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可能是近年来,最不敢随便跳槽的一年了。
原因很简单,企业缩编导致竞争更激烈,而且更容易遇上招聘“陷阱”。
悉心写好简历投出去,好不容易被心意职位的HR看上眼,获得了面试机会,在面试前一天做足准备,面试前还特地练习了自我介绍和模拟面试。
而在面试结束后,喜忧参半地觉得刚才面试还有些地方没发挥好、但面试官和HR给你的反馈又让你觉得“应该稳了”。但等了许久都没有下文,才知道自己还是没能通过面试获得offer,这种失落感别提有多打击求职信心了!
但其实,有时候没获得offer,并不是你的能力不足,而是遇上了招聘“陷阱”。
被HR充KPI了?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帖,年前求职本以为顺顺利利,被一家国企HR要求年后入职。
在入职前,还被要求准备一些解决方案,但一直还没等到offer,在等待期间还放弃了其它同等薪酬的工作机会。
从帖主的描述来看,
一、帖主能力并不差,从通过面试、还有别的offer机会来看,肯定是具备工作胜任力的;
二、跟大多数求职者一样,保持着谦逊和对企业的信任感,刚开始对HR的热情没有防备、以礼相待,这其实是求职的基本礼数,有甚者按照对方要求,在如之前就提前“交作业”,已经将礼节执行到上限。
三、过于执着,其实大家也都明了,面试后一两周没能收到offer,九成以上概率就是没结果的了,但帖主还是一直苦等,最终也没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对此,有网友跟帖表示:国企的水太深!
过往我们要警惕的招聘陷阱,更多的是入职前让你交培训费、服装费等费用的骗财,甚至是传销。
随着时代发展以及大家的认知提高,已经鲜有人中招。
但职场就是个无底漩涡,不仅企业鱼龙混杂,更因为有形形色色的招聘者,也充斥着各种“
潜规则”。
我有朋友是做招聘的,她也提到过一些工作情况。
有时候,她面过的求职者认为可以发offer了,但只要领导一句话,最终还是会直接pass掉,重新招。
我想分享一点个人的教训我常年混迹互联网行业,2021年也面过同程、新东方、如祺出行、T3出行等发展还算不错的平台,也接到过猎头电话,趟了很多坑。
一、以面试名义“借脑”
这是最臭名昭著的做法,广告、文案、设计等常以作品作为敲门砖的岗位,通常还会被要求交出一份作品或者在现场完成作品的,当最终没能顺利入职的不久之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曾经的“初稿”竟出现在市面上。
后来通过圈内人打听,有些公司节省运营成本或者没啥好的创意方案,又怕抄袭惹上官司麻烦,向求职者“借”一份方案修修改改也是一种手段。
然而,实际上,如果要试探面试者的专业能力,深入探讨他做过的案例就心中有数了,或者假设一个情景看他的解决办法,完全没必要一直抛出新问题追问执行细节。
当你面试时,很少问你简历上做过的案例,或者一直抛开你的过往一直问新问题,看似是在考验你,实则有可能是在“借脑”。
二、走过场
这个原因很多,有的是企业已经有内定人选了,为了制造公平的假象,找几个人面试一下。
有的是招而不聘的纯粹打广告,还有的就是HR不负责任。
所以接到面试电话,还是建议先别太兴奋,一定要做好前期沟通,说清楚自己的期望和能力,问清楚对方想要招什么样的人,预估双方匹配度有多高,再约面谈。
三、为了完成任务的承诺
这种情况,出现在猎头身上。
因为猎头的存在,其实是企业出钱外包,因此猎头是要保证客户的效果的,也就是先把人约去给HR面试,营造很有效果的假象。
所以在电话沟通时,关于薪水方面往往会过高,或者工作职责实际不匹配,等你面试时才发现与你预期不符、谈薪时薪资远达不到你的期望范围。
打工人何苦为难打工人HR同样也是一份工作,同是天涯沦落人,请别套路求职者,消耗求职市场的求职信心。
另外也希望老板们善待HR,所谓一物降一物,有些HR能做出一些奇葩操作,实际上还是领导问题。
最后也建议求职者们,善用网络和亲友的信息,尽量避开这类型的坑。
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是永恒的真理。
疫情年代求职大环境进一步收紧,马云爸爸都说了很多企业会不好过,离职跳槽要谨慎。
如果已经下定决心,那就勇往直前,做自己想做的工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