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酒,自古便是一段不解之缘。
酒,对于李白而言,不仅是生活的调味品,更是心灵的寄托。
在酒的醇香中,他找到了那份真实的自我,那份无拘无束的自由。
李白与酒的关系,如同诗与酒的关系一样紧密。
在半醉半醒之间,他找到了那份真实的自我。他敢于直抒胸怀,敢于面对那个真实的自己。酒,成为了他的精神寄托,他的灵魂伴侣。
在他的诗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那个醉眼朦胧、挥毫泼墨的诗人形象,感受到他与酒之间那份深厚的情感纽带。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君不见》
这首诗约写于天宝十一年(752),当时诗人自长安放还,已经快九年了,诗人当时和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老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作客,处于人生低谷,怀才不遇,深感生活之困厄,所以借酒兴诗,来了一次酣畅淋漓的抒发。
首句以壮阔的黄河为引子,展现出生命的奔放和无畏。黄河之水从天而降,奔腾不息,直入大海,再也不会回头,喝了几杯就开始夸张起来了,描写了黄河的雄伟景象,也象征着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人用明镜比喻人生,形象地描绘出人生易老、悲欢离合的无奈。早晨还是一头乌黑的头发,到了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白。
他将人生由青春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原本就短暂的说得更为短暂,与前两句把原本壮阔的说得更为壮阔,是“反向”的夸张。
开篇“以河之水一去不复返喻人生易逝”,“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是诗人的生活哲学。他认为,人生得意之时就要尽情享受欢乐,不要让金杯无酒空对皎洁的明月。
李白认为自己天生就是有用之才,即使千金散尽也会再次获得。这是一种对未来的乐观信念,也是对人生的坚定信念。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诗人用烹羊宰牛的豪举来表现自己的豪情壮志,表示要痛饮三百杯才能尽兴。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诗人邀请两位好友一同痛饮。
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透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积极的态度。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应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破费又算得了什么!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请你们仔细听好:豪门贵族的生活根本不值得珍惜,但愿长醉不愿意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的生活都是冷落寂寞,只有饮酒豪客方能留下美名。古时陈王曹植曾在平乐观设宴寻欢,斗酒十千不嫌贵,任性地享乐一番。
主人为何说钱少?只管买酒来大家一起畅饮。
李白唱道:“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万古愁”,既具有丰富深刻的历史内容,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
这不是哀歌式的忧郁,而是巨人式的痛苦;不是浅斟低唱,而是火山喷发般的呐喊。
这痛苦的呐喊,在“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映衬下,在“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对照下,展示出诗人大起大落的情感波涛,以奔放的笔调,傲岸不羁的豪情,狂饮高歌,构成了交响乐般的雄伟诗章。这就是盛唐之音。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这首诗是天宝三年(744)春李白在长安所作。两年前,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奉诏入京,踌躇满志。不料权臣谗毁,日益昏聩的唐玄宗也认为他“非廊庙器”,他的壮志宏图全都化为泡影。在极度的苦闷中,他写下了这组《月下独酌》
春天,明月,花间,美酒,本当十分惬意;但偌大一座京城,却找不到一个知己,他只好“独酌”了。
寂寞之中,他想起了自己最忠实的朋友,于是“举杯邀明月”,而月亮又带来了诗人自己的影子,所以“对影成三人”。
虽然月亮和影子都不会饮酒,但它们可以同诗人一起“行乐”:月亮被他的歌声感动了,深情地在他身边徘徊;影子和他一同起舞,尽管它跳得有些错乱——其实是诗人已有几分酩酊,舞步蹒跚了。
终于,他意识到自己快醉了,“我醉欲眠卿且去”,咱们分手吧!但临别之际,他还叮嘱月亮:希望这友情永远纯真,超乎世俗,将来在遥远的天空再相会。
以春花明月的美景,反衬出诗人内心的苦闷;以“三人”行乐的幻象,真实地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寂寞;以对仙境的纯真友谊向往,揭示现实世界的冷酷。
而读者最喜爱的,无疑是诗中的月亮,诗人情之所钟,全在月亮,影子不过是月亮带来的陪客。
从儿时起,李白就跟月亮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如今年过不惑,他仍然保持着赤子之心。
正是这童心般的天真,他方能保持新鲜的想象力,把月亮写得那么可爱,那么善解人意。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金陵酒肆留别》
暮春三月,东风澹荡,柳花飞舞,满店飘香,加之殷勤唤客的吴姬,这金陵酒店实在太诱人了,何况“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呢!
