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出众、看问题通透的孟达为何叛蜀降魏,成为反复无常的小人?

淡然一笑件 2024-12-12 11:02:04

前言

三国时期,一个能力超群的将领,在短短7年间让部下从1万人暴增到3万人,却最终惨遭斩首。他就是孟达。

他能未卜先知地预言刘封的悲惨结局,能在上庸打造自己的"独立王国",能同时获得吴蜀两国的援军。如此聪明的人,为什么会在短短20天内被司马懿斩杀?

这背后,藏着一个野心家的终极梦想。

从富二代到投机者:孟达的早年生涯

在东汉末年,有个富家子弟用千金巴结宦官,就这样买到了一个凉州刺史的位置。这位富豪不是别人,正是孟达的父亲孟佗。

在当时,宦官张让一手遮天。孟佗看准时机,散尽千金讨好张让,终于如愿以偿坐上了凉州刺史的位置。这一手投机式的仕途经营,给年幼的孟达上了最生动的一课。

就这样,孟达含着金汤匙出生,耳濡目染着他爹的处世哲学。说白了就是两个字:投机。这种深入骨髓的处世态度,也为他日后的人生轨迹埋下了伏笔。

机缘巧合下,孟达在咸阳结识了一位老乡法正。这位老乡后来成了刘备的心腹谋臣,被封为尚书令、护军将军。要说这法正,可是个有意思的主。他为了追求理想,不惜抛弃曹操阵营,千里迢迢跑到蜀地投靠刘璋。

孟达一看,这买卖不错。于是他跟着法正一起到蜀地刘璋那求职。益州当时可不太平,分裂成两大势力:东州派和益州派。东州派是跟着刘焉入川的那批人,益州派则是本地豪强。

这两派争斗不断,搞得社会动荡不安。刘璋这个益州牧就像个没牙的老虎,看着地盘被人啃食却毫无办法。孟达和法正这些外来人,正好钻了这个空子。

211年,刘备要入蜀。刘璋派出的迎接使者,就是孟达和法正。这两位老乡,摇身一变成了引路人。他们对刘璋的软弱无能看得透彻,知道跟着刘备才有出路。

但孟达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刘备入蜀后,对东州派采取了分化政策。法正这个同乡因为能力出众,得到重用。而孟达却被晾在一边,派去江陵"留守"。

说是留守,其实就是冷板凳。刘备的用意很明显:你孟达手里有兵权,还是东州派的人,还是法正的老乡,让你们聚在一起怕是要闹出事来。

这一招分而治之,可是把孟达给难受坏了。他在荆州一呆就是好几年,看着法正春风得意,心里不知道有多憋屈。

有趣的是,孟达在被晾着的这几年,倒也没闲着。他一边笼络部下,一边观察局势。等到刘备决定打上庸时,他总算等到了机会。

这个富二代,终于要大展拳脚了。只不过,他的野心可比他爹大多了。他爹只是买个凉州刺史,他却想在上庸打造自己的独立王国。

孟达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人生的转折点往往就藏在看似平淡的日常中。当年在咸阳遇到法正时,谁能想到这会成为改变他一生的契机?而在荆州坐冷板凳的日子,又给了他充足的时间去谋划自己的未来。

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但孟达不甘心做个醉生梦死的富二代,他要在这乱世中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只可惜,他最终沦为了一个投机者,重复着他父亲的老路,却又把赌注加得更大。

坐冷板凳的心机:为何刘备要防着孟达

徐州的教训,在刘备心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那一年,刘备费尽心机拿下徐州。可他对本地势力太过宽容,结果这些人联合吕布,三下五除二就把他赶了出去。这一仗,差点要了刘备的老命。

所以当刘备入主益州时,对地方势力的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他开始仔细甄别身边的人,像个老中医号脉一样,对每个人的来路、背景都要摸得一清二楚。

