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方言——词汇2

张梁三农 2024-12-28 03:28:35

《锦州日报》正在连载我们的《锦州方言》一书,为了方便爱好者阅读,将原稿在《今日头条》平台同步发布,恳请读者提出批评意见。

《锦州日报》截图

扒〔bā〕、扒短〔bā duǎn〕

说别人毛病,揭疮疤;攀比他人。例句:

我说亲家〔qìngjie〕,今天这事你干的太不够意思了!你当面一句也没露我的不字;可背后当你闺女的面却把我扒的不是人!原来你让孩子们退婚,完全是冲着我呀!(李惠文《鸳鸯河》)

吴玉权说:“我爹那人,生来性子就古怪,他办出的事,神仙也难摸透。今儿个让我来请王欢大哥,说是请他吃饭,你们猜猜是啥意思?”

王欢想了想:“老头子准是要扒我一顿短。”(李惠文《啼笑皆非》)

扒锄〔bā chúr〕

手锄儿,一种常用小农具。

扒灰〔bā huī〕

公公与儿媳通奸。例句:

每日偷鸡摸狗,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回)

扒瞎〔bā xiā〕

说瞎话,撒谎。

吧吧〔bā bar〕

拟声词,形容人爱说。贬义。

把锔子〔bā jūzhi〕

锔子,旧时修补器皿的材料,也称疤瘌锔子。有人戏称缝合伤口为“打疤瘌锔子”。

笆〔bā〕

用芦苇、秫秸编制的房箔〔fángbáo,房顶的里层〕。

扒顶〔bá dǐng〕

头顶脱发,普通话常说“谢顶”。

八辈子〔bá bèizhi〕

也称“十年八辈儿”,形容时间很长。例:“你是八辈子没看过媳妇吧?结了婚就把爹妈忘了!”

八带鱼〔báda yú/bádai yú〕

章鱼。现在一般称八爪鱼。

拔撞〔bá chuàng〕

锦州方音读“撞”为chuàng。比如:撞了、撞伤了、撞摔了〔chuàng zhuāilia〕、瞎撞儿等。“撞”,在这里是名词,如打铁管井用的“大撞”,还有撞针等。

在日常生活中,“拔撞”一词意为替别人出头,打抱不平,其意义与“撑口袋”〔zhēng kǒudai差不多。

拔苗〔bá miáor〕

为青苗定株,也称间苗儿。

拔凉(湃凉)〔báliáng〕

人体在接触凉的液体或固体时冰冷不适的感觉,也称“拔疼”〔bá teng〕。在锦州话中,“拔”作动词时,有时意为把东西放到冷的液体中使其变凉。例如:“把啤酒放到凉水里拔拔。”有时,把从井里刚抽出的水戏称为“井拔凉”。一般叠用为“拔凉拔凉的”。拔,本字为“湃”。例句:

我倒舀一盆水来,你洗洗脸,通通头,才刚鸳鸯送了好些果子来,都湃在那水晶缸里呢,叫他们打发你吃。(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6月第一版。注音:湃bá)

把〔bǎ〕

用手扶着、端着,使其稳定。如,两手托起幼儿,分开并稳定其两腿,辅助其大小便称“把”。如“把屎”“把尿”。

把把、把把橛子〔bǎba juézhi〕

把把,屎;把把橛子,成条状的屎。拉屎,有戏称“钉橛子”〔dìng juézhi〕。

把把,不能写为“粑粑”,因为“粑粑”是一种食物。例句:

小打(做零活儿的下人——编者注)小王抹搭抹搭眼睛,实在地说:“今天午间,我给三爷开饭,从小伙房端上了饭菜,回头又到小酱缸去打大酱,我一翻耙子,一条黄色巴巴橛子盛到酱碗里。我心里直嘀咕……”(马加《北国风云录》)

把把螂子〔bǎba lāngzhi〕

蜣螂,普通话称屎壳郎子。

把把楼儿〔bǎba lóur〕

厕所。童谣:“中国飞机加加油儿,美国飞机掉把把楼儿。”

把不过来码〔bǎbúguòláimá〕

也说“把不过码来”“把不过码”。手上的活儿多,或者当前的事情多,不能全面顾及。

把干〔bǎgān〕

食物或药物的收敛作用。如:“吃鸡蛋黄把干”“紫药水儿把干。”

把家虎儿〔bǎjiā hǔr〕

原义为看门的老虎。形容人爱护集体或家庭财产,会过日子。一般时为褒义词;有时也作为贬义词使用,形容人吝啬。例句:

老根亭入社以后,在社里是个把家虎,也是根顶梁柱,大事小事全少不了他,一天从早到晚,脚打后脑勺地忙。(李惠文《老包了》)

