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胡塞领导人通过公开讲话宣称:“我们用石头和信仰,打败了钢铁和傲慢”,这种叙事进一步放大了其战术成果的影响力。

在红海,他们用事实证明,即便是装备简陋的武装力量,只要找准对手的软肋,也能在不对称战争中占据主动。
美国军事霸权幻灭
从海湾战争中精确制导武器的惊艳亮相,到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初期迅雷不及掩耳的地面推进,美国以压倒性的火力和技术优势一次次巩固了其军事至高无上的地位。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这种光环开始褪色,特别是在中东地区的红海冲突中,美国军事机器的局限性暴露无遗,昔日的无敌神话在低成本、灵活应变的对手面前显得脆弱不堪。
2025年,美国的国防预算高达8860亿美元,超过排名其后的十个国家军费总和。航母战斗群、第五代隐形战机如F-35、全球定位系统(GPS)支持的精确打击能力,这些技术奇迹让美国在常规战争中几乎无人能敌。

这种优势在面对非传统对手时却显得力不从心。
尤其是在也门胡塞武装的挑战下,暴露出美国军事战略的结构性问题。
胡塞武装,一个装备简陋、缺乏正规训练的非国家武装,却能够在2024年至2025年间,持续对美国海军及盟友的资产构成威胁。这种不对称战争的现实,迫使人们重新审视美国军事力量的实际效能。

胡塞武装主要依赖相对有限且成本较低的军事手段,例如各式无人机、反舰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来遂行其作战目标。他们没有先进的空军、庞大的海军舰队,其作战人员也多缺乏系统化的现代军事训练。
在红海冲突中,美国部署了以“卡尔·文森”号和“杜鲁门”号为首的航母战斗群,试图通过空中打击和海上封锁遏制胡塞武装的活动。

这些航母每艘造价超过130亿美元,搭载数十架先进战机,配备宙斯盾防御系统,堪称现代战争的巅峰之作。
胡塞武装公开宣布其在红海的军事行动是为了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并将目标指向与以色列有关或前往以色列港口的船只,以及在该区域活动的美英等国军舰。这一行动选择,使得红海——这条全球重要的海上贸易通道——成为地缘政治博弈和军事对抗的新焦点。

据可靠数据,2024年11月至2025年3月,胡塞武装发射了超过200架次无人机和数十枚导弹,其中部分成功突破了美军舰队的防御网,迫使美国海军不得不调整部署,增加护航和拦截成本。
这种“以小博大”的战术,揭示了美国军事体系在应对低技术威胁时的尴尬处境:昂贵的武器平台虽然能在正面战场上摧毁敌方,但面对分散、隐秘的游击式袭击,却显得效率低下。

长期以来,美国依赖技术优势和火力投射,倾向于通过“震慑与摧毁”迅速结束冲突。然而,胡塞武装的生存之道恰恰在于规避正面交锋。他们利用也门复杂的地形隐藏发射点,通过分散的指挥网络协调攻击,将民用设施与军事目标混杂,以降低美军空袭的精确性。
胡塞武装的战术奇迹
胡塞武装不仅是一个军事组织,更是一个融合了宗教、部落和民族主义诉求的政治实体。在也门内战和外部干预的双重压力下,他们通过宣传“抵抗帝国主义”的叙事,赢得了部分民众的拥护,从而在人力和物资上获得了补充。

自2024年下半年起,胡塞武装开始频繁使用“萨马德”系列无人机和改装的反舰导弹,对红海航线上的商船以及美国海军舰艇发起袭击。
这些无人机的单价通常不超过5000美元,许多部件甚至来自民用市场,而其搭载的简易爆炸装置足以对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军舰构成威胁。

在2024年12月的一次典型交锋中,胡塞武装以不到10万美元的成本,迫使美军耗费超过2000万美元的拦截导弹和燃油来应对。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在2025年初的报告中指出,红海行动的累计成本已超过50亿美元,但取得的战略成果却微乎其微,未能有效恢复红海航线的安全,也未削弱胡塞武装的作战意志。

他们并非完全依赖自主研发,而是从伊朗等外部支持者那里获取了无人机技术和导弹部件,再结合本地工匠的改装能力,生产出适应战场需求的武器。
伊朗提供的“见证者-136”无人机的设计蓝本,经过胡塞武装的调整,变成了更适合也门山地环境的“萨马德-3”,其航程可达1000公里以上,足以覆盖红海关键水域。

美国军方内部的一份非机密报告承认,胡塞的分散化部署让传统空袭的效能大打折扣,因为高价值的精确制导武器往往只能摧毁次要目标,而真正的威胁源难以根除。
2025年3月发起的大规模空袭中,动用了B-52轰炸机和F-35隐形战机,投下数百枚精确制导炸弹,宣称摧毁了胡塞的多个军事设施。