孟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号"出问题的。

你看看,这孟达有自己的部曲军队,是东州派的重要人物,又跟法正交情匪浅。这种人要是得势,指不定哪天就来个"翻桃花"。

有人说刘备多虑了。真的多虑吗?来看看孟达的老朋友彭羕的例子。

这个彭羕原本在益州当个小官,因为得罪人被贬为奴隶。后来托庞统引荐,投靠了刘备。刘备一开始很器重他,让他当了治中从事。

结果呢?彭羕当上官儿后,尾巴翘上了天。见人不拱手,走路不看地。诸葛亮看不下去了,对刘备说:"此人心比天高,难保安稳。"

刘备把他贬到江阳当太守。彭羕不服气,见到马超就挑拨离间:"老革荒悖,可复道邪!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

这话说的,摆明了要拉马超造反。马超吓得赶紧告发,彭羕这才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所以刘备对孟达的提防不无道理。他把孟达晾在一边,就是要看看这人到底是什么路数。

这一招"晾"字诀用得妙。你看,让孟达在江陵留守,表面上是重用,实际上是让关羽盯着他。想立功?没机会。想拉帮结派?没门路。

刘备这招"交给关羽监管",可真是把孟达架在火上烤。关羽是什么人?那可是"温酒斩华雄"的猛将,"过五关斩六将"的虎神。在这种人手底下,孟达就是再有本事,也只能乖乖做个听话的太守。

但孟达也不是吃素的。他在江陵的这几年,可没闲着。每天该吃吃,该喝喝,看起来老实得很。可暗地里,他一直在笼络自己的部下。

就像个深闺怨妇,孟达在等一个机会。这不,机会来了。

刘备决定进攻上庸三郡,需要一个熟悉当地情况的将领。孟达这几年表现不错,刘备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

刘备以为孟达会感恩戴德,好好立功。殊不知,这几年的冷板凳,早就让孟达心生怨气。他在想:既然你们不信任我,那我干脆就干一票大的。

上庸三郡地势险要,靠近子午谷,还连着汉水水道。这地方要是能占住,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军事要塞。孟达打的,就是这个主意。

你说刘备防着孟达是对是错?从结果来看,刘备的担心一点都不多余。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这种防备,反而把孟达推向了对立面。

就像现在的企业管理,对员工的不信任往往会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你越防着他,他越想着跳槽。最后,防着防着,就真把人防到对手那边去了。

房陵太守蒯祺的死,像一块石头扔进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惊天波澜。

这位太守的死看似意外,实则蹊跷。战事并不激烈,蒯祺又是诸葛亮的大姐夫,按理说应该是重点保护对象。可他偏偏死在了孟达部下的刀下。

在三国时期,将领们都有特制的华丽伞盖作为标志。关羽就是靠认出颜良的伞盖,才在万军之中取其首级。蒯祺作为一郡太守,他的标志性装束不可能不被认出。

这就像现代CEO开着标志性豪车,带着保镖出行,谁会认不出来?

孟达在荆州待了这么多年,对上庸的情况了如指掌。他不可能不知道蒯祺的身份。那么,这个"误杀"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玄机?

答案很简单:孟达要的就是一个混乱的局面。

你想啊,上庸三郡位置多好。北面是子午谷,直通关中。南面是汉水,连着襄樊。这地方要是能占住,简直就是一个军事要塞加商业枢纽。

但要在这地方站稳脚跟,光靠外来的军队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本地势力支持。蒯祺一死,他的部下自然就成了无主之师。这些人还不是任孟达揉圆搓扁?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孟达降魏时带着四千家部曲,大概一万多人。到他死的时候,他手下已经有七千多家,差不多三万人。短短七年时间,人马翻了个倍。

这增长速度,放在现在就像个独角兽企业,简直令人咋舌。

刘备一看这情况不对劲。这孟达是想干啥?要是让他继续发展下去,上庸三郡就变成他的私人领地了。

得赶紧想办法制衡一下。

刘备火速派刘封前往上庸,剥夺了孟达的指挥权。这就像总公司派了个空降领导,要收编独立发展的子公司。

刘封到了上庸后,马上就拉拢了当地的申氏兄弟。申耽、申仪这两兄弟势力不小,正好可以跟孟达分庭抗礼。

这下,上庸三郡就形成了一个微妙的三角关系:刘封代表中央,孟达和申氏兄弟分别占据两个山头。

但问题是,刘封这个空降兵实力有限。他要是派太多兵力,后方就空虚了。派太少兵力,又压不住场子。

这种情况下,孟达和申氏兄弟的实力对比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申氏兄弟更强,孟达就不敢轻举妄动。如果孟达更强,他随时可能跟刘封翻脸。