把筲〔bàshāo〕

小水桶。

把哨〔bǎ shàor〕

放哨。也指位置靠边儿、靠后的人。比如,睡在一铺炕最尾端称“把哨”。

把眼儿〔bǎ yǎnr〕

放哨。一般指在边上看着,避免当事人照顾不到。比如,在赌博时,一人下场,其他同伙把眼儿。

把铚〔bǎzhi〕、把铚刀〔bǎzhi dāo〕

收割高粱、谷子等作物穗头用的农具,也称掐刀子。

坝劲〔bàjìn〕

也称别劲〔bièjìn〕,力量受阻,力道不一致。

跋〔bà〕、跋蹅〔bàzha〕

乱踩。

罢园〔bà yuán〕

对瓜园、果园、菜园进行最后一次采摘。对藤蔓类作物而言,也称拉秧。

伯〔bāi/bái〕

方音。如:大伯子〔dǎbāizhi〕、叔伯〔shūbái〕、梁山伯〔liángshānbái〕。

掰扯〔bāiche〕

分析,辩论。

掰盖子〔bāi gàizhi〕

把螃蟹的盖子掰开了。比喻没办法了,完蛋了。“掰盖子”“弹蹄子”为同义词。

掰了〔bāilia〕、掰交儿〔bāijiāor〕、掰生〔bāishēng〕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出现隔阂或关系破裂。

白扯〔báiche〕

不好意思。

白扯〔báichě〕

没有用,白费力气。

白大尺、白大幅儿〔bái dàhǔr〕、白撕布、白花旗

最常见的白色平纹棉布,幅面较宽,用途广泛。也称“大五幅儿”。原本是洋布,“花旗”指美国。

白睖〔báileng〕

示人以白眼,有轻蔑或反感的意思。

白给〔báigěi〕

竞争的一方的力量明显不如另一方,会被另一方轻易击败。例句:

“旅长来电话啦,他说张副司令接到南京蒋总司令的电话,叫我们坚决不抵抗,由政府向日本交涉。”沈风接嘴说:“和日本人交涉,等于白给。”(马加《北国风云录》)

白家〔báijie〕

白天,与“黑家”〔hēijie〕相对。俗语:“好黑家不如赖白家。”

白帽子〔bái màozhi〕

外行。

白挠毛〔báináomáo〕

白费力气,最后什么也得不到。例句见词条“反嘴”。

白事情〔báishìqing〕

丧事。对应“红事情”(婚事)。

白眼〔báiyǎn〕、白眼鱼

鲻鱼的一种,也称白眼梭鱼。锦州有“春梭、夏鲈〔lǔ〕、白眼割谷”“立秋吃白眼”之说,指的是食用这些鱼的最佳季节。

白尾巴尖儿〔bái yǐba jiānr〕

说狐狸老了,比喻人老奸巨猾。

白瞎〔báixiā〕

白白浪费。

摆弄〔bǎileng〕

方音。

拜道〔bàidào〕

形容走路踉踉跄跄的样子。例:“他喝多了,出门儿都拜道了。”

败霍〔bàihuo〕

挥霍,浪费。

扳脖颈儿〔bān bógěngr〕、扳肩膀头儿〔bān jiānbangtóur〕

比喻用强硬手段使别人改变意志,顺从自己。

扳不倒儿〔bānbudǎor〕

一种儿童玩具,即不倒翁。俗语:“扳不倒儿过城门,顶数不顶人。”说人“像扳不倒儿似的”,讽刺人不机灵。

扳罾〔bānzhēng〕

一种古老的捕鱼方法。罾,俗称扳罾网。

扳〔bǎn〕、扳不住〔bǎnbúzhù〕

扳,控制和改正不良习惯;扳不住,控制不住。

扳脚〔bǎnjiǎo〕

鞋子太硬,穿着不舒服。

扳人〔bǎnyín〕

受拘束。

板儿板儿的〔bǎrbǎrdi〕

意为穿的整整齐齐,打扮的干干净净。贬义。

板生〔bǎnsheng〕、板正〔bǎnzheng〕

整洁。

半彪子〔bàn biāozhi〕

智力不十分健全的人。

半篸子〔bàn chànzhi〕

比喻未完成的事情,如工程、作业等。

半疯儿〔bàn fēngr〕

神志不正常的人,一般形容言谈举止比较随意,不够庄重的人。有串话儿说:“人贫双月少,衣破半疯儿多”,这是一个字谜,谜底“朋”与“虱”也。例句:

谁肯把自己的女儿送给一个哑巴呢?又是这样一个既无多大田产也无家财只有一个半疯老公公的家族。(萧军《第三代》)

半拉子〔bànlāzhi〕

体力或技术不行,干活儿不顶一个的人。

半巷儿〔bànhàr〕、半截巷儿〔bànjiéhàr〕

方音,“巷〔hàng〕”字儿化后的音变。半路上,事情做到一半儿。

半拉〔bàriǎ〕

半个。例句:

刘景雨被逼舍出三千块,实在窝火,等于把他的心剜出半拉。(李惠文《莫测姻缘》)

半拉架〔bàrlǎjiàr〕

一是说对于某种技术、工艺掌握的差不多了;二是指某项工作做得差不多了。没有贬义。例句:

孙占江铁了心,一拍大腿说:“沈风,我豁出这条命,跟你到外头闯荡,你火里来,我火里去,凭着枪杆子打江山,踢开头三脚,就有了半拉架。”(马加《北国风云录》)

半瓶子醋〔bàn pīngzhi chù〕

讽刺人没有多大本事,没有多少学问,但又爱显示自己,对事情一知半解却假装明白。俗话说:“一瓶子不满,半瓶子逛荡”。

半死不拉活〔bànshǐ būlāhuór〕

半死不活。

半腰儿〔bàn yāor〕

也做“半当腰儿”,中间。例句:

今天因为有事,心事沉重,手脚也觉得木胀胀的,爬到半当腰,看见有根碗口粗的大树杈伸到阵子墙顶上,再爬几步,就能够着阵子墙了。(马加《北国风云录》)

半语子〔bànyǔzhi〕

说话有障碍,口齿不清的人。

办事情〔bàn shìqing〕

家里有重大事情时举办宴会,一般指婚宴。

拌馅〔bànshuàn〕

说话拌馅,说人口齿不清。

拌嘴〔bànzhuǐ〕

争吵、口角。例句:

只见焙茗、锄药两个小厮下象棋,为夺“车”拌嘴,还有引泉、扫花、挑云、伴鹤四五个,又在房檐上掏小雀儿玩。(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四回)

柈子〔bànzhi〕

大块儿的劈柴。称大块的冻肉为“肉柈子”。

帮虎吃食、帮狗吃屎

讽刺人趋炎附势,以求从中得到一些好处。

棒米〔bāng měr〕

玉米。在锦州话中,亦有人称苞米、棒子〔bàngzhi〕。此处,“米儿〔měr〕的发音与“谜儿”〔mèr〕的发音同理。

棒米话〔bāngměr huà〕

棒米话、土豆子话等等,表面上是说说话土气,实则是蠢话的意思。

棒米戗子〔bāngměr qiàngzhi〕

玉米的穗轴,亦称“棒米瓤子” 〔bāngměr yángzhi〕。

梆硬〔bángyìng〕

梆梆硬,很硬。

膀〔bǎng〕

身体健壮。

绑盯〔bǎngdīng〕

绑盯地、绑盯嘛,意为“总是”“一个劲地”。

棒子〔bàngzhi〕

大的玻璃瓶子。

包〔bāo〕

包赔,赔偿。

包锅〔bāoguō〕

饭菜糊在锅底上。

包拢〔bāoleng〕

包裹。包拢皮儿,用作包裹的布。

包了〔bāoliǎor〕、包园〔bāoyuár〕

把东西全部买下、全部收下、全部处理掉,把事情全部做完。园,指菜园、瓜园、果园。

包渣〔bāozhā〕

连渣儿都没有剩下。不能儿化。例句:

报告司令,日本守备队绕过二龙湾,冲进黄花岗子的南大门,包围了大德堂的阵子墙。这回“老北风”算包渣了。(马加《北国风云录》)

包黵〔bāo zhǎr〕

器物上小的缺陷。包,凸起;黵,玷污。

报屈〔bāoqū〕

诉说委屈。可以说自己,也可以“替别人报屈”。例句:

出来即忙着找贾政,先说了些替他抱屈的话,后又道喜。(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〇四回)

薄落〔báola〕

形容很少、很轻、很差、很便宜。

薄落烟儿〔báola yār〕

薄拉烟儿,便宜烟。例句:

后来,我上老右家买了几斤薄拉烟,天长日久地熏陶我也加入了烟民队伍。后来到了工厂,随着工资的增长不断地更换品牌,但始终处在未脱贫的水平。(郭儒贤《办公室里的吸烟族》)

薄落片着〔báolār piànzhi〕

原意是把东西切得很薄,比喻东西用得少一些。比如,东西少分一些,送礼少送一点儿。

雹子〔báozhi〕

冰雹。例句:

今年收成实在不好。从三月下雨起,接接连连直到八月,竟没有一连晴过五日。九月里一场碗大的雹子,方近一千三百里地,连人带房并牲口粮食,打伤了上千上万的,所以才这样。(马加《北国风云录》)

苞子〔báozhi〕

葱的花蕾,也称葱苞子。方音。

保不齐〔bǎobuqí〕

保不住,不能保证,不能确定。例句:

一个人要是吃多了,咬牙,放屁,说梦话,这三桩事保不齐没有,还带着自己真会连影儿不知道。(文康《儿女英雄传》)

