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妙云:徐达的长女,破3个记录,留2个遗憾,让朱棣17年不立皇后

董卓谈历史 2023-06-10 03:41:07

1399年10月,朱棣率领精兵强将袭击大宁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李景隆趁机攻打朱棣大本营北平城。

朱棣的长子朱高炽竭力守城,奈何城中守将多是老弱病残,战斗力不高,在城池存亡的关键时刻,徐妙云慷慨劝说城中百姓和守城士兵,随后手持长剑,亲自登上城楼督战,誓与北平城共存亡。

幸运的是,朱棣在大宁斩获颇丰,将宁王朱权的朵颜三卫骑兵收入囊中,这是一股战斗力极强的蒙古骑兵,对朱棣的登基之路帮助很大。

来不及庆祝,此时摆在朱棣面前最紧急的事,是回军援救北平城。在从内蒙赤峰到北平的路上,相信朱棣一定无数次祈祷。

李景隆是明朝开国名将李文忠的儿子,听闻朱棣率军回援,只能感叹北平近在咫尺却难以攻破。站在北平城楼上的徐妙云,看到李景隆的军队缓缓撤退,她明白是他的丈夫朱棣到了。

这位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女子,便是明朝仁孝皇后徐氏,她是名将徐达的长女,朱元璋钦定的儿媳妇,朱棣的妻子。

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称呼她为徐妙云,然而,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她的名字,只以“徐氏”来记载。

《明史》记载,“成祖仁孝皇后徐氏,中山王达长女也。幼贞静,好读书,称女诸生。”

徐达可以说是朱元璋建立明朝的第一功臣,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智谋双全,在官场上谦虚谨慎、戒骄戒奢,很懂得臣子的处世之道。

徐达对子女的教育同样严格,徐氏从小就接受儒家教育、熟读经史文学,她的学识得到普遍赞赏,学子们称之为“女诸生”,就连家中弟弟徐辉祖、徐增寿都对徐氏的学识敬佩不已。

联姻是古代捆绑君臣关系的常见手段,朱元璋登基后,同样如此。比如说太子朱标娶的是常遇春的女儿,次子朱樉娶的是邓愈的女儿,三子朱棡娶的是永平侯谢成的女儿。

凭借徐达在朱元璋心中的分量,自然“不会放过”徐达的女儿,更何况早就听说徐达长女的才情胸怀。

明太祖朱元璋对徐达说“咱们哥俩是布衣之交,古代圣君贤臣大多数都会结为姻亲,能把你女儿许配给我的四儿子朱棣吗?”

徐达听完立即跪下磕头谢恩,从此,朱棣与徐氏的婚姻算是敲定了。

其实在更早些时候,朱元璋就曾和徐达说过,要让朱棣迎娶徐达长女,但是徐达从来没有主动提起,直到这次朱元璋正式说定此事,足见徐达为人臣子的觉悟。

在洪武6年,徐氏便以女官的身份伺候在马皇后身边,前后长达三年之久。史书中很多地方都提到徐氏与马皇后的关系极好,比如说《高皇后传》中说徐氏“日侍左右,独被宠眷”,从朱元璋和徐达的关系来看,马皇后对待徐氏更像是女儿。

《明史》记载,“洪武九年,册为燕王妃。高皇后深爱之。”

洪武9年,朱棣正式迎娶徐氏过门,朱元璋将徐氏册封为燕王妃。婚后的朱棣和徐氏非常恩爱,第二年,也就是洪武10年,徐氏就生下第一个孩子,即永安公主,取名朱玉英。

洪武11年,徐氏生下长子朱高炽,朱棣正巧被安排到凤阳体验民间疾苦,听到徐氏生子的消息,立即飞奔回南京探望妻子。

洪武13年,朱元璋诏令朱棣到北平就藩,妻子徐氏跟随前往。这一年可以说是朱棣人生的转折点,徐氏则时刻陪伴着丈夫,做成功男人背后的那个女人。

徐氏来到北平后,先后又生下2个儿子、3个女儿,再加上在南京生的两个孩子,朱棣共有7个孩子,全部是妻子徐氏生育的。也就是说,在洪武18年之前,徐氏在9年时间里生下7个孩子,而朱棣的庶妃们也没有生育孩子。

