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意外驾崩,宋太宗赵光义即位,虽然名不正言不顺,把控朝中大局的赵家老二,还是稳稳当当地做了皇帝。
赵光义也算是马上皇帝,上位后集中朝廷大权,把钱越王等人的权力收回中央,又出兵征服了北汉。
宋太宗使整个天下基本统一起来。
就在赵光义自我感觉功成名就之时,却发生了一个意外,自己最重要的那个儿子突然死翘翘了!
这个准皇储、开封府尹赵元僖死得非常突然,此前没有一点征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生老病死乃是人生无常,谁也不能保证明天将会发生什么。
可是随着事情的进展,竟然揭开一个弥天大案。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2/d97ead56fd788822914099af50fbbce7.jpg)
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十一月份,这一天还是工作日,被宋太宗认为非常勤勉的准太子赵元僖正常去上班。
可是刚刚坐进早朝的候客厅--殿庐里,,准备一天一度的朝廷早会,忽然觉得难受,立时就难以支撑,只好马上送回家里。
赵光义早会也不开了,随即赶往儿子的家里,元僖已经躺在床上哼哼唧唧没有活力了。
当时赵皇上叫儿子,元僖还能答应,但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元僖就魂归故里。
赵光义亲眼见只有27岁的儿子死去,伤心欲绝,抱尸痛哭,史书上说“左右人等不敢仰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2/f38299d956f8cd54e363692298681ca6.jpg)
痛心啊!自己背黑锅弄来的皇位,本来想传给这个优秀的儿子,可偏偏事与愿违,此刻所有的闲情逸致都离他而去。
什么江山社稷、帝王之术,都不如父子亲情,此时的太宗皇帝只不过是一个父亲,一个白发人送黑发人、人生大不幸晚年丧子、心力憔悴的父亲。
这一年赵光义54岁。
赵元僖勤恳努力,仁义孝顺,在政治上积极上进,在开封府尹上工作5年,没有出过半点差错,和朝廷里大臣之间关系融洽,因此赵光义把他当作继承人来培养,当初赵光义也是从开封府尹上上位的。
为了追念这个儿子,赵光义追赠元僖为太子,定谥号为恭孝。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2/37b6630e9a16eab0fd4c478e86bd3f01.jpg)
这也不足以表达赵皇上的哀思,他整夜流泪,徘徊不睡,写下了《思亡子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可就在赵光义悲痛欲绝之际,可很快就传出来新的诏令,把赵元僖管的开封府、许王府内的各级人员削职查办;赐死元僖的妾张氏,把为其父母修建的大墓捣毁,亲属流放,左右人等杖决免职;再把元僖的太子级葬礼下昭停办,降到只一一品官的卤簿出殡。
这落差太大了,发生了什么?
因为有人道出了元僖之死的另外一个版本。
立即追查、重案特办,在派出了专责此事的御史之外,赵皇帝又派出了他的杀手锏,最信赖的骨灰级人物--太监王继恩。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2/7cb40ecf218254adeb309b7dfcd3c31f.png)
这个王继恩曾经在当初赵光义即位问题上立有大功,就是他矫诏赵匡胤皇后懿旨,把本来传赵匡胤儿子赵德芳的旨意搁置一旁,而去传来了赵光义。
王继恩果然有些手段,案子迅速告破,赵光义知道了他想知道的东西,并且立即采取行动。
关于赵元僖之死,有正史版和杂史记载。
先看正史是怎么说的,在《宋史·宗室二·元僖传》中说,元僖有个宠妾张氏,很霸道,仗着元僖的宠爱,不仅常把人打死,而且还给自己的父母看风水修坟,超越了制度。
因为这个赵光义才派王继恩彻查彻办,张氏被勒死,父母的坟被砸毁,她身边的那些曾经跟着她吃香的喝辣的亲属转眼就倒了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2/d875d681d31f2f07c01a62bfef56a0a5.jpg)
这是一个什么东东?要知道看风水修坟墓,也是有讲究的,一个女性给自己的父母僭越制度改变风水,这是要干什么?当初武则天上位后就曾经改制,封父封母,难道张氏……
事情到此正史记载戛然而止,可这似乎与赵元僖降规格并无大碍,让人费解。
随着事情的发酵,宋人又在《絮资治通鉴长编》里,蜻蜓点水式地做了一下补充,说“又言元僖因误食他物得病,及其宫中私事”。
这就耐人寻味了。
赵元僖吃了什么东西而得病?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2/602843adfe0dbe3a442ca7e08ead6e18.jpg)
要知道赵光义可是“制毒”专家,李煜、钱镠、花蕊夫人等一系列人物可都是赵光义用这些手段使其“病”死的,此刻他心中一定隐隐作痛,这也是自己的报应啊!
