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历史上,有不少在历史上留下偌大名声的奇女子,除了那位千古唯一女帝武则天外,最为人称道的就要数上官婉儿了。此女虽出身名门,却命运多舛。她本是上官仪之孙,而上官仪,这位唐朝的重臣,却因遭人诬陷,遭受了莫须有的罪名,最终与儿子上官庭芝一同被斩首。在这场冤案中,只有上官婉儿母女因为有亲戚是太常少卿郑休远,才得以逃过一劫,被送入宫中为奴。
上官婉儿在宫中的生活,原本应该是暗无天日,但机缘巧合下,她却凭借自身的才华,得到了女皇武则天的赏识,成了一位能够左右朝政、执笔为刀的女官。
有人会问,武则天是上官婉儿的杀父仇人,她难道不恨武则天吗,为何又心甘情愿为武氏所用呢?要弄清楚这一点,就需要把上官家和武氏的恩怨情仇从头到尾来捋一捋。
皇帝甩锅大唐麟德元年(也就是664年),权倾朝野的皇后武则天,因为觉得宫里头的风水不顺心,就把几个道士带进了皇宫,行厌胜之术,想用这种方式来改改不好的运气。没想到,这事让一个叫做王伏胜的太监知道了,出于某些不为人知的原因,他就跑去把这事儿告诉了高宗李治。
武则天在被立为皇后后,逐渐插手朝政,通过各种手段笼络大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使得唐高宗感受到了威胁,认为武则天的权力过大,可能影响到他的皇权 。
李治晚年患有严重的风疾,也就是现代所称的脑血栓导致的头疼病,这使得他无法全力处理朝政,需要有人辅助处理国事。在这一背景下,武则天作为皇后,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开始帮助高宗处理朝政,这样一来,武则天的政治影响力一天比一天大。
李治因为皇后武则天过于强势,处处揽权,心里头也是憋了一肚子气,早就有心想把她废掉。王伏胜这一告密,就给了李治一个绝佳的借口。于是他就悄悄地把一个叫做上官仪的大臣叫过来,两个人一合计,上官仪这人才思敏捷,知道皇帝心里的苦楚,便说:“皇后这样独断专行,搞得天下的百姓都不满意,依我看,为了顺应民心,还是废了她吧。”高宗听了这话,觉得很有道理,就让上官仪起草了一份废除皇后的诏书。
上官仪是关陇集团的代表人物,他当然希望通过废除武则天的皇后地位,来恢复关陇集团的影响力。
武则天听到风声,就跑去皇帝面前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哭诉起来,装得可怜兮兮的。反正一器二闹三上吊,这三招,武则天同样玩得儿很溜。高宗李治一看她这样,圣母心里又开始泛滥了,觉得就这点儿事儿,不至于把武媚娘的皇后之位给废了。于是就对武则天说:“这都是上官仪教我这么做的。”好么,李治就这样反手把上官仪给卖了。所谓君不密则失臣说的就是李治这样的皇帝。
于是呢,武则天逃过一劫,但是心里可就把上官仪给记恨上了。到了那年的腊月头上,武则天又开始搞事情了,她指使一个叫做许敬宗的心腹,硬是给上官仪和王伏胜扣上一个大帽子,说他们和那个被废的太子李忠结党营私,想要造反。要知道,上官仪以前在李忠手下当过官,和王伏胜也曾经是李忠的手下,这样一来,他们只好百口莫辩了。
后来不长时间,上官仪就被抓起来了,和他儿子上官庭芝、王伏胜一起被砍了头,家里的东西全被抄没,可怜的李忠在流放的地方也给赐死。至于左威卫大将军、太子左卫率、郜国公郭广敬,因为他平时和上官仪私交不错,也被贬到外地去当了个小官,没多久就一命呜呼了;右相(中书令)刘祥道也被罢免了职务,改了个闲差事。武则天就这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把唐高宗身边的股肱之臣都给除掉了,从此李治就真的成了个孤家寡人,朝廷上的一切都归武则天说了算了。
巾帼宰相上官婉儿的人生经历可谓是起伏波折,祖父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废后诏书得罪了武则天,被诬陷谋反,下狱处死。刚刚出生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遭遇株连之灾,被发配掖廷为奴。在宫中旁舍,妃嫔们居住的地方,上官婉儿在其母的精心培养下,熟读诗书,不仅出口成章,而且明达吏事,聪敏过人。
仪凤二年(677年),武则天召见了年仅十四岁的上官婉儿,当场命题作文,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文意通畅,辞藻华丽,字字珠玑,句句含玉,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去其奴婢身份,掌管宫中诏命。
上官婉儿在武则天时期就已权势显赫,有“巾帼宰相”之名,掌管宫中制诰多年。到了唐中宗时期,她被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从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她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