由此可见,朱棣与妻子徐氏的感情紧密到什么程度,根本没有空隙留给她人。

徐氏在为朱家传宗接代、开枝散叶这件事上,无可挑剔,如果会只有这点能耐吗?显然不是,自从就藩北平,徐氏才开始大放异彩。

北平原本是元朝的都城,20岁的朱棣刚到藩地就忙的团团转,徐氏则扛起“内宅”重任,她将燕王府邸的各个部门,比如典膳所、奉伺所、纪善所、良医所、典仪所、工正所等,全部料理得秩序井然,朱棣对此心满意足。

《明太宗实录》记载,“内助藩国二十余年,家政辑宁。”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徐氏从南京到北平,权力地位直线飙升,然而她一直保持简朴的生活习惯,在燕王府邸形成节俭的风气,即使后来朱棣登基称帝,在后宫中也是徐氏带起的节俭之风。

《明史》记载,“性不喜华饰,自御俭素。”

马皇后经常派人到北平探望徐氏以及孙子,盛赞徐氏“燕王妃所行足以仪范宫闱”,由此可见徐氏深得婆母的认可。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登基称帝,仅仅几个月后,建文帝就削掉5位藩王。燕王朱棣在北平忐忑不安,在姚广孝等人的劝说下,朱棣决定起兵。

《明史》记载,“上举义靖内难,后所赞画,多协上意。”

意思就是,妻子徐氏提出的建议,大部分都符合朱棣的想法。由此可见,在朱棣纠结于是否起兵这段时间里,徐氏也直接参与局势分析、出谋划策。

在起兵靖难初期,朱棣先后攻下居庸关和怀来地区,随后又夺取遵化。1399年8月,朱棣在真定迎战朱允炆派出的大将军耿炳文,结果连续两次被朱棣打败。

10月,朱棣率军突袭大宁,朱允炆新任大将李景隆趁机围攻北平,负责留守的是朱棣长子朱高炽。

在这场北平保卫战中,后人经常夸赞朱高炽有勇有谋,实际上徐氏发挥了重要作用,只是人们很容易忽视背后付出的女性。

《明史·仁孝皇后传》记载,“时仁宗以世子居守,凡部分备御,多禀命于后。景隆攻城急,城中兵少,后激劝将校士民妻,皆授甲登陴拒守,城卒以全。”

也就是说,朱高炽是守城军队的核心人物,但是北平城的具体守备策略,朱高炽都要向徐氏禀告。

由于李景隆急于破城,所以攻城势头很猛,再加上城中兵力缺乏,守城越来越困难。在城池将破的危亡时刻,徐氏慷慨演讲激励将士、百姓以及妇女妻子,每人都发给她们一副盔甲,徐氏带着她们登上城墙,帮助守城,最后坚持到朱棣率军回援。

徐氏不愧是开国名将徐达的女儿,很有将门虎女的气概。在靖难之役的四年间,朱棣南征北战、沙场拼杀,弱势逐渐转为优势,徐氏则固守城池、安定后方,始终让朱棣没有后顾之忧。

此时,如果感慨“能够娶徐氏为妻,是朱棣的幸运”,后面的故事将不知道该如何赞美她。

1402年6月17日,朱棣先祭拜孝陵,随后在南京奉天殿登基称帝。然而,一直到11月30日,朱棣才册封徐氏为皇后,为什么中间会相隔5个多月呢?因为朱棣攻克南京登基时,徐氏还在北平城守卫后方,册封大典必须要等徐氏从北平赶来。

朱棣登基初期,拥护建文帝的旧臣仍然占据着很多地方,比如江北的铁铉。后来,朱棣顺利平定山东、河南地区,天下局势基本稳定,朱棣才派人到北平迎接徐氏。

朱棣给予妻子徐氏什么样的待遇呢?