我们继续翻书找点资料和蛛丝马迹,在《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里的《太宗皇帝·诸王事迹》中又说,太宗赵光义大怒,要把元僖府中的官吏都抓起来严加审问,一定要把事情弄得水落石出。
这时候,左谏议大夫魏羽找了一个机会,对赵皇帝小心翼翼地说:陛下,当年汉武帝的太子,也就是史书上说的“戾太子”,用他母亲卫皇后的兵符调兵谋反。
汉武帝对他的帮凶也不过就是抽了几鞭子而已。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2/05af5215c5f8b043d72f44ae6464fdb0.jpg)
现在许王(赵元僖的封号)的罪没有越过戾太子,对他的部下也应该更宽松一些。
赵光义想了想,这件事也就没处死人。
这样看来,赵元僖的罪过应该是相当大了,虽然没有起兵谋反,但至少应该是密谋了!
要不然,赵光义不会这样对待一个过世的儿子。
张氏、一个宋朝版的武则天,不过她没有武则天的城府——不会装
《宋史·元僖传》里的张氏因为给父母修坟而成了倒霉蛋,可在杂史版的记载里,却说她智勇双全,威风八面,本想搞定正夫人,却不料没瞄准走了火,把自己的金主给祸祸了,要不然,一个北宋版的武则天将横空出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2/7ce1d4bfbee6b5e1a298733f7f7e02c3.jpg)
这个张氏,在元僖的许王府中可是说一不二的,不仅超越规格给自己死去的父母修了大坟,还霸道地隔三岔五地在府里打死奴仆。
不过这水平与武则天就有差别了,武则天在夺权之前可是很会装,人家武皇上的对手是萧淑妃和王皇后,哪里像是张氏这样的格局,给下人们志气。
当然,张氏这样强势,主要是想把大太太压倒,等元僖上位后,自己再掌控大权,做一个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西宫娘娘。
可是在杂史记录中,未来的皇帝就死在了她的手中。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2/f72d8dcb86d4e015002a3283b805919e.jpg)
在宋朝人王铚的《默记》里面是这样记载的,元僖的正室是功臣李谦浦的侄女(其实是女儿),可是元僖并不爱她,元僖喜欢的是这位张氏女。
因此张氏才变得非常跋扈,两人私下里曾经约定,要把李氏废掉,立张氏当正室。
但是此事不能急,再说皇子换正室要上报皇帝批准,没有原则性的错误是不能撤换的。
但张氏沉不住气啊,人一旦有了欲望就很难平静下来,再说张氏混账惯了,尤其是她习惯打死人,那么再出一条人命有什么大不了的?
她这也是借鉴武则天依仗高宗李治的宠幸,对待萧淑妃和王皇后的模式来对李氏下手。
等生米煮成熟饭,一切都会解决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2/8d1643dc3b7634b5575dd1aa9675ce88.jpg)
因此,她也没与元僖商量,秘密请人做了一个特制的酒壶,里面有双内胆,一个放酒,一个放毒酒。
就在冬至这天,赵元僖要上殿朝贺,临走前家人先祝贺他节日快乐(宋朝时冬至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张氏拿她特制的酒壶给元僖和大太太斟酒,当然大太太的杯子里是毒酒,但那天赵元僖不知犯了什么病,竟然鬼使神差地给平常不怎么待见的大太太来了一个超级交杯酒……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张氏的结局极惨。事发后她和做酒壶的、部分亲信都被处以极刑--在东华门外先剐、再钉,暴尸示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2/950380c6f8a6a4c95205d4f1da4c1cdb.jpg)
可就是这样,对元僖的处置还是令人不解,就算是张氏飞扬跋扈,想做武则天第二,难道毫不知情的儿子都做了替死鬼,不是应该可怜吗!为什么还要降规格来处理呢?
宋太宗赵光义一直没立太子,就在赵元僖死之前的前一年九月,宰相吕蒙正上书请立赵元僖为太子。
这事应该没问题,因为人人都知道元僖在哥哥疯后就是太子啊,这应该是锦上添花的事。
可赵光义竟勃然大怒,他在吕蒙正的表文上批了四个字--词意狂率,然后扔到了一边,紧接着把吕蒙正叫来一番上纲上线,对这个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宰相在他的档案里下了这样一个批注--“援引亲暱,窃禄偷安”后,给罢免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2/2da7bb667acaf89d9605d7815cece3bd.jpg)
要知道吕蒙正以一篇《寒窑赋》而名垂后世,是历史上的励志模范,就因为这事给免了。真可惜!
那么赵光义为什么会对立太子之事这么敏感呢?宰相和开封府尹、许王勾结,竟要窥探帝位,让还不算年老的赵光义怎么想?
因此赵光义对立太子之事才特别害怕。
根据张氏的性格来看,这一步棋肯定也是她吹的枕头风,因为她不单单是想做皇后,还想做女皇。
可惜她人算不如天算,一个经常打死奴仆的狠戾女人,怎么会得到上苍垂青呢?
历史上的这一事件,昭示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这也是一把双刃剑,赵光义的那些糗事,对待赵匡胤的儿子,以及自己兄弟他都是欠缺的,因此他才得到这样的结果。
这也是历史上的因果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