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便是我们熟知的“腊八节”。儿时的记忆中,这一天总伴随着家长精心熬制的腊八粥,那是由果仁、杂粮汇聚而成的美味,热气腾腾,香气四溢。
中国人似乎天生拥有将节日与美食紧密相连的魔力,无论是元旦、除夕,还是端午、中秋,都少不了美食的陪伴,腊八节自然也不例外。
节日当天,家长们忙碌于厨房,熬粥、做菜,而孩子们则无需多问,自会盛上一大碗香甜的腊八粥,再搭配上碧绿的腊八蒜和美味的肉馅包子、馒头,这便是属于腊八节的简单幸福。
一、“腊八节”的由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思考腊八节的由来与意义。通过查阅文献,我了解到腊八节是上古时期祭祀活动与佛教节日的结合体。
相传在上古时期,先民们会在每年十二月某一天进行祭祀神灵的活动,称为“蜡祭”。战国时期,人们又增加了祭祀先祖的环节,于是有了“腊祭”。
这种祭祀活动以“腊”字命名,因为古代“腊”通“猎”,意指打猎。先民们将打猎所得的动物作为祭祀的贡品。而祭祀的时间,往往选择每年的十二月农闲时期。
从文献记载来看,无论是“蜡祭”还是“腊祭”,早期都是流行于统治阶层的一种活动。等到它真正在民间流行开来,并将十二月初八定为“腊日”,大概是在南北朝以后了。
时间来到南北朝,佛教文化在中国兴盛起来。当时的佛寺僧人们喜欢在每年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打开山门,向老百姓们“施粥”。那么,僧人们为何要在这一天向百姓们“施粥”呢?
原来,按照佛门中的说法,佛教的开山祖师释迦牟尼当年在菩提树下苦修,每天仅以少量的米粥裹腹,这样坚持修炼了六年,终于在十二月八日这一天“悟道成佛”。
所以佛寺的僧人们为了纪念释迦牟尼成佛,就在每年的这一天“施粥”,用以纪念释迦成佛。僧人们的这个行为后来与中国传统的“腊日祭祀”相结合,于是就有了“腊八节”。
“腊八节”也因此与“粥”这种食物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了节日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那么,传统的“腊八节”到底有哪些节俗活动呢?
二、“腊八节”的习俗一、祭祀与喝“腊八粥”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这个节日是从上古的祭祀活动中演变而来的,所以中国人以前过这个节日时,仍然需要祭祀祖先。
每到“腊八节”来临的日子,每家每户都会把柜子里储藏的红枣、花生、桂圆、百合、莲子和五谷杂粮混合在一起,熬成一大锅“腊八粥”。
吃的时候需要先用“腊八粥”来祭祀祖先的牌位,然后再与家人、邻居们分而食之。这种仪式在一些沿海地区可能保留得较好,而在我的家乡,早已经没有这个讲究了。
二、“腊八蒜”
一些地区有吃“泡腊八蒜”的习俗,通常是从腊八当天开始,把剥好的蒜瓣泡进醋坛子里,一直泡到大年初一才取出来吃。
这个时候泡出来的蒜是碧绿色的,小时候第一次看到这种颜色还吓了一跳,担心吃了会中毒,后来才知道这是大蒜被醋浸泡后产生的化学反应结果,食用是安全的。
现在很多家庭不是自己泡腊八蒜,而是在外面买来吃,所以也不用等到初一,直接在“腊八”当天就吃上了。
三、求子与求丰收
过去,“腊八粥”的食材里面必有红枣、花生、桂圆,代表“早生贵子”;百合代表“百年好合”;莲子代表心意相连,各自都有吉祥美好的寓意。
但是煮“腊八粥”的食材并不是固定的,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讲究。现代很多地方已经不管食物的寓意了,而是就地取材,身边有什么就煮什么,煮好“腊八粥”就当普通的“八宝粥”来吃。
除了祭祀祖先、祈求丰收、感恩祖上赐予的财产之外,古代人还会在这一天“求子”。由于做粥的食材里面有很多种粮食和果仁,所以食用“腊八粥”包含了“结果”的寓意。
古人在腊八求子的具体做法是:在腊八的第二天早上,将没有喝完的粥涂到育龄女性的背上,借此祈求生子。也有一些地方的人会把“腊八粥”涂到家中的果树上,祈求来年果树多结果实。
四、腊八的社交活动
古人会借“腊八节”互相串门,进行社交活动。串门时,人们会带着食盒,里面装着“腊八饭”和一些干果、点心,去朋友和亲戚家里问好。
有一些地区有观赏“腊八灯”的习俗,过程和仪式都与元宵节差不多,只是规模和影响力相对较小一些,还有一些地方会在这一天“剪窗花”、贴窗花、贴年画等等。
因为古代的“腊月”属于农闲季节,每年的秋天是丰收季节,所以到腊月的时候,农民们已经把收割的五谷藏进了地窖。
到了农历十二月,外界天寒地冻,人们已经不需要在地里劳作了。尽管距离春节还有一个月,但是人们已经开始提前为“过年”做准备了。
五、藏冰
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八日,先期凿冰方尺,至日纳窑中,鉴深二丈,冰以入,则固之,封如阜。”
古代没有现代的电冰箱,所以人们会在冬天凿冰放入“冰鉴”中,用来给食物冷冻保鲜。原来采冰只是在十二月进行,没有固定的时间。看样子从明代开始,就把采冰的时间固定在了“腊八节”当天。
结语关于腊八节的流行,还有一个与明太祖朱元璋相关的传说,为腊八节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民间传说朱元璋小时候给地主放牛,结果牛摔断了腿,他在家休养。
寒冬腊月,家里没有米吃,朱元璋饿得头晕眼花。后来幸亏从老鼠洞里挖出了一点杂粮,做成粥救了他的命。
于是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每年都会在这一天让人做一碗粥,用来忆苦思甜。后来民间就纷纷效仿,过“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就流行开来了。
可见,“腊八节”在民间的流行,应该是先秦时期的祭祀传统、佛教的“施粥节”和明朝开国皇帝的传说等共同促成的。
“腊八节”的节俗,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到了如今,“求子”的习俗大多被人遗忘了。“祭祀”的习俗,可能还在南方某些地区流行。
在更多的地区,人们到了“腊八节”这一天,除了喝“腊八粥”、吃“腊八蒜”以外,几乎没有什么仪式感了。
我在上小学的时候,还见过有同学的家长会剪窗花,这些年也没见有人剪或者是贴窗花了。不知道亲爱的网友们,在你们的家乡,“腊八节”这一天还保留有哪些传统的节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