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宋美龄有多贪?看到他们的存款,终于知道国民党为何失败了

杰燊 2025-02-19 09:42:57

懂点历史的朋友都清楚,在中国近代那段战火纷飞、老百姓日子难过的时期,有这么一些人:

他们通过搜刮百姓的钱财,把自己的腰包填得满满当当,就算在那个全国混乱不堪的年代,也依然过着奢侈享乐、安逸舒适的日子——这就是民国时期所说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

在四大家族里头,蒋家和宋家一直以来都是大家特别的两家。

蒋介石和宋美龄成婚后,他俩那可谓是“高手过招,强强联手”。这一下子,蒋家和宋家在民国那会儿,不论是权势还是钱财,都噌噌往上涨,直逼顶峰。

尽管蒋介石拥有了大量的财富和权力,但他却始终没能达到自己朝思暮想的那个至高无上的权力宝座。

多年后,当人们翻出那段历史的老档案,瞅见那对夫妇的存款数目时,起初都惊讶得合不拢嘴,随后便摇头感慨地说:这下算是明白了,国军为啥最后会输得那么惨!

那么,蒋介石夫妇在那个时候到底有多贪心,他们究竟搜刮了多少老百姓的钱财呢?

【一,蒋宋夫妻之巨额财产】

1975年,蒋介石去世后,宋美龄决定飞往美国,她打算在外国度过自己的晚年。

说到这位昔日的“民国头号夫人”,有人感慨万分,也有人议论纷纷。

相比于大家猜测的她和蒋经国在政坛上是否有秘密斗争,或者宋美龄是否是“因为失败而逃到海外”这些没影的事儿,人们其实更在意的,是他们亲眼瞧见的那一幕——宋美龄走之前,居然用了整整三架飞机来装她的“随身东西”。

虽然官方说宋美龄只带了97样东西走,而且都是她自己的私人物品。这里面呢,就是些普通的衣服、书本,还有亲戚朋友送的一些当地小吃啥的,都不值啥大钱。

但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些衣物和“地方特色礼品”的真实价值,远非官方所说的那般“廉价”。

说实在的,早在民国那会儿,宋美龄和蒋介石夫妻俩的钱财,就已经多得让人瞠目结舌了。

早在1935年前后,知名教育大家、国民党的重要人物蔡元培就曾含蓄地说起,蒋介石在上海的财产,包括动产和不动产,加起来差不多有1130万银元。而宋美龄的资产更多,总共高达3500万银元。她的弟弟宋子文,也是富得流油,手里同样攥着3500万银元……

这等于说,蒋介石夫妇俩,他们手头上有足足4500万元的资产呢。

这些只是他们动产和不动产的大致估算,还没把其他的东西都算进去呢。

到了1939年,情况有了新的转折,相关数据又发生了变动:

那时候,香港有位记者来内地做了番调查,并把调查得到的数据发表在了香港的报纸上。

根据这些公开的档案资料,那时候,咱们中国内地的银行存款加起来总共有60.59亿银元。可你知道吗?蒋介石夫妇俩的存款加一块儿,竟然有1186万美元,要是换算成银元,那可就是差不多一个亿啊!

这就是说,光蒋介石夫妇俩,在国内存的钱就占了总数的1.6%,这还没算上他们手里的那些珠宝、首饰、古董、字画等等好东西呢!

那么,如此巨大又可观的财富,光靠经商和当上国民党老大就能轻松到手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先不说宋美龄背后的“宋氏家族”给宋美龄夫妇俩带来了多少财富。

1933年,国民政府发布了一个叫做《国民党军官官俸表》的东西,里面说了,就连那些部长以上的大官,每个月也就拿800银元。你想想看,要是想攒下1186万美元,蒋介石和他老婆得不吃不喝地干上一千年才行!