保管〔bǎoguǎn〕

保证,肯定。与“管保”同义。例句:

那时候春夏秋脑袋上都可以杂草丛生。可是,到了腊月二十三却是一道难关,乡间俚语:“腊月二十三不剃头——妨舅舅”。我舅,哥一个,上有三个姐,下有三个妹,外甥们可以组成一个加强班,都住五里三屯,所以进腊月门舅舅就四面出击。我是最护头(头发——编者注)的一个,尽管母亲用大眼饽饽或者糖疙儿来哄,依然不奏效。等到舅舅来的时候,却是保管没商量,大眼珠子一瞪,咧开大嘴吼道:“咋的?你想叫我死?没门!”(郭儒贤《腊月廿三剃头苦》)

保靠〔bǎokào〕

保险,稳妥可靠。

保掯〔bǎokèn〕

有把握。

抱帮〔bàobāng〕

合伙。犹如几个人抱在一起,也说“抱块堆儿”“捆块堆儿”“绑块堆儿”。

抱蒙〔bào mēngr〕

做事之前没计划,没把握。

抱窝〔bàowō〕

禽鸟孵雏。“袌”为“抱”的本字,“抱”为现通用字。例句:

四嫂子旁敲侧击地说:“按鸡摊有多麻烦,他家鸡抱窝啦,他家鸡蛋包(禽鸟的卵巢——编者注)坏啦,捣嘴嘛舌的。不如按人摊省事。”(李惠文《金鸡岭下》)

报头子〔bào tóuzhi〕

公认的第一。

曝皮〔bàopí〕

由于日晒、患病等原因造成脱皮。例句:

金满贯把全部精力投放在十亩瓜田中了,松土拔草,掐尖打蔓,整天在垄沟里爬滚。天热,他戴顶烂了边的草帽子,肩膀子晒曝了皮,膝盖跪出了茧子(膙子——编者注)。给集体莳弄瓜那些年,他从没这么干过。(李惠文《莫测姻缘》)

暴死〔bàoshǐ〕

突然地,非正常死亡。例句:

曹政看了看金老歪那样子,好像真不知道似的,就给他明挑了:“老羊倌暴死在野地里,我们看了寒心,这活儿干不下去啦!”(石文驹《战地红缨》。石文驹,化名,为锦州作家曲雨石、佟以文、刘云驹)

背巾子〔bēijīnzhi〕、背心子〔bēixīnzhi〕

背心。例句:

再找一找,只怕还有青的。若有时都拿出来,送这刘亲家两匹,做一个帐子我挂,下剩的添上里子,做些背心子给丫头们穿,白收着霉坏了。(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回)

青的,指黑色的。俗语:“头戴大帽儿一身青,不是衙役就是兵。”

卑服〔bēihu〕

佩服之原意。甘拜下风。

蔽不住〔bèibuzhù〕

有可能,义同“挡不住”。

僻静〔bèijing〕

方音。

避人〔bèiyér〕、避雨〔bèiyuěr〕等

避〔bèi〕为方音。

闭河〔bèihé〕

因河流改道,上游堵塞而废弃的河道。闭〔bèi〕为方音。

背圪落儿〔bèi gālár〕、背圪落子〔bèi gālázhi〕

偏僻的角落。

被挡头〔bèi dàngtou〕

缝在被头的布,防止被头脏,便于拆洗。

被服〔bèihu〕

棉被褥。

赔补〔bèibu〕

补偿。例句:

飞凌笑着说:“不敢赴席来好,省着落个收礼的名。当初我们的意见就不操办,你们老一辈的偏要拧着劲。我公爹白搭好几百块,你老头子能挣,就给赔补点嘛!”(李惠文《莫测姻缘》)

鐾刀〔bèidāo〕

原义为磨刀,一般指在砖瓦石块或缸沿、皮革、布带上简单地磨刀。

鐾爪〔bèizhǎo〕

小猫等动物对爪尖进行磨砺。

奔头〔bēntou〕

办事跑腿的人。

本当〔béndang〕

举止稳重,行为端庄。一般用于对小孩儿或年轻人的称赞。

本历年〔běnlinián〕

本命年。

本主〔běnzhǔr〕

真正的主人。例句:

这不是人家本主儿都开了恩了?你老抬抬腿儿,我们小哥儿们就过去了。(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

笨笨嗑嗑〔bènbèn kēkē〕

形容手脚笨拙、语言迟钝的样子。

笨活〔běnhuór〕

粗活。例句:

有(立人+奢)笨活,只管交给我,管作得动;不的时候儿,这大米饭,老天可不是叫人白吃的。(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

