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

这句话道出了刘备的决心,也暴露了周瑜计划的短视。如果当初真的强行扣留刘备,恐怕东吴就要面对一个誓死抵抗的敌人,而不是一个可以合作的盟友。

再看看曹操这边。214年到220年间,曹操三次南下,都被孙刘联军挡了回去。特别是在濡须口之战中,孙权只有七万人马,却能抵挡曹操号称四十万的大军。这背后,刘备在荆州的牵制作用功不可没。

史书上记载,当时曹操每次南下,刘备都会派兵支援东吴。这种默契的配合,让曹操即便兵强马壮,也始终无法突破长江防线。这不正印证了鲁肃"共拒曹公"的战略眼光吗?

有个有趣的现象:孙权在位五十余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最久的君主。这不是偶然的。正是因为有了稳固的孙刘联盟,东吴才能在夹缝中生存这么久。要知道,东吴地域不如魏国辽阔,人口不如蜀汉精锐,能维持这么久,靠的就是这种平衡之术。

让我们做个假设:如果当初采纳了周瑜的计划会怎样?

首先,强行扣留刘备必然会激怒关羽张飞。这两位猛将的实力有多强?光是关羽就能在樊城之战中一举击破曹操七路大军。这样的悍将要是变成敌人,东吴腹背受敌,情况会很危险。

其次,即便东吴真能控制住刘备集团,要派兵入川也是个大问题。益州地形复杂,由西向东的长江天险对东吴来说反而成了阻碍。后来刘备入川尚且费了不少周折,东吴想要远征益州,难度可想而知。

最关键的是,一旦东吴分兵入川,必然会给曹操可乘之机。这就像是下围棋时贪图对方的角落,反而露出了自己的要害。到时候东吴腹背受敌,恐怕连江东都保不住。

反观鲁肃的选择,虽然看似保守,实则高明。他让东吴既得到了一个可靠的盟友,又保住了荆州这个缓冲地带,还为东吴的生存赢得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这让人想起当代管理学中的"共赢思维":与其把对手变成敌人,不如把对手变成伙伴。鲁肃的选择,不正是这个道理的最好诠释吗?

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周瑜的计划虽然气势磅礴,但过于理想化;鲁肃的建议虽然看似退让,却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这不禁让人想起一句老话:真正的智慧,往往在于懂得什么时候该退,什么时候该让。

在这场历史的博弈中,鲁肃以其独特的远见,不仅为东吴赢得了生存空间,更为后人留下了一堂生动的智慧课。这或许就是历史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

结语

纵观三国历史,鲁肃这个决策堪称神来之笔。它不仅避免了东吴陷入危险的境地,更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在当今社会,面对竞争与合作的选择时,是否也该借鉴鲁肃的智慧,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

参考文献:

1. 《三国志》,作者:陈寿

2.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

3. 《三国史研究》,作者:吕思勉

4. 《孙吴政治史》,作者:田余庆

0 阅读:0

淡然一笑件

简介:淡然一笑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