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斩首之后的人头都哪里去了?

史新说 2022-07-25 17:03:41

如果是普通的犯人,犯了砍头大罪,但允许其家属收尸,那么在行刑的同时,家属通常都在一旁候着,并且提前也准备好棺材等物品。

一旦行刑结束,家属就会给刽子手塞一点银子,然后将身首分离的尸体收起来。

之后,就近,或者提前联系好一个专门缝合的“皮匠”,由皮匠将尸身简单缝合之后,装进棺材,抬走安葬。

当然,这皮匠的收费可不低。

要是碰上那种没有家属,或者家属因为没钱或者其他原因,不愿收尸的,那尸身只能是找个乱坟岗子一丢,任由野狗什么的啃食了事。

至于这类犯人被砍下来的头颅,通常来讲,都会被挂在刑场边上的一个木架子上进行示众。

比如在清朝时的广州,城中心就有个杀人的刑场,而刑场的东侧一面墙前,就有一个用木头扎成的架子,高度约为三米。

这个架子上,就挂满了腐烂不一的人头,而这些人头,正是在行刑时被砍下来的。

之所以会这么做,主要的目的,就是起到一个“以儆效尤”的作用,清廷用一颗颗人头向百姓展示,触犯律法后是什么下场。

除了那些没人愿意收尸的犯人,“有幸”把脑袋挂出来示众的,还有一部分是罪大恶极之人。

这种人一般罪行都较为严重,比如参与谋反等,因此,朝廷就不会允许家属收尸,而脑袋被切下来以后,就被挂在木架等公开的地方进行示众。

还有一部分人,砍头后头颅会被挂在城门上进行展示。

比如在清朝晚期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因作战勇猛,因此得了外号“黄老虎”的黄文金,在遭遇清军伏击,不幸身亡后,被部下找了个地方就地埋葬。

但不久后,左宗棠率军抓获黄文金的余部,一番严刑拷打后。得知了黄文金的葬身之处,为了确认其死亡,同时也为了回去表功,因此就将黄文金的尸身重新给刨了出来。

刨出来之后,左宗棠命人将黄文金头颅斩下,带回杭州,就挂在了杭州城的武林门上。

据记载,黄文金的头颅,前后一度被挂了数月之久,不过最终他的头颅去了哪里无人得知,兴许是杭州的官员扔了,或许是掉下来丢了,总之没人知道去了哪里。

这还只是被挂在城门上的,还有在被处死后,头颅在边疆进行来回展示的。

比如明朝末期的名将熊廷弼,在得罪了魏忠贤之后,被魏忠贤一顿撺掇,最终让明熹宗(也就是天启皇帝)下令将其处死。

并且,天启皇帝还下令,不仅要处死熊廷弼,同时还要将他头颅“传首九边”。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砍了熊廷弼之后,尸体交由家属处理,而砍下来的脑袋,则需要送到当时全国九处军事重镇辗转示众。

这样做的目的,其实说白了也是“以儆效尤“。

可能有人会觉得疑惑,那脑袋被切下来,难道不会腐烂了吗?如果烂得不成样子,还怎么去”传首九边“?

被砍下来的脑袋,如果不进行特殊处理,当然会腐烂,不过,为了能“传首九边”,是肯定会做相应的技术处理的。

这个办法也很简单,就是在脑袋砍下来之后,将其送到顺天府,有专人拿石灰将其硝了,由此,就可以保证脑袋在一定时间内不腐烂。

做完这一切后,负责“传首九边”的钦差,就会带着相应的判决文书,加上被硝好的头颅等一切手续,由京城出发,开始往各大军事重镇传阅。

而由于古代没有什么太过先进的交通工具,加上九处军事重镇又相距甚远,因此,这将是一趟时间久远的公差。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负责往九边传示熊廷弼脑袋的几位钦差,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九月出发,而直到崇祯皇帝登基那年(公元1628年)还没回来,为啥?道儿太远了。

类似于熊廷弼这样,脑袋被“传首九边”的人,在历史上还有不少,而除此之外,史上最出名的一颗脑袋,应该就是王莽的了。

王莽是西汉的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他借助姑姑王政君的地位,一路扶摇直上,一度曾官至“安汉公”,掌控了西汉晚期几乎所有的朝政大权。