笨鸡〔bènjī〕、笨猪〔bè zhū〕等

动物笨鸡、笨猪等,意为本地原生态条件下生长的猪鸡等。笨谷子等,指没有黏性的谷子等。笨高粱,即指没有黏性的高粱,也指老品种高粱。

崩毛儿〔bēng máor〕、崩缨子〔bēng yīngzhi〕

原义是“放屁崩毛儿”,意为说屁话儿,说一些与性有关的下流话。“毛儿”“缨子”,指阴毛。

蹦蹦儿〔bèngbèngr〕、蹦蹦儿戏

地方戏二人转。也称地蹦子,蔑称“狗蹦子”,解放以后确定标准称呼为二人转。

镚子〔bèngzhěr〕

少量的硬币,表示钱少。在实际应用中,只能说“没有几个镚子儿了”“一个镚子儿也没有了”,而不说“就剩几个镚子儿了”。

呗吧的〔bērbādi〕

象声词,原义是吹喇叭(唢呐)的声音。比喻人说话声音大、底气足,或指人吹吹呼呼,或指人习惯于发号施令。贬义词。

奔儿颅〔bér lou〕

额头;召唤狗的口令,也代指狗。

毙古〔 bírgu /bérgu〕

死了。贬义词。

闭火〔bìhuǒr〕

电器开关。大电路的开关称“电闸”。

蔽了〔bìlia〕

比别人好,超过了别人,遮蔽了别人。蔽,源于《论语》:“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必是〔bì shi〕

应该是,可能是。

边边落落〔biānbian lālā〕

枝稍末节,零零碎碎。

边儿落〔biārlǎ〕

一边儿,旁边儿。“边儿落去”,一边去。

边外〔biānwài〕

指明长城以外的地域,也泛指柳条边以外地域。边外话,指边外口音或词汇。

编排〔biānpai〕

夸大、罗列或编造,并当面或背后口头数落别人的毛病。例句:

你看,他又把丈夫编排一顿。丈夫又那样受他编排。低着鬓角很齐的脑袋,一点反感都没有。丈夫有时也这样编排媳妇,媳妇也是服服帖帖听着。这对晚辈夫妻,在寡妇老太太眼里,就跟女儿河里的鸳鸯一样。(李惠文《乱世夫妻》)

编秩〔biānzhi〕

整齐好看。例句:

山坡上有一块小园田是三叔家的风水宝地,一垛秫秸码得四面见线。我说:“三叔,你干啥活都编制。”三叔的眼睛弯成了月牙儿:“这是挑出的,等挂锄,我也偷蔫编点啥,赶趟集……”(郭儒贤《骂鸡》)

贬斥〔biánchi〕、贬扯〔biánche〕

贬低、诋毁。例句:

“他参军好几年了,你怎么知道他贬斥我?”

“前些时候给你来了封信,我怕你吃不住烙铁(受不了,经不起考验——编者注),没给你看!”(李惠文《找不着对象的姑娘》)

扁踹〔biǎn chuài〕

狠踢。锦州方言中,有把人“打扁了”“踢扁了”“踹扁了”之说,大意是把人打得不能动了,一般也形容打得很严重。

扁担钩〔biǎndan gōu〕

中华蚱蜢,一种昆虫。

扁拉〔biǎnla〕

因没有牙齿或牙痛,不能用牙齿咀嚼食物,而用病牙或牙龈将食物简单压扁。

彪〔biāo〕、彪子〔biāozhi〕

彪,本来的意思是小虎。形容人时,和虎的意思差不多。不够精明,智力不够健全,称为彪子、半彪。形容词有“彪乎乎”等。

瞟着〔biāozhi〕

盯着、观察。方音。

标直〔biāozhī〕

也说“标杆儿〔gǎr〕溜直”,形容人或树木、庄稼等形态笔直。也可以用于形容木材等。例句:

一次,井泉龙的头侧着,标直地坐在一条板凳上——他看起来总是那样比他同坐者高出一头——响朗着声音,使大屋子的每个人全注视着他。(萧军《第三代》)

摽劲〔biàojìn〕

摽劲,有两种意思。一是两个人或两个方面较劲;二是指两股力量的作用方向不一致。例句:

你们跟河西人闹别扭,还想让孩子们也跟你们一样摽劲,那样做于理不通!(李惠文《鸳鸯河》)

“妈的!你这条野狗,太没良心啦!”他决定以后让妹子拒绝韩凤岐。宁可用妹子换取的复职成就前功尽弃,也要跟韩凤岐摽摽这股劲。(李惠文《乱世夫妻》)

憋车〔biēchē〕

塞车。

憋屈〔biēqu〕、憋囚〔biēqiu〕

感到委屈,心情不爽快。也叠用为憋憋屈屈、憋憋囚囚。例句:

这孩子回家也憋屈,到外边去散散心吧!(马加《北国风云录》)