在那个时候,经济非常糟糕,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就连普通军人的日子也过得挺艰难。要想过上那种富足舒服的日子,明摆着,不耍点“聪明”办法是行不通的。

在国民党内部,上级怎么做下级就怎么学,贪污腐败的风气是从蒋介石那里开始的,党内其他人的处境也就可想而知了。

底层百姓生活困苦,上层管理者却生活安逸,这种巨大的贫富差距,让当时的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但在那个战乱频仍的时期,身为国民党首领的蒋介石夫妇,却瞅准时机大发国难财,让自己的钱包迅速鼓了起来。

【二,不顾后果的敛财行径】

其实,蒋介石和宋美龄的政治联姻确实给他们各自带来了不少好处和回报,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们在经济上完全是各管各的。

这也就是说,夫妻俩各有各的赚钱本事,并且他们在收入上能实实在在地拿到两份“回报”。

据说,在1939年2月份,因为需要钱来维持政府各部门的日常运行,国民政府没办法,只好把桐油当做抵押物,从国外的银行那里贷了2500万美元的资金。

大家肯定还记得,前面咱们刚说过,1939年的时候,蒋宋夫妇的账户里头存着一千多万美元呢。

然而,碰到政府陷入财务困境时,这对夫妻竟出奇地一致,谁都没主动提起这事儿。他们贷款时,直接拿政府当名义,用桐油做抵押,真是分得清清楚楚,公事私事毫不混淆。

如此明确的界限划分,真是让人大吃一惊,同时也让众多在战争中饱受折磨、四处逃难的普通百姓感到彻底失望。

同样让人大吃一惊的,是当时国民政府在它管辖的地方推出的一种叫“国券”的东西:这东西说白了,就是国民政府为了搞钱而发行的一种债券。在当时那个国统区里,老百姓们对这玩意儿可是议论纷纷。毕竟,政府发行债券,意味着要从大家手里借钱,而这钱能不能还上,啥时候还上,都是个大大的问号。说实话,这“国券”的发行,可真让人捏把汗。毕竟,政府借钱可不是小事,弄不好就得搞得民怨沸腾。而且,那时候的国民政府,信誉咋样大家心里都有数,所以这“国券”能不能让人放心,那可真是个大问题。总之,这“国券”的事儿,在当时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家伙儿都在琢磨,这政府到底是唱的哪一出啊?

根据有关的法律规定,国券刚开始发行时,以后能不能赚钱,这个谁也说不准,没法提前知道。

但是,对于已经紧密相连的“四大家族”而言,靠着手中掌握的权力,他们能早早地得知国券发行的最新动态,并迅速调整自家的购买计划。特别是蒋宋两人,他们身处权力的最高点,几乎可以任意摆布市场,想什么时候捞钱就什么时候捞钱。

还有更过分的,当他们觉得“手头紧”的时候,那四大家族居然直接动手脚,让印钞厂加班加点印钱,就为了满足他们那些奢侈无度的欲望。

而且,他们那肆无忌惮的捞钱行为,其实就是在给那些侵略者打下手,帮着他们为非作歹。

1934年的时候,宋美龄被请去当上了秘书长,帮忙搞国民政府的空军发展工作。

乍一看,这事儿好像是拯救国家与民众的善举,但往深了瞧,宋美龄这个被冠以“空军之母”称号的人,其实挺不那么回事。

那时候,来自经商世家的宋美龄,又把买飞机这事儿看成了一次交易机会。

宋美龄想了个法子攒钱,她打着“抗日航空救国”的旗号,在全国搞了个“航空券”的发行。这口号喊得响亮,老百姓们一听,纷纷慷慨解囊,捐钱捐物。结果,大堆大堆的钱就跟下雪似的,全往宋美龄那儿去了。

据说,那些费用加起来总共有八百万银元,这笔钱足够国民政府从国外买回上千架飞机,然后组建起一支实力雄厚的空军队伍。

但是,尽管宋美龄手里攥着这么大一笔钱,她却并没有急着去联系海外的那些飞机制造商。

她觉得,飞机这玩意儿并不算是紧迫的战略必需品,大可以等到真正需要的时候再去买。

因此,她悄悄地把那笔钱放进了银行账户里,而且每天都会有一笔可观的利息进账,直接装进了她自己的口袋。

宋美龄压根儿没料到,战争局势变幻莫测,压根儿不会给她喘息的机会。

当日寇的战机成群结队侵袭中华大地时,宋美龄这才恍然大悟,点头应允了下属购置战机的提议。

现在已经太晚了,因为日寇早就把出海的港口给封死了。就算宋美龄再想买飞机,也没用了;

