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洪承畴本是平息天下的利器,大明得之而不能尽用其锐,终为敌国所恃,此自毁长城是也。倘若诸君也有盖世之才,恐怕也不忍舍身就义吧。己所不能,又何必强求于人?洪承畴降清,盖是大明清数已尽,倘使满洲不能平定天下,烽火连年、山河破碎,与泱泱子民又有何益?南明诸帝自非恢复之君,李郑之流亦非建政之才,即使洪承畴战死松山,南明仍无翻盘之望,不过是频添十年兵火,多死百万黎民,难道这又是你们想看到的?
洪承畴不愿舍生取义,并不是他最大的错误,人都想活着,没错。但是请你仔细想想,清朝颁布剃发令,改易服饰,大举屠城,他为这样的政权效力,难道是为了给天下的黎民百姓致太平吗?显然不是,如果他心里尚有良知,大可出工不出力,可他是怎么做的?如果他降的是一个不喜杀戮,能为百姓真正带来太平的政权,哪怕是少数民族创立的,我们也认了。但观清朝入关以来的所作所为,为中原百姓,为华夏文明造成了多大的伤害,这是一个饱读诗书,修齐治平的读书人该做的吗?
明廷败坏,天下糜烂,数十年海内灾荒不断、关内战争不歇,难道死的人就比满洲屠刀下的少?效忠于这样的政权,难道才符合读书人的抱负?中原百姓难道就活得有自有润?你眼中只有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你可曾看见顺治元年,满洲入关之初,多尔衮既下令停征“三饷”,并辅以一些列诸如召垦荒、废匠籍、停圈地、编丁户等措施,于十余年内还海内安息,以至于到顺治十二年,中国人口就触底反弹,国家元气恢复的速度远胜于金、元入主之时。
以1644年的维度而论,侍清实比是明更符合“平天下”的真谛。我说了,洪承畴出工不出力的结果就是,使满洲入主中原降速,然后中国多打几十年仗,多死千百万人,然后洪承畴就可以不被后世轻蔑的,请问这多死的千百万冤魂,是否会感激洪承畴的“民族大义”?
有骨气,能还海内安息吗?德易守,而才难求。自裁易,而活人难。我看得见洪承畴的千秋骂名,也看到见洪承畴以骂名换来的天下安宁。1644年的朱明、李闯,除了汉族的名头,有什么是值得你怀念和赞扬的吗?我也想投清啊,但很多投降大清的在世的时候没好下场不说,还总被人拉出来有事无事的背锅,没有能力帮大清做了脏事情的更是凄惨可怜,因为是汉族,被拉出来背锅被两边人一起轮着骂,这是多么可怜啊。
就说如果吴三桂投闯,就算事后被李自成清算也能落得个忠诚而民族名节无亏的名声,何况康熙时候的大清打个吴三桂都这么费力,没有入关的大清该怎么面对吴三桂郑成功等人啊,这太难为大清了吧。
六万边军的吴三桂,和坐拥云贵,携手两广、福建的吴三桂在你眼里是一个战斗力的?你要知道,名声并没有那么重要,名声要是重要,就没这么多贪官,名声要是重要,就不会有看见老人倒地也不去扶,名声要是重要,就不会有这么妙龄少女去选择裸贷。名声?名声不过是你们苛求别的工具。当有人砸一个亿要求你下跪磕头,但你能拒绝的时候,你再谈保全名声是不是重要,是不是容易。
作者胆大了[点赞]
满 遗 就是有这种人才有汉奸[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