鳖犊子〔biě dúzhi〕

骂人话,同于王八犊子。鳖,也称王八。

毙〔biě〕

方音,枪毙。打麻将“亮喜儿”有曰“枪毙〔biě〕东条”:一张七饼(形似手枪),一张东风,任意一张条子。东条,为日本战犯东条英机。

瘪茄子〔biě qiézhi〕

像蔫巴茄子一样瘪了。例句:

俗话说,贼人胆虚。王成林这样一闹腾,张玉昌的那股嚣张气焰,立刻就瘪茄子了。(李惠文《炕洞子里的爱情》)

别脚〔bièjiǎo〕

不顺路。

别劲〔bièjìn〕

两个人的意见不一致。也指工作时由于空间的限制不易用力,或者两种事物互相掣肘。

别拢(bièleng)

看起来不顺眼,用起来不顺手,听起来不顺耳。

宾服〔bīnhu〕

服气。例句:

你觉得能打自己的老婆就英雄了吗?那是炕头上的英雄……没人宾宾又服服……(萧军《第三代》)

宾住〔bīnzhǔ〕

也说“相住”。地位高的人不做,其他人不好意思做;两个人互相谦让,结果都没有做;两个人都以为对方会去做,而谁也没有做。比如:足球到了两名同队队员的脚下,两个人都没有接。例句:

碧月道:“我们奶奶不顽,把两个姨娘和琴姑娘也宾住了。如今琴姑娘又跟了老太太前头去了,更寂寞了。”(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

冰尜〔bīng gár〕、冰猴〔bīng hóur〕

陀螺。

冰流(霤)子〔bīng liúzhi〕

滴水结成的冰锥子。例句:

外祖父漫然地从胡须上抹去那被积留下来的冰溜……太阳有点偏斜了,但还能照满了这屋子的全窗,颜色有点焦红。(萧军《第三代》)

金满贯说着慢腾腾地穿上衣服,不住地打喷嚏,鼻子底下滴着一条闪着亮光的清鼻涕,像雪后房檐上挂的冰溜子。(李惠文《莫测姻缘》)

并骨〔bìn gǔ〕

夫妻死后骨殖〔gǔshi〕埋葬在一起。

饽饽〔bōbo〕

各种面点的统称,一般指黏饽饽。例句:

春节快到了,家家都新领来了米、面,忙着推碾子,拉磨,蒸饽饽,有的人家早早贴出了春联,窗花。(石文驹《战地红缨》)

拨浪鼓儿〔bōlang gǔr〕

货郎鼓,也可作小孩儿玩具。例句:

那工夫,孙货郎子跳着一副货郎担子,撂在大德堂阵子墙外边,摇着拨浪鼓,哐哐山响,招惹了许多小孩。(马加《北国风云录》)

朴刀〔bódāo〕

菜刀。

醭面〔bómiàn〕

制作面点时,为防止面点粘连在一起或粘在面板上而洒在面板上的一层干面。

脖颈子〔bógěngzhi〕

脖子。例句:

人称常二倔子的老安福,他要拧上一个扣儿,九头老牛也拽不开。他的倔像都集中在后脖颈子上。(李惠文《鸳鸯河》)

二八月一伙,是欺软怕硬的货。要是在他们面前软一点,他们敢到你脖颈上拉屎;要跟他们硬起来,他们就胆虚,反倒摸不清你是怎么回事了。(李惠文《一事当前》)

脖拐〔bó guǎi〕、脖子拐〔bózhi guǎi〕、脖溜子〔bó liūzhi〕、脖搂子〔bó lōuzhi〕

耳光。也叫“耳擂子”“撇子”〔piě zhi〕。例句:

于小拴非常生气,顺手打了王大烟鬼一个脖子拐。王大烟鬼抚着脑袋,感激地对小拴说:“你这一脖子拐,算把我打醒过腔来了!”(马加《北国风云录》)

脖领子〔bó lǐngzhi〕

衣领。例句:

阴阳脸上去一把抓住得欣爹的脖领子,使劲搡搭着,吼叫道:“别他妈说些用不着的话!我问你,你家大丫头呢?(石文驹《战地红缨》)”

簸箕〔bò xi〕

方音。

不长下〔bū chángxiár〕、不远下〔bū yuǎnxiár〕

很短、很近。“不远下”“不近下”均为很近。亦有“不高下”“不细下”“不粗下”等词汇。下,常被写成“遐”。例句:

李韦的家住在沈阳小南关,离我家不远遐,家里非常清贫……(马加《北国风云录》)

不嗔〔būchēn〕

难怪。例句:

田甲绝望了,怎么苦劝也打动不了对方。不嗔说:最毒不过蝎子尾,最狠不过妇人心。要知如此,早就应该把她俩宰了!(李惠文《花好月不圆》)

不曾想〔būchéngxiǎng〕

也为“没曾想”“哪曾想”,意为没想到、没想过。例句:

妻子抬起头,借着雪光看了看空着两手回家的丈夫,心里咯噔一下子,眼前又一片昏花了。一家人饿着肚子只等着借粮回来下锅呢,哪曾想,等来的不是粮,而是一场灾祸!(石文驹《战地红缨》)

其实,狡猾过度的丁狗子过去不曾想,现在仍然不曾想攮他一刀的就是眼前的常嘎子。(李惠文《鸳鸯河》)

不吃劲〔būchījìn〕

不给力。

不丁点〔bū dīng diǎr〕

形容很小。

不顶楞〔būdīnglèng〕

不中用。

不赶劲〔būgǎnjìn〕

不给力。

不赶趟〔būgǎntàngr〕

来不及。“赶趟”,来得及。

不敢认〔būgǎnyìn〕

不认识,或者曾经认识却又忘了。敬语。例句:

他说:“佐卿”,这是他二儿子的名字,“这是你三哥,你不认识了吗?”这小家伙微微的把头一点说:“我不大敢认呢。”(萧军《第三代》)

正在这时候,孙书记由那边过来了。起初,马大队长简直不敢认了,只见孙书记满身油污,那脸和那一双手就像从煤堆里扒出来一样。(李惠文《影响》)

不管闲事〔būguǎn xiánshi〕

不尽责任,不敢担当,不顶用,不管事。闲事,不是真的闲事,为约定俗成。例句:

难道那些督抚提镇,道府参游,都是不管闲事的不成?(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一回)

不合板眼〔būhébǎnyan〕

不合拍,不靠谱,不合乎规矩。例句:

庄稼人祖祖辈辈都是靠运气过日子。从骒驴揣驹到下驹,尤其是还下了个大骡驹,这对养驴的主人来说,都算是运气。一头骡驹养大了,能卖两三千块哩!可就是这运气跟政策不合板眼!老刘昌下了决心:不合板眼,也要碰碰运气!哪儿打铧,哪儿住犁。(李惠文《运气》)

不合卤〔būhélúr〕、不合乱〔būhéluànr〕

不对脾气,不投缘,不能搅合在一起。“合卤子”“对卤子”,意为投缘。“卤”,为炸酱面的“盐酱儿”,在此喻为口味儿。

不欢喜〔būhuānqi〕

原义不高兴,比喻东西不充裕。

不开面〔būkāimiànr〕

不给人面子。

不靠勺〔būkàosháo〕

饭菜的水分大。比喻办事不可靠,说话不可信。

不拉郎〔būlāláng〕

郎,指孩子。说人出门不注意看护孩子。比喻做事马马虎虎,丢三落四。对东西不爱惜,经常丢失或损坏。

不赖歹〔būlāidai〕

原意为不赖,但使用范围要小一些。意为不含糊、不简单、了不起、不一般。在锦州方言中,“赖歹”一词只用于表示否定的句子中。“我们家二丫头,穿的、戴的没有一件赖歹的。”

不老少〔būlǎoshǎo〕

很多。

不虑乎〔būluǐhù〕

没在意。

不起眼〔būqǐyǎnr〕

不打眼,被看不上眼。

不清楚〔būqīngchu〕

不清楚,男女之间的关系暧昧,疑有不正当关系。例句:

丁香玉问:“他小姨子咋会知道那些事?”

老常礼含含糊糊地说:“他跟他小姨子不清楚嘛!他小姨子二虎巴搭的,好拿她姐夫那些耍光棍〔guānggun〕的事吹牛!”(李惠文《鸳鸯河》)

不深留〔būshēnliú〕

只作礼节性挽留。

不听说〔būtīngshuō〕

不听话。例句:

你们这班孩子也忒不听说!我那等的嘱咐你们,说我这几天有些心事,心里不自在……(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

不托底〔būtuōdǐ〕

不放心,心中没有把握。例句:

“老北风”自从遭到大德堂暗算,怀恨在心,但是,心里仍不托底,有些顾虑重重。(马加《北国风云录》)

不外、不隙外〔būxǐwài〕

不见外。

不消停〔būxiāoting〕

不安稳,不安静,忙碌。

不恤乎〔būxúhu〕

不十分留意。也说没许乎。

不仁性〔būyínxing〕

不仁义。例句:

人们反倒说他不仁性,风格太低,一心钻到钱眼里去了。(李惠文《废墟》)

不着调〔būzháodiào〕

办事不靠谱,不用心。

不着消停〔būzháo xiāoting〕

很忙。也指经常有人找麻烦。

不知事〔būzhīshì〕

不懂事,年幼无知。例句:

你年轻不知事。他现是二房奶奶,你爷心坎儿上的人,我还让他三分,你去硬碰他,岂不是自寻其死?(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七回)