事实证明,孟达的实力确实更强。后来他降魏时,申氏兄弟都没跟着他走,说明这两家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

刘备想打破这个局面,又出了一招:论功行赏时,专门把孟达晾在一边。

上庸太守申耽被封为征北将军,他弟弟申仪被封为建信将军。唯独孟达,什么赏赐都没有。

这一招杀伤力不小。在官场上,升官才是硬道理。你说发财吧,孟达已经发了。你说实力吧,他也有了。但就是缺个名分。

这就像现在的企业,你干得再好,工资再高,没有职位晋升,心里也不是滋味。

孟达这口气咽不下去。等到关羽在襄樊求援时,他干脆装聋作哑,一点援兵都不派。

你不给我面子,我凭什么给你面子?

既生封,何生达:一场预谋的背叛

襄樊之战,关羽四处求援。这是个立功的好机会,可孟达和刘封却都推三阻四,说什么"山郡初附,未可动摇"。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实则暗藏玄机。

孟达心里门儿清:派兵少了,是救援不力的罪名;派兵多了,上庸就空虚了。横竖都是死,还不如装聋作哑。

刘封更是进退两难。他想派兵,可不得不防着孟达。万一他派兵走了,孟达把上庸献给曹魏,那罪名可就大了。

这就像现代企业里的两个部门经理,上头要求互相配合完成任务。但两人互不信任,都怕对方趁机做局,结果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最后关羽兵败身死,刘备震怒。这下可好,孟达和刘封都成了替罪羊。

刘封心里憋着一肚子火:要不是孟达不出兵,自己也不至于这么被动。但他又不敢直接跟孟达动手,只能在面子上为难人家。

趁着孟达外出,刘封抢了他的仪仗队伍。这就像抢了人家的专车车位,还把人家的名牌摘了。

换做平常人,这口气肯定咽不下去。但孟达是什么人?他可是在官场混了这么多年的老狐狸。

面子算什么?保命要紧。

孟达看准时机,直接上书刘备,说自己受不了刘封的欺压,要投降曹魏。这一手玩得高明:既给自己找了个投降的借口,又把刘封推到了风口浪尖。

这次叛变,孟达准备得很充分。他早在《在魏与刘封书》中就写道:

"私怨人情,不能不见,恐左右必有以间于汉中王矣...今足下在远,尚可假息一时。若大军遂进,足下失据而还,窃相为危之。"

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小心有人在背后说你坏话,你现在远在上庸还好,要是大军压境你败了回来,怕是小命难保。

这话说得可谓是先见之明。刘封最后果然因为救援不力、丢失上庸等罪名被赐死。临死前,他还念叨着:"恨不用孟子度之言!"

你说这孟达是不是料事如神?不,他只是把人性看得太透了。

在乱世,人命如草芥。刘备不可能容忍这么大的失误,必须要有人来承担责任。而刘封作为刘备的养子,反而更容易被抛弃。就像现在的企业,为了平息舆论,往往会开除关系户来显示公正。

后来的事实证明,孟达的判断分毫不差。诸葛亮在刘备面前说刘封"刚猛难治",建议趁早处置。刘备也觉得这个儿子不靠谱,于是赐死了刘封。

这一局,孟达不仅保住了自己的命,还成功投靠了曹魏,继续在上庸称王称霸。他用刘封的人头,为自己铺就了一条金光大道。

高,实在是高!

这让人不禁想起现在职场上的一些内幕。有些人看似忠心耿耿,背地里却早已做好了跳槽的准备。等到东窗事发,他们立马拿出一份详实的"分析报告",把所有的错误都推给别人。

这种"项目失败甩锅"的职场绝技,孟达玩得可谓是炉火纯青。

参考资料: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三国志·蜀书·刘封传》

《资治通鉴》卷七十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华阳国志·蜀志》

0 阅读:0

淡然一笑件

简介:淡然一笑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