事后胡塞武装迅速恢复了攻击节奏,表明其关键装备和人员早已分散到地下掩体或民用区域。
与传统军队不同,胡塞的指挥结构高度分散,依靠小型作战单元和地方头目的自主决策。这种去中心化的模式,使得即使部分指挥官被美军定点清除,整体作战能力也不会瘫痪。

美国通过无人机暗杀了一名胡塞高级指挥官,但不到一周,胡塞武装就以一轮针对红海商船的导弹袭击作为回应。
特朗普政府的军事回应
自特朗普于2025年1月重新入主白宫以来,其外交与军事政策延续了“美国优先”的基调,强调通过武力展示恢复美国在全球的威慑力。

3月10日,白宫宣布授权美军中央司令部对也门胡塞武装的目标实施“精准打击”,目标包括武器库、无人机发射点和指挥中心。
据五角大楼的公开声明,此次行动动用了B-52战略轰炸机、F-35隐形战机以及“杜鲁门”号航母的舰载机群,总计投下超过300枚精确制导炸弹,打击了胡塞控制区内的数十个设施。

特朗普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宣称:“我们将让这些恐怖分子明白,挑战美国的代价是他们无法承受的。”
美国国防部的初步评估,至少20个胡塞武器库和10余个无人机发射点被摧毁,短期内削弱了其对红海目标的攻击能力。

尽管美军采取了看似强有力的军事措施,但其行动很快就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一系列争议。
首先,空袭的实际效果受到了广泛质疑:
胡塞武装并非传统的、拥有固定基地的军队,其作战单元往往高度分散、机动性强,并且善于利用也门复杂的地形进行隐蔽。这使得美军的空中打击很难精确锁定并摧毁所有关键目标,胡塞武装往往在空袭后不久便能恢复部分攻击能力,继续向红海航道发射导弹和无人机

其次,这场冲突暴露了显著的成本效益失衡问题:
胡塞武装使用的无人机和部分导弹成本相对低廉,而美军为了拦截这些威胁,不得不动用单价高达数百万美元的先进防空导弹。这种不成比例的消耗战,即使对于财力雄厚的美国而言,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长期维持将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

有迹象表明,美国在某种程度上开始流露出寻求缓和局势乃至“停火”的意愿。这并非意味着美国军事力量的彻底失败,而是反映出一种现实的考量:
即单纯依靠军事打击可能难以完全解决由非对称对手带来的复杂挑战,持续的冲突不仅成本高昂,还可能带来不可预测的地区风险和人道主义后果。

中国视角
在现代冲突中,技术的绝对优势并不能完全转化为战场上的绝对控制权,尤其是在面对善于利用地理环境、成本效益和心理战的对手时,强权政治的局限性便会凸显出来。
胡塞武装在红海的抵抗经验,无疑为全球范围内其他可能面临类似强权压力的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提供了一系列值得研究的战略与战术启示。

这种以小博大、以弱胜强的案例,可能会鼓励其他处于类似境地的力量,探索和发展适合自身条件的非对称作战能力,以在未来潜在的冲突中寻求生存空间和战略主动。
随着美国在红海的军事行动陷入消耗战的泥潭,中国国内的战略分析人士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军事定位和未来冲突的应对之道。

自2010年代以来,中国加大了对无人机、弹道导弹和电子战系统的研发力度,力求在不依赖西方技术的情况下,建立自给自足的军工体系。
截至2025年,中国已拥有“翼龙”系列察打一体无人机、“东风”反舰弹道导弹等装备,这些武器的设计初衷正是针对美国航母战斗群等高价值目标。胡塞的实践验证了这种思路的可行性:不必追求全面技术领先,只要找准对手的软肋,低成本武器也能发挥战略作用。

基于2024年公开的演习数据显示,在类似南海的场景中,中国若以无人机群和导弹饱和攻击牵制美军航母,其每日防御成本可能高达数亿美元,而中国的投入仅为其十分之一。

“美国霸权的多线作战已显疲态,红海的僵局不过是其战略透支的缩影。”
根据美国海军的公开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其舰队的平均出动率已接近极限,部分舰艇因维护不足而停航。

中国海军在过去十年间稳步扩充,至2025年已拥有超过300艘作战舰艇,其中包括“055型”万吨级驱逐舰和“福建号”航母。这种力量对比的悄然变化,让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威慑力显著提升。
中国近年来在军事现代化中特别强调“体系作战”概念,即通过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手段,将分散的作战单元整合为一个整体。

美国兰德公司在2025年的一份报告中承认,若爆发局部冲突,中国有能力在第一岛链内对美军形成“有效阻遏”,这与十年前“美军占据绝对优势”的评估形成鲜明对比。
红海冲突为中国提供了一面镜子,让其看到了美国霸权的疲态,也照出了自身战略的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