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苏交恶,苏联撤走了援中专家,同时开始向中方催逼偿还折合人民币52亿的巨额债务。与此同时,苏美两国又在国际上多次“密谋”,威胁将对中国进行核打击。
为了尽快偿还债务,同时满足大规模的工业建设需求,国家财政压力陡增。1958年开始,国家粮食产量连续数年严重下降,最快的时候,两年时间下降了三分之一。
陈云同志当时是中财委负责人,统一主管全国的经济工作。五十年代在中央工作时,陈云曾经多次就经济问题向毛主席提出谏言,其中不乏“大胆”的建议。
比如最早的“统购统销”政策、以及通过法国向美国进口粮食、降低“大跃进”中钢产指标等,都是由陈云向毛主席建议,并得到采纳的。
以上这些问题在当年都是十分敏感的,处理不当就可能会被说成“修正主义”。但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陈云还是大胆提出,并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
1962年,为提高粮食产量,陈云又向毛主席谏言“分田到户”,但这一提议未被接受。那么,陈云提出的建议在当时为何未能得到支持呢?这涉及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社会经济状况。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过去因为战争,中方曾向苏方借了一大笔钱。后来两国关系恶化后,苏方催债。
中国无法全额偿还,只能拿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去抵债。大量的猪肉、鸡蛋和粮食被送去还债,国内老百姓的口粮供应就十分紧张。
毛主席等中央高层打算通过公社化集中力量干大事,把粮食产量提升上去。但是没想到总路线刚实行了几个月,就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两个比较典型的问题就是“浮夸风”与“瞒产”。
一九五八年十月份,毛主席乘坐专列到地方上考察,发现有一些地区虚报了粮食的产量,结果地方上还是“缺粮”。
为什么会“缺粮”呢?一调查,发现有的生产队成员联合起来,隐瞒了粮食的实际产量。他们担心说了真话,所有的粮食都归国家了。
针对这个情况,毛主席说:“瞒产,除了不老实,没有什么不好。隐瞒了产量,但粮食还在。思想要批判,但是对发展生产没有大的害处。虚报不好,比瞒产有危险性……”
后来的事实证明,毛主席的担忧是正确的。很多地方上的人为了邀功,故意夸大粮食的产量,导致上面拿到了虚假的数据,在决策时作出了错误的判断,给中国的农业经济带来了重大损失。
一九六二年,陈云上书毛主席的时候,国内有六亿多人口,比刚解放时多出一亿。那时耕地面积的增长速度虽然超过人口增长,较刚解放时大约多了2.12亿亩。
但是按理来说,农田增多,粮食应该是够吃的。然而,由于遭遇了罕见的自然灾害,粮食产量连续下降,到了一九六〇年,粮产量已经比一九五九年下降了530亿斤。
为什么粮食产量下降这么多呢?原来农民们对于生产的积极性降低了,他们觉得田地、生产工具及生产出的粮食都归国家所有。无论做多做少,都只能吃“大锅饭”,因此他们不愿积极参与劳动。
这时,主管经济工作的陈云到自己的家乡进行了一番考察,发现让农民们给生产队养猪,不如让他们把猪仔带回家养得好。于是,他萌生了“分田到户”的设想。
为了搞好国家的经济建设,陈云没少给毛主席提建议,且每一次的建议都十分大胆。当时毛主席在第八届七中全会上称赞陈云说:“他这个人很勇敢,犯错也勇敢,坚持真理也勇敢。”
对于陈云提出的关于钢产指标的建议,毛主席表示了认可。但是毛主席同时也表示,对于总路线的正确性,他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陈云相信毛主席是一位实事求是的人,在国家大事上一向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会多方听取意见后再作决策,因此他判断这一次毛主席也会听取他的意见。
不过,当时也有很多人劝说陈云暂时不要提“分田到户”,因为那个时候已经有人提出了“包产到户”,这二者的区别在于田产的产权问题。
“分田到户”涉及土地的再分配,而“包产到户”则是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情况下,将责任细分到户,由集体统一负责农田的水利兴修和劳动力的调配等问题。
事实证明,“包产到户”的办法更加合理,不过这都是后话了。陈云最初的设想是,先通过“分田到户”调动农民劳动的积极性,等粮食生产搞上去了,再实现集体化。
作为一位二十年代就参加革命的老同志,陈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及对党的忠诚都是毋庸置疑的。他之所以提出这样的看法,主要是因为当时他作为领导国家经济工作的一把手,压力巨大。
当时中国偿还了苏联的债务后,国家又在大力搞工业建设,财政压力特别大。与此同时,国民党一直在叫嚣要反攻大陆。
一九六二年六月,《人民日报》还专门就此事进行了专题报道。“分田到户”显然更加有利于动员农民保卫土地,这也是陈云向毛主席提出这个建议的原因之一。
但是,毛主席一直都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坚持让中国农民走集体主义路线的想法从未动摇过。
所以毛主席认为“分田到户”的做法会让中国底层社会迅速分化,重回资本主义的老路,因此对陈云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分田到户”事件之后的四年,陈云对外的身份仍然是中共中央副主席,但是他确实经历了一段赋闲在家的时光,不再直接参与政治活动。
从那之后,陈云平时都是闭门谢客,在家里学习拉二胡、弹琵琶,反倒“因祸得福”地度过了那段最敏感的时间。
一九七二年,陈云又被调回中央,协助周总理负责外贸工作,当时他又大胆地提出:要研究当代资本主义,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要研究期货等经济问题,突破了“左”的思想束缚。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主政,陈云继续负责改革开放初期的国家经济调整。当时国家财政出现赤字,货币发行过多,导致物价上涨。
于是,陈云在一次会议上提出在基建问题上公开表态说:
有人说我是右倾机会主义者,那我就再‘机会主义’一次。我的方案比这还要‘坏’,坏到什么都不搞,三年不搞,一毛不拔。但这样,我们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了不起就是推迟三年发展。
陈云在主持国家经济工作时,始终从大局出发,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荣辱。他以一个共产党人无私的信仰与高度的责任感,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陈云曾经说:“一个愿意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共产党员,不仅应该为党在各个时期的具体任务而奋斗,而且应该确定自己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到底的革命的人生观。”
陈云的一生,正是为其信仰的实现而奋斗到底的写照。
参考资料:
《陈云与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8.07.18;
《正确认识毛泽东领导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艰辛探索和伟大成就——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作者:李慎明,2023.12.31;
《陈云1962年提出分田到户探因》——《晋阳学刊》,作者:张金才,2021.05.25;
贾振东
伟大的陈云,永远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