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不承认慰安妇事件,就像喝水一样简单,全靠一张嘴。可那些幸存者们只有一个要求:你们好好道歉就可以。

1944年秋,韦绍兰的家乡在广西荔浦县的一个小村庄,四面环山,田野肥沃,曾是一个宁静的地方。战火并没有波及到这个地方,民众生活依旧淳朴而简单,家家户户都忙碌着收获粮食,养育孩子。

那年,韦绍兰刚生下了一个女儿,幻想一家三口平安幸福的日子。然而,平静的生活很快被打破,日军频繁扫荡周边地区,村民们生活在恐惧之中,许多人被迫逃离家园,躲避日军的暴行。
韦绍兰一家虽然也曾考虑逃离,但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附近有一个巨大的山洞,村里人把他变成临时避难所,每当有日本人来扫荡,他们就会躲进去。

在一次扫荡中,大家躲到天黑,以为没事了,出来后就被日本人发现。四处逃散的村民,被日本的杀害。韦绍兰和丈夫连忙紧紧抱住女儿,慌乱中四处奔逃,但不幸的是,他们并没有能够逃脱。
韦绍兰被带到日军设立的慰安所,这里关押着许多和她一样无辜的妇女。慰安所的环境极其恶劣,妇女们被关在狭小的房间里,每天遭受日军的凌辱和虐待。

韦绍兰每天都要忍受日军的凌辱和虐待,身体和精神都遭受着巨大的折磨。她试图反抗,但每次都被日军暴力镇压,甚至遭到更残酷的对待。在这样的环境中,韦绍兰意识到,只有顺从才能暂时保住自己的生命。
最初的几天,她几乎处于麻木的状态,每天都像是行尸走肉一般,失去了对生活的任何期待。每一次日军士兵的淫威和暴力,都会让她深深感到自己被彻底摧毁。她曾在心底无数次对自己说,“活下去,为了女儿,为了那个遥远的家。”

但每一次,她的信念都被一波又一波的羞辱打破。她常常想,自己就像是一件物品,完全没有了自我,只有任人宰割的命运。
韦绍兰在慰安所中小心翼翼地观察日军的动向,寻找逃跑的机会。终于,在一次日军疏忽的时机,韦绍兰成功逃离了慰安所。她带着满身的伤痕和疲惫,艰难地踏上了回家的路。

一路上,她躲避着日军的追捕,依靠着对女儿的思念和回家的信念,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村庄。
回到家后,丈夫对她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无法接受她在慰安所的经历,对她冷漠疏远,甚至不愿与她同住。韦绍兰感到无比痛苦,但她知道自己必须坚强,为了女儿,为了活下去。

她试图与丈夫沟通,解释自己的遭遇,但丈夫始终无法释怀。韦绍兰只能独自承受着内心的痛苦,继续照顾女儿,努力维持家庭的完整。
就在韦绍兰努力适应新的生活时,她发现自己再次怀孕了。这个孩子是她在慰安所中被日军凌辱的结果,韦绍兰感到无比的震惊和痛苦。她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个孩子,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

她曾想过放弃这个孩子,但最终,她还是决定生下他,因为她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
韦绍兰在艰难的环境中生下了这个孩子,给他取名为罗善学。孩子的出生给韦绍兰带来了短暂的喜悦,但很快,她又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

她知道,这个孩子将来会面临来自社会的排斥和歧视,她必须为他做好充分的准备。韦绍兰决定,无论如何,她都要保护这个孩子,给予他足够的爱和关怀。
日军后代的无情现实罗善学的童年充满了阴影。尽管韦绍兰尽力保护他,但他依然无法逃脱来自社会的排斥和歧视。村里的孩子们常常嘲笑他,称他为“日本仔”,甚至不愿意和他一起玩耍。

罗善学多次问母亲,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他,韦绍兰总是避而不答,只是告诉他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
村民们也会在韦绍兰经过时窃窃私语,谈论她曾经作为慰安妇的身份;会在人群中以嘲笑的口吻说她生下的这个孩子是“日本人”的后代,甚至有些人会直接对她表示不满和排斥,认为她背负着不共戴天的罪名。