如此美景,却要离开此地了,能不感怅惘吗?
景愈美,酒愈香,吴姬愈殷勤,那尽在言外的愁绪就愈显得浓烈。所谓以乐景写哀而倍增其哀的手法。
店外飘来的花香(当然不止是柳花),店内横溢的酒香,吴姬身上的幽香,融汇成一阵阵醉人的醇香,何必去争论柳絮香不香或考证柳花是不是酒名呢!
金陵少年在酒店为诗人饯行,妙在“欲行不行各尽觞”,这七个字的内涵可太丰富了。
诗人欲行,又不愿行,但不得不行,无可奈何,姑且借酒浇愁,亦借花献佛,用朋友的酒,答谢朋友的深情厚意,于是大家都来干杯。
李白天生傲骨,专喜犯上,但对朋友——特别年轻的朋友却古道热肠,坦诚相待,这班金陵少年怎么舍得放他走呢 苦苦挽留,终于无效,只好“劝君再尽一杯”,于是大家又都来干杯、彼此劝酒,频频干杯,这场面,确是十分感人的。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其一》
金樽、玉盘、美酒、珍羞,该是多么丰盛的筵席。
但“一日须倾三百杯”的李白,此刻却无心喝酒,他放下了酒杯,撂下了筷子,拔剑四顾,出路在哪里呢?
黄河不能渡,太行不能登,世上的路全堵死了,他心头一片茫然。
既然眼前无路可走,不妨学学姜子牙,垂钓r溪,养晦待时,“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赠钱征君少阳》)。
何况,长期为奴的伊尹,忽然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终于成为一代贤相。这两位古人给了诗人一些安慰和信心,他似乎要振作了。
但一面对现实,他又跌下苦闷的深谷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叹。
然而,李白并没有失去自信,他说过“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雄”,而日,盛唐的时代精神给他以鼓舞,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他终于从苦闷中奋起,喝上几杯,唱出了高昂的旋律:“长风破限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全诗的高潮。诗中交织着失望和追求、悲愤和豪情,坦露出诗人急遽变化的心理历程。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留客中行 / 留客中作》
李白天宝初年长安之行以后,移家东鲁。这首诗作于东鲁的兰陵,而以兰陵为“客中”,显然应为开元年间亦即入京前的作品。
著名的兰陵美酒,是用郁金香加工浸制,带着醇浓的香味,又是盛在晶莹润泽的玉碗里,看去犹如琥珀般的光艳。
诗人面对美酒,愉悦兴奋之情自可想见了。只要主人同我一道尽兴畅饮,一醉方休,我哪管她这里是故乡还是异乡呢!