另一边,因为天上飞机太少,国民政府那三百多架飞机,跟日寇的一千五百多架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没多久,这些飞机就几乎全被打下来了。这样一来,中国的土地就成了日寇想炸就炸的地方……

【三,一败涂地的根本原因】

蒋宋二人因大肆搜刮钱财,导致国民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信任度不断滑坡。

到了解放战争那会儿,蒋介石不顾一切地撕毁协议,挑起战火,这一举动彻底惹毛了老百姓,也让解放军成了大家心里都支持的那股力量。

和国统区那种煎熬难熬的日子比起来,解放区里的老百姓虽然也是过着穷日子,但他们心里头更有奔头,也更有盼头。虽然物质上同样匮乏,但他们的生活却充满了目标和希望。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那时候共产党在毛主席的带领下,一直坚守着“绝不占群众一丝一毫便宜”的原则,这让老百姓心里觉得特别安稳和靠谱。

在这个过程中,毛主席身为领袖,他的生活简朴得让人难以置信:

解放前那会儿,共产党手头紧得很,可以说是要啥没啥。“小米加步枪”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所以就连毛主席和周总理,也都没啥工资可拿。党里头的钱,全都花在打仗和准备军备上了;那时候,党内的财政状况真是穷得叮当响,所有的资金都一股脑儿地投入到了抗日战争和军事准备中,压根儿没剩下多少给领导人们发工资。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动手整治经济,先搞了“三反五反”运动,又打赢了金融战等一系列大战役,这样一来,国家的经济情况才慢慢变得好起来。

但是,就算这样,毛主席的薪水还是只有五百多块。

即使是在后来经济陷入困境的时候,中央的领导们主动减少了自己的薪水,毛主席也跟着把薪水从五百多块降到了四百零四块八,并且这个数目一直维持到他老人家离世。

可能有人会琢磨,像毛主席这样的大领导,平时吃的喝的,还有招待外国朋友的宴席,按理说都应该能报销一部分,而且他工资也不低,怎么会一直过着那么清苦的日子呢?

其实,后来公布的账单上显示,毛主席真的是一点便宜都不肯占国家的。他连在食堂里用的一棵白菜都要记得明明白白,而且党费也是一次都没少交过。

加上平时抽的烟、喝的酒、品的茶,还有给女儿补贴生活等一堆开销,四百来块钱根本不够毛主席一个月的花费,他还得靠稿费来补上。这让我们看到了毛主席清廉生活的另一面。

领导人的行为具有示范效应,和蒋介石那种贪污腐败的作风比起来,毛主席无疑给共产党员树立了一个杰出的楷模。

在毛主席的倡导下,共产党党员个个把廉洁奉公牢记心头,这使得共产党深得人心。最终,共产党赢得了民众的认可和支持,成为了大家心中的向往。

回望历史,能明白成败缘由。

多年的经历让我们明白,要是背离广大老百姓,光顾着满足自己的贪心,拼命捞钱,那这条路是走不通的,迟早会被历史给“收拾”。看看国民党就知道了,他们的结局就是最好的证明。

可能,当蒋介石撤退到台湾时,他心里头直犯嘀咕,不明白为啥那时候国民党的武器装备那么先进,人数也更多,结果却反倒被啥都没有的共产党给打败了。

然而,尽管蒋介石把故宫里的大量国宝都搬走了,还动用了上海金库里成千上万两的黄金,但他那个“反攻大陆”的梦想还是没能实现。

可能,这也从侧面给他提了个醒,就是说:

——就算拥有再多的财富和资产,也比不上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结力量。

这是蒋介石直到临终都没能悟透的一个真谛,也是国民党最终惨败的核心所在。

1 阅读:523
杰燊

杰燊

大家好我是杰燊,一个喜欢说点历史的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