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年代,当人们还在觉醒之时,被人们称为新疆首富村的乌鲁木齐县二工乡八家户村,就已经构成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绚丽多彩的画面,展现出了现代化的气息。
说起来乌鲁木齐县二工乡八家户村为何一跃成为“新疆第一村”,还真有点话长。
家住乌鲁木齐西八家户路北一巷的赵正光老人曾经给我说过,刚解放那会儿,八家户村一带全是农田和灌木丛。那时,人口稀少,从二毛到友好商场不过三户人家。

后来,他居住的三队当时也仅有七、八户人家,有维吾尔、汉、回等,住得十分简陋,都是土平房,村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春种夏忙秋收获,完了还是没赚头,“冬少衣,春缺粮”,那时八家户村民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年年盼着年年富,年年穿着没裆裤。”

尤其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八家户村是穷得出了名的。
说到八家户村的“穷则思变”,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何占山。何占山,男,回族,1945年6月生,新疆乌鲁木齐县人,中共党员,曾任八家户村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

当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宛如一阵春风,吹散了压抑在八家户人心头的乌云,改革的浪潮冲击着八家户人,他们再也坐不住了,经过苦思,悟出“不能死死禁锢在这土地上”的道理,于是村主任何占山领着9个人,一辆人力车,发挥本村资源、地缘位置,办起了综合厂,成立了建筑队,办起了预制厂。同时,他又瞄准了钢材短缺这一时机,办起冷拔丝厂和轧钢厂,投产半年就赢利40万元。

1984年八家户村成立农工商总公司,他们贷款5万元,办起了第一个轧钢厂,当年建厂,当年获利,当年还清了贷款并盈利45万元。综合厂建起了大工房,高大的龙门吊为八家户一大景观,经济效益迅猛上涨。此后又办起了针织厂、印刷厂、苇编厂等工厂,商业、饮食服务业。

1986年,他又着手建起了一条冷轧带钢生产线,投产后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到了1987年,八家户的集体企业普遍实行了厂长(经理)承包经营责任制,改干部任命制为聘任制,改固定工为合同工,改变了“吃大锅饭”的管理体制,村办企业蓬勃发展,使八家户人告别了贫穷落后,具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

到了1994年,八家户村村镇建设累计投资达1000万元之多,投资400多万元,铺设了25万平方米的柏油马路;投资240万元,修建了一座现代化的蔬菜温室;投资200万元为95%的村民解决了自来水;每年拨款 25万元,为全村200名老人发放退休金;为农民盖起了农贸市场,解决了村民购物难的问题;还修建了9个花园,新建了50多个永久性公共厕所,30个垃圾池;人均住房面积已达30平方米,95%的住房都是砖混结构;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基本普及。

那些年,八家户村先后投资120万元修建校舍,每年投资4万元用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投资40万元,办起了幼儿园,为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每个村民小组和企业都成立了“职工之家”;投资150万元兴建了万园屯餐厅和黄玫瑰歌舞总会。投资1000万元修建小学、初高中及成人教育为一体的八家户教育中心,实现了小学免费入学。

八家户村民们基本过上了小康生活,缩小了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全村共有各类企业55个,其中村办企业20个,队办企业8个,个体和联户企业27个。其中中外合资2个,超过3 000万元产值的企业3个,超过500万元产值的企业5个,工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79%。

199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3.36亿元,实现利税2500万元,人均收入4500元,八家户村居全疆农村之首;八家户农工商总公司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最佳经济效益乡镇企业”称号,授予八家户农工商总公司经贸公司为“全国乡镇企业供销系统先进集体”称号。何占山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农民企业家、全国少数民族优秀企业家、全国乡镇企业家、全国劳模等称号,还出席了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3年,八家户村跨入全国“亿元村”行列,弥补了自治区在全国“亿元村”的空白。时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宋汉良和自治区主席铁木尔·达瓦买提视察了八家户村后,对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分别题词:“新疆第一村。祝贺八家户村兴办乡镇企业成功’‘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为振兴新疆作出新的贡献。”

到了1999年,八家户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98元,是1978年的27倍。当时村办企业生产的钢管占领了新疆市场的半壁江山,企业总产值达6.4亿元。
八家户村村民的日子更是一天比一天好。
2006年,赵正光老人家里又拆掉了居住多年的混砖结构平房,盖起了一座两层小洋楼。新房子既宽敞又漂亮,置办了各种家用电器。他现在每月有养老金,加上土地补偿金、安置费、房租,收入很丰厚,全家人生活其乐融融。

曾经家住西八家户路北一巷的陈光明老人说:“那些年,在街上和人聊天,只要一提是八家户村的,人家就会说你们八家户人都有钱呀!西八家户路经过改造,成了市区的主干道,保洁员不停地维护,真是干净,走在路上心情感觉也舒畅呀!”

2003年,何占山在八家户村党总支书记的岗位退休了。回忆建国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八家户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何占山说:“农民能不能富起来,农村能不能发展,关键要靠改革,靠党的好政策。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农村经济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