710年,临淄王李隆基发动的唐隆政变,上官婉儿与韦后同时被杀。在正史中,上官婉儿的相关记载和评价差异极大,有的说他秀外慧中,极善理政。有的说他私养面首,秽乱官庭。参阅《旧唐书》和《新唐书》,你会发现不同时代对她政治角色的不同看法和评价。
上官婉儿的诗歌创作在当时颇受赞誉,她的诗歌既有对“上官体”形式技巧的继承,更在诗歌的题材范围、抒情特征及格调气度等方面对此前的宫廷诗有所超越,从而为诗歌从初唐宫廷诗迈向盛唐之音跨出了重要一步。她的诗歌情感表达丰富,如下面的《彩书怨》一诗,其中所展现的绵长思念,是宫廷诗歌中难得一见的佳作。
彩书怨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上官婉儿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她的才华和政治智慧使她成为唐王朝前期文治政治转型的代表人物,她的文学与政治成就紧密结合,展现出唐代女性在政治和文化领域的独特影响力。
恩出武氏上官婉儿的一生,就好像大女主古风小说的剧情一样。
上官家遭难时,她还只是个小婴儿。其母郑氏,本是大户千金,哪舍得女儿从今往后命运凄惨,跟奴婢似的过活。于是,等婉儿稍微长大点儿,郑氏就把她送进了宫里的学校,接收宫庭教育。
等上官婉儿长到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已经是个才华横溢的小才女了,从古至今的知识学得博大精深,而且性格活泼聪明,很是讨人喜欢,在宫里头也小有才名。
武则天也是个爱才的主儿,史料上说她“政由己出,明察善断,当时英贤竞为之用”。所以,上官婉儿的才名一传到武则天耳朵里,她就迫不及待地召见了她。上官婉儿回答武则天的问题,落落大方,不卑不亢,说话也文质彬彬的。
公元689年,也就是永昌元年,武则天称帝。她开始把写诏书、看奏折的大任交给了上官婉儿办理。这样一来,上官婉儿实际上就成了武则天身边的第一红人兼大秘书。
从圣历元年,也就是公元698年开始,武则天又让婉儿帮忙处理各种朝政奏折,参与决定国家大事。婉儿的权势那是一天比一天大,她得到的武则天的信任和依赖,不是哪个大臣能比的。
从一个罪臣的小丫头,长成了女皇的贴身秘书,从啥都没有,到享尽荣华富贵,这一切都是武则天赐予的。而且武则天的政绩了得,深受百姓爱戴,婉儿对她的敌意也就渐渐烟消云散,后来简直是全心全意支持这位伯乐。
武则天驾崩,唐中宗李显即位后,婉儿更是得到了莫大的信任。中宗不仅封她为昭容,还让她继续主管起草诏令,甚至让她替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
在古代,女人是很难掌握大权的,偶尔有个别女性掌握了巨大的政治权力,也常常会被人说成是牝鸡司晨,颠倒阴阳。比如说吕氏,再比如说武则天。所以上官婉儿能够获得武则天的赏识,成为权倾朝野的女政治强人,那得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啊。因此无比聪明的上官婉儿为了在残酷的官庭斗争中生存下来,并且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肯定不能恨武则天,反而要对武则天处处讨好,小心奉迎,以求简在帝心。
有些猜想说上官婉儿是不是一直都怀恨在心,想要为她爹和爷爷报仇,所以在武则天身边忍气吞声,伺机报仇。但是,武则天每次都没狠下心来杀她,所以上官婉儿也因此心存感激,愿意一辈子听从武则天的号令。但这说法其实不太靠谱,如果婉儿真的那么多次下手刺杀,武则天怎么可能一次次都放过她?武则天是啥性格,那可是有仇必报,而且极为善于斩草除根的。
结语上官婉儿的真实想法无人可知,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史料文字来推测一二,真实性不得而知,但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是非常值得讨论的。
首先武则天对上官婉儿有知遇之恩,上官婉儿的一切权力都来自于武则天,可以说如果没有武则天,大唐的政坛上也根本不会有上官婉儿这号人物。
其次,说到上官仪被杀,上官家族遭难这件事,恐怕李治要担的则任要高于武则天,上官仪本人也有作死的动机。李治身为皇帝,臣子为其谋划机密,结果他自己抗不住老婆的压力,反手把臣子给卖了,不能不说,李治这个皇帝有点太没担当。为这种皇帝做事,太没安全感。
再说上官仪本人,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是夫妻,而且是女强男弱的那种,你一个外人参和人家夫妻之间的事情,怎么做都不落好。别说什么帝王之家无私事,家事即天下事,这话虽然不错,但说到底李治和武则天是夫妻,闹个矛盾什么的极其正常,你一个臣子就这么不遮不掩参合进去,纯属找不自在。
其实上官仪的动机也不纯,他之所以撺掇李治废除武则天的皇后之位,也是出于维护关陇集团权利的目的,是政治斗争,即然是政治斗争,成王败寇就更没什么可说的了。
所以上官婉儿之所以甘愿为武氏效力而不仇恨武氏,一是生存需要,二是利益需要,三是心里想得明白,武则天并不是导致其父祖被杀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