诗人并非没有意识到是在他乡,当然也并非丝毫不想念故乡。只要有美酒一开,便一扫令人沮丧的外乡异地凄楚情绪。
一种流连忘返的情绪,甚至乐于在客中、乐于在朋友面前尽情欢醉的情绪完全支配了他。由身在客中,发展到乐而不觉其为他乡,正是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羁旅之作的地方。
大唐盛世,处处呈现着财阜物美的繁荣景象,人们的精神状态一般也比较昂扬振奋,而李白更是重友情,嗜美酒,爱游历,祖国山川风物,在他的心目中是无处不美的。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饮酒诗特多兴会淋漓之作。此诗开篇就写当筵情景。“山中”,对李白来说,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
盛开的“山花”更增添了环境的幽美,而且眼前不是“独酌无相亲”,而是“两人对酌”,对酌者又是意气相投的“幽人”(隐居的高士)。
此情此境,事事称心如意,于是乎“一杯一杯复一杯”地开怀畅饮了。次句接连重复三次“一杯”,不但极写饮酒之多,而且极写快意之至。
我们仿佛看到那痛饮狂歌的情景,听到“将进酒,君莫停”(《将进酒》)那样兴高采烈的劝酒的声音。
由于贪杯,李白大概是酩酊大醉了,玉山将崩,于是打发朋友先走。
“我醉欲眠卿且去”,话很直率,却活画出饮者酒酣耳热的情态,也表现出对酌的双方是“忘形到尔汝”的知交。
尽管颓然醉倒,诗人还余兴未尽,还不忘招呼朋友“明朝有意抱琴来”呢。
此诗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狂士与“幽人”间的感情,诗中那种随心所欲、恣情纵饮的神情,挥之即去、招则须来的声口,不拘礼节、自由随便的态度,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个高度个性化的艺术形象。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天宝十二载(753),已经五十出头的李白来到宣州。此前,他曾游览了北方的幽州。初、盛唐的文人,往往抱有从军的志愿,向往驰骋边关、奋勇杀敌、博取功勋的生活,即所谓“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卢照邻《从军行》)。
但幽州之行,让李白大失所望。安山的野心昭然若揭,幽州已成是非之地,战火即将燃起。李白不敢久留,匆忙南下。国势不可预料,自己前途未卜,种种郁悒压在心头。
深秋季节,登上谢公楼,放眼四望,茫然无措,无所依傍,苦闷的情怀难以抑制,喷薄而出,一如神龙出海。
日月如流,光阴如梭,已去之昨日无法挽留,未来之烦恼忧愁又难以抵御,令人心烦意乱。
人生本来聚散难定,更何况在萧瑟的秋天,秋色阴暗,秋声凄切,秋意萧条,烟气飘飞,山河空寂,怎能不愁绪满怀。
万里长风之中,大雁悠然而过,人生亦如白驹过隙,不可稍驻,何苦自寻烦恼,不如开怀畅饮。人生不朽,亦非难事,文章自可博取后世声名,你我也不必沮丧。
昔日蓬莱文章(传说仙府秘籍收藏于海上仙山之一蓬莱,所以东汉将朝廷图书收藏馆命名为蓬莱。蓬莱文章,此处即指汉代文章),建安骨力,都是逸兴不群,壮思飞越,中间又有谢朓,诗风清新秀发。
畅饮高楼,酒酣耳热,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飘逸之兴,雄壮之思,喝着酒,谈着诗,李白情绪高涨了,露出了诗人天真豪放的本色,他又要上天揽月了。
豪情过后是寂寞,眼前的现实终究难以直面。人生不朽,莫如立德、立功、立言。立德、立功已如泡影,立言亦非易事前人文章,高旷清远,不易企及。
想到这里,忧愁又扑面而来,滔滔不绝,无法排遣。人生在世,贵在称心得意,为何我总是流落不偶,蹭蹬失意? 长此以往,不如抛弃头巾,披散头发,驾一叶扁舟,遨游江湖之上吧!
他长时期以来对社会黑暗面的认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追求理想的历程中受到的种种挫折和打击,壮志未酬而时不我待的苦闷,期待之后是失望、彷徨之中又有期待的复杂心态。
他想摆脱苦闷,但苦闷却缠着愈紧;他想排遣忧愁,但忧愁却越排越多。
于是以眼前的溪水为喻,写出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秋更秋”的千古名句。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这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
傍晚,诗人游完葱绿的终南山罢,在初升的新月的陪同下悠然下山。
李白时而回望走过的山路,只见山中小径已被郁郁葱葱的山林掩映在一片苍茫之中。
行路中遇到了山人,山人想邀他到家中做客,置酒留宿。
诗人有感于山人所居之处的清幽、山人一家待客的热情,于是和他开怀畅饮,对酒当歌,直至银河星稀,高兴地忘记了世间庸俗之事。
诗人以平常话语写平常之事,却能将宾主间的深情厚谊、诗人的率性真情表现得潇洒自然、风流有致,堪称神来之笔。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