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中国省级GDP数据陆续出炉,区域经济版图呈现新特征,截止到发文前,一共23个省公布数据。
广东、江苏两强继续领跑全国,两省GDP总量分别为33525.51亿元和33088.6亿元,差距收窄至436.91亿元。山东以23466亿元稳居第三,浙江凭借10.74%的高增速突破2.2万亿大关。中西部省份表现亮眼,四川以15246.92亿元守住第五,湖北、安徽增速均超8%。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以14.92%的名义增速成为增长冠军,GDP总量首破1.2万亿;甘肃、辽宁等北方省份异军突起,增速分别达10.38%和9.28%。在产业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驱动下,24个已公布数据的省级单位总增量达1.57万亿元,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复苏的韧性。

全国经济双雄的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江苏一季度GDP达33088.6亿元,与广东差距从上年同期的1490亿元大幅收窄至436.91亿元。从增量看,江苏2068.2亿元的增量超过广东的2014.85亿元,6.67%的增速也高于广东的6.39%。
这种赶超势头的形成,源于江苏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突破:新能源装备产值同比增长28%,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贡献了全省68%的工业产值。
另外,两省产业结构出现差异化趋势——广东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1.1万亿,而江苏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9.2%,显示实体经济的强劲支撑。

作为西部经济桥头堡,四川一季度GDP达15246.92亿元,较第六名河南领先301.34亿元。7.81%的增速背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效显著:电子信息产业营收突破4800亿元,同比增长12.3%;天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激增41%,带动航空枢纽经济区产值突破300亿。
特别在清洁能源领域,四川水力发电量占全国21%,配套的晶硅光伏产业形成2000亿级集群。但需注意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成都平原经济区贡献全省63%的GDP,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增速仅为5.2%。

江西以7927.1亿元GDP位列第十四,其GDP名义增速特别亮眼,达到了7.83%,可以说,强势崛起,不再是“环江西”。这主要得益于"2+6+N"产业战略,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值突破3500亿,电子信息产业营收增长19%。
赣州国际陆港中欧班列开行量同比增长67%,带动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80亿元。在科技创新方面,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43%,VR产业规模稳居全国前三。但作为长三角腹地,江西实际利用外资仅增长2.1%,如何深化区域协作仍是破题关键。


从一季度经济数据观察,中国区域经济呈现"多点突破、梯次跃进"的新格局。东部省份加速向价值链上游攀升,中西部通过产业承接培育新增长极,北方省份凭借能源转型实现复苏。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各省市正围绕"新质生产力"展开竞速赛。
值得注意的是,已经公布的23个省中有18个增速超6%,但省际差距仍存——最高增速(北京14.92%)与最低增速(河南1.22%)相差13.7个百分点。这种差异既体现发展阶段的客观规律,也警示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持续深化。随着宏观政策精准发力,中国经济的纵深优势将持续释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