首先,隆重仪式迎接徐氏。朱棣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到江边迎接母亲,明成祖朱棣亲自到城门处迎接妻子,史无前例更显隆重。

其次,特意雕刻盘龙纽印。按照古代惯例,皇后所用凤印上的印纽都是“金宝龟纽”,但是朱棣为了彰显徐氏的尊贵,专门降旨雕刻“盘龙纽”。

最后,开启昭告天下先河。朱棣命礼部在承天门宣读册封诏书,以此昭告天下徐氏是明朝皇后,从明朝到清朝册封皇后,单独昭告天下的,徐皇后是历史开创者。

在徐皇后的册封诏书中,朱棣用“朕登大宝,允赖相成”这句话,朱棣认为自己能够登上皇位,徐氏从旁辅佐的功劳很大。此外,朱棣再用“内助藩国二十余年,朕躬行天讨,无内顾之忧”这句话,概括自己对“贤内助”徐氏的赞美。

徐皇后母仪天下后,仍然像以前那样,每天都关心丈夫的饮食起居,勤俭地管理后宫事务,最难得可贵的是,徐皇后善于用“女性视角”影响、帮助朱棣。

《明史·仁孝皇后传》记载,“王即帝位,册为皇后。言:“南北每年战斗,兵民疲敝,宜与休息。”

虽为后宫女眷,徐皇后却感受到靖难战争带给百姓的苦难,朱棣登基称帝,应该减轻百姓身上赋税,让百姓大众获得休养。

作为皇后,徐氏专门将大臣们的妻子召入皇宫,让她们劝诫丈夫做一名爱民如子的好官,无论何时都要将百姓牵挂在心上。

一朝天子一朝臣,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很多拥护建文帝的旧臣都被打压,徐皇后听说此事后,委婉向朱棣提出建议“朝堂上的臣子大部分都是太祖时期留下来的,作为皇帝要选拔有才能的人帮助你治理天下,而不是只选择亲近你的人。”

可以说,朱棣后来能够纳谏如流,徐皇后功不可没,而这件事进一步导致的是,朱棣多了很多能臣治理天下,比如说谢缙、杨士奇、杨荣、胡广、夏元吉等,他们身上都有建文帝旧臣的标签,但是愿意为明朝江山社稷贡献才能,这些人是朱棣创建“永乐盛世”的人才基石。

有一次,朱棣因选拔官员做郡守感到苦恼,吏部当时推荐的人选都是论资排辈的,徐皇后得知原委后,建议朱棣选用德才兼备、敢于为民请命的人,选拔这样的官员既能从底层发现人才,又能真正治理好当地百姓。

朱棣听从徐皇后的建议,后来,朱棣身边就有不少从地方发掘的优秀官员,比如官至山西按察司佥事的宋礼,身居江西布政司右参政的金纯等人。

常言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历史上很多皇后扶持家族势力,不管是汉朝吕雉,还是唐朝武则天,最终都导致外戚势力庞大,影响皇权统治,甚至颠覆王朝。

朱棣如此厚爱徐皇后,但是她始终保持清醒,甚至强烈反对朱棣封赏娘家子弟。

徐皇后有3位弟弟,分别是徐辉祖、徐添福、徐增寿,其中徐增寿在靖难之役时,因为暗中向朱棣传递情报,被建文帝诛杀。朱棣登基后,想要册封徐增寿为公爵,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一定会感激涕零,但是徐皇后极力表示反对。

《明史》记载,“帝不听,竟封定国公,命其子景昌袭,乃以告后。后曰:“非妾志也。”终弗谢。”

朱棣劝不动徐皇后,于是直接追封徐增寿为定国公,享受公爵待遇,诏令徐增寿的儿子徐景昌承袭定国公爵位。事后才告诉徐皇后,徐皇后说“这并不是我的本意”,因此一直没有向朱棣谢恩。