韦绍兰在这些指责中几乎要崩溃,她曾多次想要为自己辩解,却发现,无论她说什么,都无法改变任何人的看法。那些沉重的目光像铁锁一样将她锁住,不仅仅是在外面,甚至在自己的家中,她也感到了一种无法抹去的孤独与绝望。
丈夫始终无法接受这个孩子。罗善学从小就没有感受到父爱,他常常看到父亲对母亲冷言冷语,甚至有时还会动手打她。这种家庭环境让罗善学感到无比痛苦,他逐渐变得沉默寡言,性格内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存在价值。

上学后,面临的排斥更加严重。学校的同学们都知道他的身世,常常用恶毒的语言攻击他,甚至有些老师也对他另眼相看。罗善学在学校里没有朋友,他常常独自一人坐在角落里,默默承受着同学们的嘲笑和欺凌。尽管他努力学习,试图通过成绩证明自己,但社会的偏见如影随形,让他无法摆脱。

随着年龄的增长,罗善学逐渐明白了自己的身世。他知道了自己为什么会被社会排斥,为什么父亲对他冷漠,为什么母亲总是避而不答他的问题。这种认知让罗善学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他多次想过逃离这个家庭,逃离这个社会,但每次看到母亲辛劳的背影,他又不忍心离开。

有一次,罗善学忍不住问母亲:“妈,为什么我们总是这么不被人接受?我不是想要做那个什么‘日军的孩子’,但每个人都这么看我……”
韦绍兰听后没有马上回应,只是轻轻地把罗善学抱在怀里,眼眶湿润,却没有流泪。她知道,这个问题她永远无法回答。她早已习惯了世人的冷眼,也习惯了那个充满屈辱的身份。

她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地承受,并给予儿子她所有的爱与保护。然而,韦绍兰的内心却并不轻松。她知道,儿子所承受的痛苦远远超过了她所能想象的那份煎熬。
她告诉罗善学,无论他的父亲是谁,他都是自己的骨肉,会永远爱他。韦绍兰用自己的坚强和勇气,为罗善学树立了榜样,教会他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她告诉罗善学,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要坚强地活下去,用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罗善学在社会的排斥和母亲的教诲中逐渐长大成人。他努力通过学习和工作改变自己的命运,但都是徒劳。他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许多雇主因为他的身世而拒绝录用他。
他试图寻求社会的理解和帮助,但每次都被无情的排斥和歧视打回原形。这种痛苦让他多次陷入绝望,但每次想到母亲的教诲,他又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努力生活。

2007年韦绍兰决定勇敢地站出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唤起社会对慰安妇问题的关注和理解。她知道,自己的发声可能会引来更多的非议和歧视,但她依然义无反顾。
韦绍兰的勇敢发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家开始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并对慰安妇问题表示同情和支持。

韦绍兰的勇敢发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但历史的遗憾依然无法弥补。许多慰安妇在战争结束后,依然遭受着社会的排斥和歧视,甚至没有得到应有的正义和补偿。韦绍兰深知,自己无法改变历史,但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后人留下一些启示和教训。
在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的支持下,韦绍兰到东京出席“慰安妇”民间法庭10周年活动,她在主席台上勇敢地披露被日军迫害的经历。随后,拜访日本国会议员会馆,向议员们讲述战争带来的苦难,要求日本承担责任。

在韦绍兰的晚年,罗善学始终陪伴在她身边。尽管他们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挫折,但母子之间的感情却愈发深厚。母亲为了他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罗善学决定用自己的余生,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
韦绍兰在晚年因病离世,罗善学感到无比的悲痛。他知道,母亲的一生充满了苦难和挫折,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2019年5月5日,韦绍兰逝世,享年99岁。
罗善学在母亲离世后,决定继续讲述母亲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唤起社会对慰安妇问题的关注和理解,并为后人留下一些启示和教训。

罗善学深知,尽管自己无法改变历史,但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后人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和和谐的社会。
2023年12月7日,罗善学在广西荔浦逝世,享年79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