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汉北伐中,蜀中大将魏延,提出了一个奇谋,这就是有名的子午谷奇谋。
直到现在,子午谷奇谋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军事策略。
该计谋具体内容如下:由魏延亲自率领五千精兵,穿越地势险要的子午谷,径取长安,以期在十日内攻克长安,从而达到迅速瓦解曹魏的目的。
对于这一策略的可行性,诸葛亮表示了质疑,并没有采纳。那么,如果施行的话,这个奇谋有成功的可能性吗?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探讨一下!
战略背景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的背景,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筹备首次北伐之际。
蜀汉在诸葛亮的精心治理下,国力有所恢复,而魏国新君曹叡初登大位,局势未稳,诸葛亮认为这是出兵的绝佳机会。
魏延的策略旨在出其不意,迅速攻占长安,以期在战略上取得先机。
子午谷位于秦岭山脉中部,全长约330公里,地势险峻,悬崖峭壁林立,沿途遍布难以计数的栈道和桥梁。
这种地形条件既是魏延计划的优势,也是其潜在的弱点。
险要的地形有利于隐蔽行军,减少被敌军发现的可能性。
然而,同样的地形,也会大大增加行军的难度和时间。
魏延的计划成功的关键,是镇守长安的曹魏都督夏侯楙弃城而逃,这是整个战术计划的核心。
他认为夏侯楙战争经验匮乏,在蜀军兵临长安形成的震慑威胁下,夏侯楙产生忧虑心理,进而产生怯战、畏战的消极情绪,最终丧失守城信心。
拒不采纳但诸葛亮仔细分析后,还是拒绝了魏延的提议。
魏延的计划,需要在十天内穿越子午谷,并抵达长安城下。
这意味着,每日平均行军速度,需要达到76里(约38公里)。
考虑到子午谷的复杂地形,这一行军速度,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
历史上,曾有记载表明,在平坦道路上,训练有素的军队,可以达到每日50-60里的行军速度。
但在崎岖山路上,这一速度通常会大幅下降。因此,魏延的时间估算可能过于乐观。
诸葛亮最终没有采纳魏延的“子午谷之计”,原因之一是出于审慎的心理,他认为直接进攻长安的风险过大。
此外,诸葛亮的北伐战略更倾向于稳健发展,而非冒险一搏。
到了近代,也有不少人点评魏延的奇谋,毛主席就曾评价此计“太悬危”,指出其风险性。
尽管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未能实施,但其战略构想在后世多次得到了验证。
例如,在唐朝安史之乱期间,郭子仪就曾利用类似的策略,从子午谷出兵,突袭叛军后方,取得了重大胜利。
这一事例,某种程度上印证了魏延战略构想的可行性。
当然,不同的环境也是造成结果不同的重要原因,毕竟,也有不少失败的案例摆在那。
各位看官朋友们,您们觉得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在当时的环境背景下,有可行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