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2月17日,我军在进驻万寿山和五塔寺后,就此完成了对北平城的全面包围。
彼时,驻守城内的国民党军将领正是傅作义。
是战,是降?这是一个问题,傅作义不知该如何是好。
再者,武力对抗亦无胜算,傅作义似乎唯有一条路可走了。
就在这时,一个人为傅作义提出了建议,最终让傅作义下定决心和我党和谈,也直接促成了后来的北平和平解放。
而此人,正是傅作义之女傅冬菊。
一傅冬菊虽为国民党大军阀傅作义之女,然而,她却怀揣着一颗满溢革命热忱的心。
而她和我党的缘分,在其少年时期便已悄然开启。
1939年,15岁的傅冬菊来到重庆,进入了南开中学读高中。
就读期间,傅冬菊只要有空,就会去《新华日报》报社玩。
也正是在这个报社里,她遇到了周恩来,不仅被周恩来亲切接见,还为多年之后的北平解放埋下了一颗种子。
在《新华日报》社里,傅冬菊接触到了革命思想和许多同志,深受感染,不久后就加入了我党领导的进步青年组织“号角社”。
可以说,此时的傅冬菊虽然只有十几岁,但已经是一名对革命抱有热忱的小同志了,而傅冬菊正式入党,就要到1947年了。
然而,早在1942年,傅冬菊就读于西南联大英语专业之时,就决然投身革命,旋即加入地下党组织,成为我党一名“据点”成员。
三年时光里,她于昆明投身于我党领导的外围组织——“民主青年联盟”。
直至1947年11月15日,时年23岁的傅冬菊不辱使命,不负组织厚望,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数年间,傅冬菊除学业外,主要工作是在天津《大公报》担任编辑,借记者身份作掩护,为我党获取大量重要情报。
而在当时,因为国共内战,我党的许多同志都被逮捕,而傅冬菊利用自己是傅作义女儿的身份从中运作,成功营救出了不少同志。
与此同时,傅冬菊也借助身份,在和其他国民党高官的子女的往来中,把一份份重要情报传递到组织,为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了1948年底,国民党大势已去,特别是北平城被我党重重包围后,傅作义满心不安,不知该如何是好。
而就在此时,国民政府的“国防部长”徐永昌突然来到北平,让傅作义很是惊讶。
徐永昌前来,意在传达老蒋之命,令傅作义率部南撤。
对于老蒋的命令,傅作义并没有立刻执行,因为同样是在这个时间点,傅冬菊再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傅冬菊回到了傅作义身边,并且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
傅冬菊与傅作义影视剧照
当时,傅冬菊这样说道:我是共产党派来的代表。
傅作义闻听此事后并未太过讶异,他在女儿的一次次举止间,早已猜到其身份。
他只是问道:你是聂荣臻派来的还是毛泽东派来的?
傅冬菊请示过后,表明自己是毛泽东派来的。
这个回答表明了我党的诚意,是全心全意想要和傅作义和谈,毕竟都是中国人,谁也不想兵戈相见。
随后,傅冬菊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为傅作义阐述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必要性。
期间她引用了北平作为古都有着太多的文化古迹,以及一旦开战必然会给百姓带来伤亡等论据。
从经济、文化、历史等诸多方面,对战争所致后果予以深入剖析。
在傅冬菊的规劝之下,傅作义心中萌生出和谈的想法。
但与此同时,南京国民政府也传递出了新的信号:老蒋诚邀傅作义率部南下,为将来的反扑保存实力。
此时的傅作义,内心已然有了与国民党划清界限、走向和谈的初步决心,自是不会理会蒋介石。
随后,傅作义便写了一封信,交由傅冬菊转交毛泽东,表达了自己愿意和谈的想法。
此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党与傅作义先后开展了两次谈判。然而,由于在某些条件上存在分歧,双方未能达成一致。
直到1949年1月中旬,天津的和平解放,成了压垮傅作义的最后一根稻草。
与此同时,傅冬菊再度挺身而出。在家宴之上,她又一次向父亲阐述我党的主张与思想,竭尽全力说服傅作义。
当傅作义担忧被视作投降者来对待时,傅冬菊依循组织指示作出保证,这彻底消除了傅作义最后的顾虑。
1月16日晚间,傅作义的谈判代表、拜过把子的兄弟邓宝珊和我党领导同志会晤。
这次会晤中,双方终于达成了一致,傅作义的部队将于21日出城接受改编。
21日,傅作义召开会议,正式宣告接受改编方案,次日便在协议书上签字,这标志着北平正式迎来和平解放。
北平的和平解放,为其他城市的解放首开和平之先声。此后,众多城市兵不血刃,相继迎来解放。
三傅冬菊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谓促成这一切的关键功臣。她为组织作出诸多贡献,受到嘉奖自是理所应当之事。
但她选择回到了天津的《进步日报》报社,重新做起了自己的老本行。
1949年8月,时隔半年,傅冬菊投身第二野战军西南服务团。她从北平奔赴云南,辗转征战,终于回到阔别十几载的昔日读书之地。
在这里,傅冬菊参与了《云南日报》的创办,为云南的解放事业也做出了不少贡献。
建国之后,傅冬菊进入了《人民日报》报社,先后在记者部和文艺部工作,在此期间,她参与翻译了许多外文资料,贡献也不少。
此后,傅冬菊便始终在《人民日报》报社工作,一待就是三十多年,直到1982年时,傅冬菊的岗位才迎来了调动。
虽为调动,却仍未脱离报社行业。这一年,她借调至新华社香港分社出任记者,同时兼任编辑部副主任。
虽然这年的傅冬菊已经59岁,年近花甲,两鬓也有了华发,但她依然投入了全部的身心,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件事。
时间来到1995年,72岁的傅冬菊离休了,结束了自己的工作生涯。
虽离开了一线,但她依然时刻关心国家大事,操心着百姓生计。
傅冬菊的丈夫名为周毅之,是一名越南归侨,同时也是《人民日报》派香港新华社首席记者,两人是在工作中结缘后走到一起的。
在傅冬菊离休的第二年,周毅之先她一步离去,夫妻俩有三个女儿,都在海外工作。
晚年时,傅冬菊的身体不太好,不多的退休金基本都用来吃药和雇佣保姆,她住在一间没有装修过的老房子里。
即便如此,傅冬菊依然和弟弟傅恒一起为“希望工程”捐款,并且在他们的努力下,成功在老家山西建设了两所希望小学。
2007年7月2日,傅冬菊走到了生命的尽头,84岁的她因疾病缠身,在北京去世,走完了光辉灿烂的一生。
结语多年以来,傅冬菊很少在大众面前提起自己的父亲。
似乎在她看来,自己做的不过是一件平凡的事,是一个中国人都会做的事,实在不值得什么宣传。
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出身不凡、但却一生“平凡”的人,她以平凡的身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
而这样的品质,正是万千革命志士们所拥有的、是我们孜孜不倦所追求的高尚。
参考资料:
1、傅作义与他的女儿傅冬菊——《统一论坛》 1998年第1期43-46,共4页
2、傅冬菊:在父亲身边做“卧底”——《天津支部生活》 2021年第16期16-17,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