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YBrand全球品牌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25年度中国百强城市综合实力指数(GCCI)引发广泛关注。本次榜单从经济实力、基础设施、营商环境等七大维度对全国城市进行系统性评估,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蝉联前四强,杭州、成都、南京等新一线城市持续领跑。
值得注意的是,苏州凭借制造业优势稳居前十,长沙、合肥等中部城市排名显著提升,而东莞、济南、咸阳等城市的位次变动则成为焦点。这份榜单不仅反映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多元路径,更揭示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竞争新格局。

作为西南地区第一大城市,成都以第六位的成绩再次验证其"新一线龙头"地位。2024年数据显示,成都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万家,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1.2万亿元,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连续五年居全国前三。
天府国际生物城引进跨国药企研发中心21个,国际铁路港中欧班列开行量占全国四分之一。这座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城市,正在数字经济、航空航天等领域形成全球竞争力。
专家指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叠加效应,使其在产业链完整性、人才储备深度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东莞以第24位的排名力压济南(第26位),这一超越背后是产业升级的加速度。这座曾以"世界工厂"闻名的城市,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6000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42%。
松山湖科学城集聚华为、大疆等头部企业,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吸引全球科研团队。更值得注意的是,东莞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8件,智能终端产业集群产值突破万亿。
与济南相比,东莞在营商环境指数(第15名)和外资活跃度(第12名)的突出表现,成为其排名跃升的关键推手。

作为榜单最大黑马,咸阳以第95位实现历史性突破。西咸一体化战略释放的红利肉眼可见:2024年咸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12.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58%。
隆基绿能投资200亿元建设光伏产业园,C919大飞机配套项目落地经开区,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完成后货运吞吐量将跻身全球前十。
这座千年古都正借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在新能源、临空经济等领域构建新增长极。其城镇化率从五年前的48%跃升至62%,反映出区域中心城市的强劲吸附力。

本次榜单中,长三角城市群占据23席,粤港澳大湾区9城入围,成渝双圈核心城市全部上榜。合肥、西安等科教重镇排名持续上移,印证"科技回归都市"的全球趋势。烟台、温州等沿海城市通过产业链垂直整合实现进阶,而洛阳、襄阳等历史名城则借助产业转型焕发新生。值得关注的是,50强城市中已有38个设立自贸试验区或跨境综试区,显示开放型经济正重塑城市竞争力格局。
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百强城市的角逐已从规模扩张转向效能比拼。成都的科创生态、东莞的智造转型、咸阳的区位重塑,共同勾勒出中国城市进化的多元路径。随着"双循环"战略的深化,那些能在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绿色转型中找到平衡点的城市,必将在这场无声的竞赛中赢得先机。这份榜单不仅是城市实力的检阅,更是未来发展方向的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