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读到"桃园结义"时,我正在地铁上。手机屏幕的光映着我的脸,我仔细阅读着这段历史: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涿郡张飞家的桃园中结为兄弟。他们焚香祭拜天地,立下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虽然只是简单的结拜仪式,却奠定了三人一生的情谊。
后来,我读到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东征刘备,刘备败走,关羽被俘。曹操十分欣赏关羽的才能,封他为偏将军,赐予金银美女。但关羽始终心系刘备。《三国志》记载,关羽曾对张辽说:"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后来,关羽在官渡之战中立下战功,得知刘备下落后果断离开曹操,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最终与刘备重逢。
这段历史让我感触很深。在那个乱世,关羽完全可以留在曹操麾下享受荣华富贵,但他选择了追随刘备。这种忠义,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关羽在曹营时,曹操赐他金银美女,他都原封不动地收着,临走时全部归还。这种气节,让人肃然起敬。《三国志》记载:"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这种光明磊落的行为,即使在今天也值得敬佩。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荆州,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镇守荆州。这一守就是七年。这七年里,关羽既要防备东吴,又要提防曹魏,还要处理政务。《三国志》记载,关羽在荆州"恩威并著",深得民心。但我也读到,关羽性格刚直,有时过于骄傲,这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但最终因东吴偷袭荆州,兵败身亡。《三国志》记载,关羽死后,孙权将其首级送给曹操,曹操以诸侯之礼安葬。而刘备得知关羽死讯后,"痛哭流涕,数日不食"。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刘备和关羽的讨论。有人说,这是中国版的"骑士精神";有人说,这是最动人的"兄弟情"。
有时我会想,为什么这段历史能够如此打动人心?也许是因为在这个充满算计的世界里,我们太需要这样的故事来温暖心灵。刘备与关羽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挚的情谊、坚定的承诺、无私的奉献,这些美好的品质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