既然木已成舟,徐皇后也无可奈何,但还是要把事情做得更细致。徐皇后专门叮嘱徐景昌,要恪守为臣本分,管教家人、教育子女,世代守卫大明王朝江山。

事实证明,徐增寿的后代没有给徐皇后抹黑,世代忠心护卫朱氏江山社稷,第9代定国公徐允祯在对阵李自成时战死沙场。

自古“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徐皇后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在朱高炽被封为太子后,徐皇后经常教导朱高煦、朱高燧要肩负起保卫皇帝的责任。

虽然朱高煦、朱高燧两人觊觎皇位、蠢蠢欲动,但是徐皇后活着时候,他们是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小心谨慎地侍奉在母亲身边。

在明仁宗朱高炽之后,登基的是明宣宗朱瞻基,作为徐皇后的长孙,他从小跟在徐皇后身边,深受祖母垂爱。

宣德年间,朱瞻基到皇陵祭拜先祖,他矗立在徐皇后的陵墓前始终不愿离开,朱瞻基讲述徐皇后“抚育朕躬,慈爱备至”的往事,透露出思念和不舍。

朱元璋儿女众多,当明成祖朱棣南京登基时,朱元璋的第16女宝庆公主才8岁,由于母亲早逝孤苦无依,善良的徐皇后就将宝庆公主带在身边抚养,如同亲生女儿一般。

在徐皇后去世时,宝庆公主痛哭到数次昏厥,送别填补母爱空缺的徐皇后。

1407年,朱棣登基的第5年,徐皇后病情严重,朱棣遍访名医诊治,始终不见效果,为了给徐皇后祈福,朱棣宣布大赦天下,徐皇后的病情仍然不见好转。

好人不长命,这年的7月初四,陪伴朱棣30年的徐皇后去世,终年46岁。

在徐皇后临终前,她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交代了两件“遗憾”事。

第一件“遗憾”是没能再陪朱棣回一次北平,共同赏赐报答当年一起守城的妇孺百姓,徐皇后让长子朱高炽代她完成。

两年后,朱棣开始北巡,朱高炽要留在京城监国,但他提前准备金银棉帛,跟随朱棣的队伍一起送到北平,分发赏赐给曾经浴血守城的百姓,完成徐皇后的遗憾。

《明史》记载,“曩者北平将校妻为我荷戈城守,恨未获随皇帝北巡,一赉恤之也”

第二件“遗憾”是不能继续陪伴在朱棣身边。在徐皇后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没有儿女情长,劝说朱棣百姓还没有恢复过来,希望继续体恤穷苦百姓,建议朱棣继续广泛纳贤听谏,要善待宗室子弟,但是请不要骄纵自己娘家人。

《明史》记载,“惟劝帝爱惜百姓,广求贤才,恩礼宗室,毋骄畜外家”。

徐皇后去世后,被安葬在长陵,她也是第一个安葬在明朝十三陵的人。

自从徐皇后去世,朱棣还有17年的帝王生涯,但是他始终没有再册立皇后,每当想起徐氏,朱棣都充满思念。

1424年,朱棣在北伐回师途中驾崩,在临终前特意交代,一定要将他和徐皇后葬在一起。

徐皇后身上有徐家的武将风范,在镇守北平过程中展现出极高军事指挥才能,是明朝皇后中唯一懂军事的皇后;徐皇后身上有相夫教子的优秀传统,为朱棣生育7位子女,教育子女忠心体国;徐皇后身上还有帮助丈夫成大业的谋略见解,从起兵靖难到登基称帝,从处置新旧朝臣到广纳谏言,徐皇后都在旁边帮助朱棣治理好国家。

此外,徐皇后身上还有心系百姓苍生的善良,还有限制娘家外戚权势的严苛,朱棣也给她最高的荣耀,徐皇后创造了3个历史记录:一是明朝出身最高贵的皇后,二是明清两朝首位册封时单独昭告天下的皇后,三是明朝首位葬入十三陵的皇后。

0 阅读:1
董卓谈历史

董卓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