不值个儿〔būzhígèr〕

不值得。例句:

“你看看这有多不值个儿!”张玉昌说,“你们两个是老驴啃痒痒,一替一口,结果都咬伤了!”(李惠文《炕洞子了的爱情》)

不走字〔būzhǒuzher〕

也说“走背字”,指运气不好。旧时算命“看八字”的行话,走运为“走字”,运气不好则为“不走字”。

不准秤〔būzhǔncheng〕

不稳重,做事让人不放心。

不夦〔búchèn〕

其一,不值得。歇后语:“葫芦头子过河——不沉〔búchèn,不夦〕。” 其二,没有钱物。

不大离〔búdàlí〕

差不多。可以儿化,也可以不儿化。

不大啥〔búdàshá〕、没大啥

不怎么……如:“不大啥愿意”“没大啥相中”。

不带〔bú dài〕

一是说规则不允许、不存在。比如,打麻将“不带混儿”。再如,打篮球“不带三秒”,即“三秒”不算违例。二是说不可能。比如,“得了狂犬病不带好的”。

不带劲〔búdàijìn〕

不好,不给力。

不带戏〔búdàixì〕

原为戏曲界行话。人不舒服,样子就不好看,故不舒服称“不带戏”。民国版《黑山县志》写为“不带细”。

不倒槽〔búdàocháo〕

原意是骡马等牲畜在槽间不停地吃草,不断发出唰唰的声音。喻意是人不停地讲话,或者是说嘴上不服输。

不的话〔búdihuà〕

口头语,假如不是这样。

不定性〔búdìngxìng〕

不稳重、不成熟。

不对付(符)〔búduìhu〕

不和气、不团结。源于古时之兵符。例句:

“你带我到常礼老爷爷家去一趟,”常香玉要求说,“我跟常礼老爷爷唠唠。”

常志凌为难地说:“可我爹跟常礼老爷爷不对付,也怕是不爱搭理咱。”(李惠文《鸳鸯河》)

不犯屑(希)〔búfànxi〕

不值得,犯不上。

不忿〔búfèn〕

不服气。例句:

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不忿,宝钗却是浑然不觉。(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

不够挨〔búgòunāi〕

不够用。“找不够挨”,意为自找没趣。

不济〔bújì〕

(质量)不好。

不记出〔bújì chū〕

记性不好。出,指戏剧的名称。

不介〔búji/jie〕

表示不同意这样做。“我偏不介”“我就不介”。

不见其〔bújiànqǐ〕

不见得,说不准。

不进盐酱儿〔bújīn yānjiàngr〕

犹做菜时盐酱不能进入其中,比喻人不听规劝、不接受批评和意见,普通话说“油盐不进”。例句:

队长开口就问:“吴玉权,我让你动员你爹的事怎么样啊?”

“不通!”吴玉权晃着脑袋说:“我看还是得你队长亲自跟他讲,我说啥人家根本不进盐酱。”(李惠文《啼笑皆非》)

不落过〔búlàguòr〕

不失礼节。

不善〔búshàn〕

不善,也称“真不善”,谓赞人精明强干。常用语。“不善了”“不细了”“不瘦了”,均义为不错了。

不上算〔búshàngshuàn〕

不合算、不合适。例句:

可风言风语说是亲家丁海龙是盗窃仓库里勾外连的人,这就让人不托底了。真要是那样,跟他做亲戚也不上算哪!(李惠文《鸳鸯河》)

不上线〔búshàngxiàr〕

也说“不上串”,指人说话背离常理。

不识闲〔búshíxiár〕

闲不住。

不是个〔búshìgēr〕

不是对手。

不是正头货〔búshì zhèngtouhuò〕

不是正经东西。例句:

如今我想,乘着这几个小粉头儿恰不是正头货,得罪他们也有限的,快把这两件事抓个理扎个筏子,我在旁作证据,你老把威风抖一抖,以后也好争别的礼。(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回)

不受听〔búshòutīng〕

说话不好听,使人反感。

不吐口儿〔bútùkǒur〕

不答应。吐口儿了,就是答应了。

不让份儿〔búyàng fèr〕

在某一件事情上当仁不让。

不认赃〔búyìn zhāngr〕

不认错,不认罪。俗语有“提上裤子就不认脏”。

不自在〔búzhìzhai〕

身体或心理上不舒服。“找不自在”,意为自寻烦恼,自找没趣。

布条、布纬〔bùwèi〕

织布时用的纵线和橫线。布条,事先固定在织布机上;布纬,放在梭子里。

布衫儿〔bùshǎr〕、布衫子〔bùshǎnzhi〕

上衣,特指单衣或裌衣,不包括棉衣。

作者:

张国岩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锦州方言》代表性传承人

吴歌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锦州方言》代表性传承人

​​

0 阅读:0
张梁三农

张梁三农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