而最终,王莽又从“安汉公”升级为“假皇帝”,最后干脆假皇帝也不当了,直接当上了真皇帝。

这便是发生在西汉末期的“王莽篡汉”,但在篡汉不久,王莽推行的一系列政策,遭到了大臣的强烈抵制,从而引发了声势浩大的反莽浪潮。

反莽浪潮的主导者,就是当时南方的绿林军和北方的赤眉军,在声势浩大的起义浪潮下,王莽所建立的“新朝”,仅仅存在了十余年便宣告灭亡。

而王莽本人,则是被起义军所杀,史料记载,在王莽被起义军将士围住后,“其首被斩,军人分裂莽身,支节肌骨脔分,争相杀者数十人”。

之后,王莽的一颗大好头颅,先是被悬挂在宛市(今河南南阳)的城墙之上,当地百姓听说王莽的头颅在这里后,纷纷“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

到了刘秀建立东汉后,王莽的头颅被刘秀下令收了起来,并且存在了皇宫内,自此度过了两百多年的岁月。

关于刘秀为何要收藏王莽的头颅,普遍的说法是为了警示后人,让后世的皇帝知道,如果干不好皇帝这份职业,那么就有王莽这样的人出现。

不管到底是不是这个原因,总之,王莽的脑袋在东汉的皇宫中足足藏了两百多年,一直到司马家族建立西晋后,才在一场大火中被彻底烧毁。

王莽的脑袋,是因为有“警示后人”的作用,被收藏在东汉的皇宫之内,而在南宋时期,有一名大将的头颅,也是被郑重其事的收藏起来,不过,收藏这颗头颅的不是南宋,而是金朝人。

这名大将是谁呢?他就是韩侂胄。

宋宁宗开禧元年(关羽1205年),在主战派韩侂胄的大力建议下,宋宁宗同意对金国发动北伐,而这场北伐,也是南宋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且是主动出击的北伐之战。

不过,由于南宋内部的不和,以及出现叛徒等因素,这场浩浩荡荡的北伐,不仅没有成功,反而遭到了金军的凌厉反攻,最终导致南宋损失惨重。

战后,在金国的逼迫下,南宋顾不上“议和为奸”的舆论,低声下气地向金国求和。

在这种情况下,金国自然占据了主动权,他们除了开出“增加岁币,出犒师银”等条件外,还特意提出,一定要严惩主使“开禧北伐”的元凶,要求将元凶“函首以献”。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金人要求把元凶的首级送给他们,只有这样他们才同意议和。

那么谁是元凶呢?自然是韩侂胄,于是,在南宋主和派的运作下,韩侂胄最终被谋杀,其首级也被割了下来。

之后,韩侂胄的头颅被一番处理后,送到了金国的金章宗面前。

并且在当时,金国人为了得到韩侂胄的首级,还开出了一个诱人的条件,那就是可以用已经被其的江淮地区的土地,以及一千万两银子作为交换,也得拿到韩侂胄的首级。

那么,为何金国人愿意开出如此高价,也要得到韩侂胄的首级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包括金章宗在内的金国人,对韩侂胄的愤恨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南宋发动的开禧北伐期间,金国同样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战死的金人士兵足有万人之上,如果不是南宋内部出了问题,那么金国恐怕这次要倒大霉了。

所以,这个仇必须得报,而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金国人才会迫切想得到韩侂胄的首级。

而最终,在韩侂胄的首级被送到金国后,金国举行了盛大的“接收仪式”,不仅金章总亲自出席,并且文武百官也均上表祝贺。

同时,在接收仪式的道路两侧,韩侂胄的画像随处可见,而最终,韩侂胄的首级在经过一系列展示、祭祖等仪式之后,被金国人收藏在武器库中。

当然,为了更好保存,韩侂胄的首级在被收藏起来前,自然也做了一定的处理,史料记载,当时金国人是“漆之”后,才将韩侂胄的首级当做战利品保存起来的。

而这个“漆之”的手艺,也不是金国人独有的办法,历史上也有很多名人的首级同样也会有此待遇,比如前文说过的王莽,他的首级在被刘秀收起来前,也是进行了“漆之”的程序。

另外还有南朝的著名叛将候景,其在被斩首后,首级也是如此处理的。

总之,在古代斩首之后,被斩首之人的头颅去向以及处理方式,是根据被斩之人的身份决定的,普通的犯人,要么是被家属收敛,要么是随便扔到乱坟岗子,而罪大恶极的,通常都会将头颅进行悬挂示众,而类似于熊廷弼、王莽,以及韩侂胄这种特殊身份的人,其头颅最终就会根据情势需要而采取相应的方式了。

0 阅读:87

史新说

简介:旧的历史新的解说,和我一起畅游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