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中,深圳是一个“奇迹”。
40年间,它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发展成拥有近2000万人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奇迹般崛起于中国南海之滨,惊艳世界。
这种巨大的变化背后,深圳经历了“经济特区——制造业立市——科技创新驱动”三次腾飞。
从“三来一补”到科技创新,从“深圳速度”到“深圳效益”,从信息技术、新能源、人工智能到创新生态链、超前沿产业……深圳,从来没有停下前进向上的脚步。
如今,又一场巨变正在到来。
1
深圳“再出发”
深圳已经身处“高质量发展”的最前沿。
2024年2月18日,甲辰龙年首个工作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深圳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一年之计在于春。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再次将“开年第一事”瞄准“高质量发展”,抢跑信号不言而喻。
大会选择在深圳召开,同样蕴含深意。高质量发展的主题背后,是“科技创新”的澎湃动能。而深圳,正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城市之一。
2023年,深圳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4万家,约占广东总量的三分之一,是2014年的5.2倍。以单位面积看,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每平方公里12家,位列全国城市第一。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深圳,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深圳的科技企业,卧虎藏龙。
尽管科创实力如此强悍,深圳也在筹谋更进一步。
时间回到2022年6月,深圳发布《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首次提出将培育“20+8产业集群”,即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8大未来产业。
这些产业,基本上都是科技创新驱动的高价值产业,涵盖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工业母机、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生物医药、大健康等领域。
在此背景下,2022年底,深圳市“20+8”产业集群基金总体规划正式出炉。深圳市引导基金统筹设立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的“20+8”产业基金群,打造一个新千亿基金群。其中,首批四只子基金分别为:合成生物产业基金、智能传感器产业基金、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生物医药产业基金。
可以说,这是政府引导基金的又一次崭新探索。
以生物医药产业基金为例,2023年9月,通过公开遴选,由复星医药作为控股股东发起设立的复健资本中选为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基金管理机构。
最新消息是,3月12日,复星医药宣布,公司控股子公司/企业复鑫深耀、复星医药(深圳)、复健基金管理公司与深圳市引导基金等其他7方投资人拟共同出资设立目标基金。目标基金计划募集资金人民币50亿元,其中深圳市引导基金认缴份额达50%。
对此,很多人可能感到好奇:50亿元规模基金投向生物医药领域,深圳作何考量?复健资本又何以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该基金的管理机构?
2
双向奔赴
问题的答案,藏在深圳的行动中。
这几年,深圳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措施,不断健全产业政策。典型的有《深圳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圳市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
密集的政策背后,深圳看到了一个大机遇。
把目光投向其他城市,早在2020年,上海实业就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获批发起设立上海生物医药基金,总目标规模500亿元,2020年首期境内已募资近100亿元。
2022年底,“苏州生物医药十二条”发布,第一条就是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专项基金,重点关注初期研发、项目落地和股权投资。
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成立规模达50亿元的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发力“弯道超车”。
深圳的行动并非一时兴起。从产业基础看,早在2005年,全国首批、深圳唯一的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就落地深圳。时至今日,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已连续多年位列国内前十位,处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第一方阵。
截至2022年底,深圳有63个药物获得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临床试验许可,24个申报仿制药获得受理。目前,深圳已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在细分领域已涌现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仅在坪山区,就坐落着13个专业园区、超200家生物医药企业,其中还包括10多家上市公司。
再来看复健资本,能成为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基金的管理机构,其优势也非常明显。
其一,背靠复星医药这棵“大树”。公开资料显示,复健资本是由复星医药作为基石股东发起设立,是复星大健康板块下的重要投资平台。目前,复健资本旗下管理着多支人民币基金,覆盖全周期全阶段投资,其已经成为我国制药企业CVC(企业风险投资)领域的引领者。而复星医药,历经三十年的发展,已经是一家植根中国、创新驱动的全球化医药健康产业集团,在医药领域积淀深厚。
其二,完善的投研体系和强大的投研团队。笔者了解到,复健资本管理层有多年的企业运营管理经验,团队有丰富的行业投资经验。例如,其投委会核心成员基本上都拥有超过20年行业投资经验与运营管理经验。从投资方向看,复健资本主攻高潜力、高成长、高创新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命科学领域,非常聚焦。
其三,“链主”型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市场上其它的VC/PE机构不同,复健资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项目及基金投资,同时借助复星医药及复星集团的产业资源、产业融通、资源赋能和品牌优势, 从而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与生物医药企业长期互助共进。这背后,复星医药本就是全球医药领域的“链主”型企业,拥有强大的上下游号召力。
积淀深、实力强、懂投资,正是凭借这些要素,复健资本赢得了深圳的青睐。
笔者还注意到,2023年12月,复星医药大湾区总部已经落户深圳。这也意味着,复星医药以身入局,不断加强和深圳的链接。
可以说,这是一场“双向奔赴”。
3
万亿赛道
把视野再放大一点,深圳的渴望,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医药领域的一个缩影。
医药是个超级市场。IQVIA及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药品支出总额达 14800亿美元(约106400亿人民币),预计到2027年规模达到19070亿美元(137100亿人民币),预期复合年均增长率为5.2%。
从中国市场看,2022年,我国药品终端市场规模达17936亿元。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医疗保险扩容等因素,这个市场还将继续扩大。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4年我国医药终端市场规模将达19624亿元。
面对这样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我们的本土企业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以2022年营收计,纵观全球前20大药企,看不见中国药企的影子。
从市值看,中国药企市值第一名,只有全球第一的1/20左右。
再看药物创新,如今美国生物科技企业数量占全球总数的45%左右。2020年,美国药企贡献了51%的新药分子,全球最畅销药品Top10有9款是由美国药企首先推向市场。
鸿沟般的差距背后,有着多重维度的原因。
例如积累差距。看看那些全球药企巨头,辉瑞成立于1849年,强生成立于1886年,默沙东1851年开始在柏林制作与销售药品,基本上都有100多年的历史。反观国内,1979年国家医药管理局才正式成立。知名一点的药企,也都成立于1970年以后,在全球巨头面前都较为“年轻”。
还有研发差距。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研发投入Top 10药企的研发支出,总额高达1043.2亿美元(人民币7171.1亿元)。对比国内,中国研发投入Top 10药企的累计研发投入,仅有377.88亿元,与全球相比,有着19倍差距。
要知道,药品研发本就是一个需要持续高强度投入的领域,更重要的是,风险还很大。
数据显示,2010年以后的单个创新药项目研发中,每5000-10000种化合物经历8-10年的研发过程,才可能有1个新药成功上市。单个药物上市的研发成本基本都超过10亿美元。
哪怕你集合了大量的科研人才,研究了10年,花费了几十亿,还不一定能成功。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都是拿钱和时间砸出来的。
正因此,在医药研发领域,金融支持变得尤为重要。在关键时刻能来笔投资,药企尤其是初创型药企,可能就熬过来了,进而形成更大的势能。
这也是深圳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基金的初衷之一。
4
结语
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一条“明线”。
而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其实就是挖掘更多的“新质生产力”。所谓的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的核心要素,就是科技创新。
从这个角度看,深圳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基金,正是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形成。
深圳还是有医药底蕴的。数据显示,深圳已建成生物医药领域各级创新载体超500家,还建设了国家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家、省级4家、市级14家,还有南方科技大学等知名科研院所。
生物医药产业基金更像是一个“引子”。经由这个基金,让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发力,引来更多“链主”,由点到面,形成真正扎实的医药生态圈。
从这个视角来看,对深圳而言,这不是一次周期的更迭,而是一个新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